全文充满情绪渲染,附带少量科技介绍,最后展望了美好未来。
罗向笛的产品已进军国际市场,开始生产摩托车挡风玻璃和汽车玻璃,相关技术仍在研发中。
文章特别强调,过去香江不得不忍受日本高昂的手表玻璃,如今却已向日本出口。
前半句无人验证,后半句则有财报为证。
罗向笛被视为新一代香江企业家拼搏精神的代表。
读到这篇报道,罗向笛几乎认不出文中描述的是自己。
他最初只想生产林朝羽的“林青山”玻璃瓶,却被林朝羽选中并推向前台。
部分香江股民开始关注向笛实业,一些人甚至主动联系持有股票的工人,提出加价收购。
工人们起初不知所措,随后不少人选择卖出。
交易价格持续攀升,从最初的3.7港元涨至3.9港元,又升至4.2港元。
工人们发现股票升值后纷纷抛售,次日又后悔回购,推动股价从4.2港元飙升至5.6港元。
短短时间内,向笛实业股价大幅上涨,连带其他七家华人上市企业交易活跃。
英国资本震惊于华人资本的崛起。
向笛实业股价从最初的3.6港元暴涨至7.2港元,涨幅整整两倍。
这样的增长速度着实让许多人意想不到。
然而,数据不会说谎,向笛实业的经营状况本身就十分出色。
如今,它不仅承接了凤凰手表的手表玻璃生产,还为日本精工提供玻璃配件。
它的业务版图早已不再局限于香江这座小城,而是真正迈向了国际市场。
此刻的罗向笛已经没有其他念头,一心只想将玻璃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林朝羽手中持有大量向笛实业的股份,但他并不急于抛售。
目前,向笛实业的股价仍未触顶,未来仍有上涨空间,至少应达到每股10港元才算合理。
这意味着,向笛实业的估值至少应在10亿港元以上。
而如果未来能涉足汽车玻璃和摩托车挡风玻璃的生产,其估值还将继续攀升。
林朝羽完全不必急于出手。
后续的发展可能涉及镜头、光学等领域,甚至延伸至光刻机技术。
暂时观望,是为了看看罗向笛能否把握这个机会。
如果他能展现出足够的能力,林朝羽就会保留这些股份;反之,若罗向笛满足于现状,林朝羽便会抛售股票,转而挖走他的团队,自行发展镜头业务。
不过,林朝羽隐约觉得罗向笛未必能成功突破这一关,毕竟那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罗向笛未必舍得。
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林朝羽先炒作概念,推高股价。
对于炒作,林朝羽早已驾轻就熟。
前世那些上市公司,哪怕是远赴美国上市的,吹嘘夸大已是家常便饭。
他最佩服的还是马斯克,能将牛皮吹到火星上,偏偏还能拿出些实际成果。
对林朝羽而言,这一套再熟悉不过。
部分香江股民也注意到了向笛实业,稍加对比便发现这家公司实力不俗,股价随之快速攀升。
到了第十五天,向笛实业的股价已达到每股10港元。
对于那些早早买入的香江市民和工人来说,这简直是意外之财,收益几乎翻了三倍。
乔洪已经许久没有关注手中的股票了。
突然意识到,自己持有的股票竟然已经涨了三倍。
当初乔洪完全是出于对林朝羽的信任,认为林朝羽推出的项目肯定靠谱,所以在向笛实业刚上市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出手了。
他将多年积蓄一把投入,包括这些年积累的年终奖和成为五级员工后攒下的财富,一口气购入了一万股。
如今回报至少翻了三倍。
乔洪的资产瞬间膨胀,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面对纷纷上门求购股票的香江股民,他果断回绝——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信任林朝羽。
现在才涨了三倍,谁知道未来还会涨到多高?
乔洪定了定神,决定暂时不抛售。
此外,他还打算关注其他上市公司,如果机会合适,再追加一些投资。
现在的乔洪已经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
林朝羽则将《大明报》的经济版独立出来,创办了《经济日报》,专门报道华人资本和企业动态,为股民提供投资参考。
涨!涨!涨!远东交易所的香江市民突然多了起来。
年交易额已达四五百万,且仍在快速攀升,越来越多的香江股民开始参与其中。
李福兆预计,照这个速度发展,不出一年就能与香江证券交易所持平。
只要华人优质企业源源不断,反超指日可待。
虽然与八十年代动辄十几二十亿的交易额相比不值一提,但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华人投资者更愿意选择远东交易所进行交易。
香江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波动不大,近期英国资本表现平稳,华人资本缺乏机会,股价相对稳定。
然而远东交易所的成立让许多股民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兴市场——华人企业的潜力未必逊色于西方企业,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更胜一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