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的股价,也随之大幅下挫……
汇丰银行内,沈弼盯着报纸,面色骤然阴沉。
他与林朝羽之间确有隐秘往来。
但十亿港币借款以百分之二利率发放,完全合乎银行条款。
青山集团在汇丰的存款远超十亿,高达五十亿。
此类储户本就享有特殊优待,甚至免息借款也属合理。
未料竟有人借此大做文章,误导不明真相的公众。
若不及时澄清,汇丰股价恐将持续崩盘。
可解释前,他必须先行征询林朝羽的意见。
电话接通后,接听的却是林朝羽助理。
对方告知,林朝羽正赴大陆洽谈半导体合作,约一周后返港。
沈弼愕然:“你是说,林先生对媒体报道毫不知情?”
“应当如此。”
“明白了。”
挂断电话,沈弼立即召来助理,要求联络香江媒体至香江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时彻查涉事报社。
……
发布会上,沈弼直面媒体澄清:“诸位记者应当了解,我行对大额储户向来提供更高存款利率。
企业级客户存款超亿元时,双方将协商定制利率以维系合作关系。
”
“拥有数十亿存款的客户,无疑是我们最顶层的VIP,他们的存款利率最高可达10%。
为了吸引并留住这些巨额资金,银行会与他们签订一系列协议,包括低息甚至无息贷款。
这完全符合银行的利益,也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作为执行总裁,我确实享有某些特权,但这些特权的前提是对方必须是汇丰银行的重要客户。”
“因此,向林先生提供2%的贷款利率是合理的。
如果各位有疑问,可以向相关部门求证。”
一名记者随即追问:“林先生在汇丰银行的存款具体数额是多少?”
“这涉及客户**,不便透露。
不过,你们可以根据我刚才的说明自行推测。”
几十亿?
在场的记者都不傻,自然能猜到。
但传闻林朝羽在青山银行的存款就有数十亿,外加大量黄金储备。
如今他在汇丰银行也有同等规模的存款,他的财富究竟有多少?
更令人疑惑的是,既然他如此富有,为何还要贷款?仔细一想,通过存款高利率和贷款低利率的组合,他岂不是能从银行赚取可观的利差?
原来如此!富人的财富之所以持续增长,正是因为他们连存在银行的钱都能创造额外价值。
这就是差距!
“沈先生,您为何能在短时间内从大班晋升为总裁?”
沈弼早已料到这个问题,他从容回应:“原因很简单——我为汇丰银行创造了显着价值。
当然,仅凭争取到林先生这样的大客户并不足以让我直接坐上总裁之位,毕竟资历尚浅。”
“但我的前任因重大失误导致银行蒙受巨额损失,而当时又缺乏更合适的人选,所以我得以接任。
至于外界猜测是林先生推我上位,这虽有部分原因,但你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
“那就是银行的利益!银行和企业一样,需要业绩和盈利。
林先生是我的客户,他支持我合情合理。
但这其中绝无贿赂行为。
此外,报纸上提到的某些条款纯属虚构。
”
“汇丰银行与一般客户的贷款往来,和报纸上披露的并无差别。
但涉及企业贷款时,由于附加了额外条款,因此报道中的排序存在谬误。
若诸位存疑,可自行查证。
无论如何,这是一次蓄意的诋毁,意图抹黑汇丰银行与青山集团的关系。
在此,我恳请各位媒体朋友切勿传播不实信息,否则汇丰银行法务部将依法追责。”
那么,报纸的内容依然是虚假的?
这……
究竟是谁在背后针对林朝羽?
难道是因为林朝羽近期在香江的活跃举动引发了他人的眼红?
但林朝羽始终回避此类话题,又是出于何种考虑?
维护企业声誉本是首要任务,为何他迟迟不作为?
众人难以揣测林朝羽的意图,更无法理解他的沉默。
这种神秘感反而激起了媒体更大的兴趣,他们迫切希望能对林朝羽进行一次专访。
然而,无论是报社还是电视台,在青山大厦外蹲守多日,始终未能见到林朝羽的踪影。
如此看来,林朝羽或许根本不在香江,否则不会对此事毫无反应。
外界流言四起,青山集团内部却异常团结,员工们坚信林朝羽绝非报道中描述的那般不堪。
否则,为何在港督府事件平息后,又突然爆出这样的消息?
报道看似细节详尽,实则漏洞百出。
银行的巨额贷款,尤其是涉及十亿规模的交易,即便执行总裁拥有决策权,也必然要向董事会报备。
即便未及时通报,年底的董事会议怎么可能不核查合同与账目?
谁敢在这样的交易中动手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