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愤怒的市民直接砸毁了广东信托银行的门面。
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存进银行,如今却被告知每日限额五百?简直是荒谬至极!
两天后,广东信托银行全面停业。
周埈年彻底摆烂。
随后,周埈年面对记者采访,坦言虽身为广东信托银行董事长,但对银行的具体运作毫不知情。
为维护个人名誉,他主动接受采访,强调银行业务均由经理部门全权处理,并表明自己从未动用银行资金,与当前的挤提 毫无关联。
周埈年同时承认,自己确实投资了周锡年的牛奶公司,这笔贷款最终失败,但他将责任归咎于两位侄子,指责他们贪污了本应带来丰厚回报的资金。
他将所有问题推给经理部门和自己口中的“混账侄子”,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无辜受害者。
这番说辞显然难以服众,作为银行董事长,声称对重大事务一无所知,无异于自欺欺人。
周埈年的态度已然明确:他选择撇清关系,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然而,广东信托银行的危机远未结束。
一家银行的崩塌引发了连锁反应,香港市民的恐慌情绪蔓延,多间华资银行遭遇挤兑风潮。
1965年的香港金融动荡由此加剧,最初由廖创兴银行引发的问题,如今已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
随着广东信托银行宣告倒闭,储户纷纷涌向其他华资银行提款。
面对挤兑压力,多数银行被迫实施限额措施,唯独青山银行宣布:储户可自由提取全部存款,不受任何限制。
青山银行资金充足,从容应对挤兑。
这一举动让香港市民猛然意识到,所谓华人资本的崛起或许只是幻影,真正屹立不倒的唯有林朝羽。
### 当一众华资银行在挤兑浪潮中苦苦挣扎时,林朝羽的青山银行却一枝独秀。
他早有准备,储备充足资金,专为应对1965年的金融风暴。
作为华人资本的代表,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未雨绸缪,确保银行稳如泰山。
当这一波华人银行接连倒闭或陷入债务困境时,林朝羽完全可以趁势低价收购它们。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度谨慎。
银行里的资金,要么是美元,要么是黄金。
林朝羽绝不会轻易放贷出去。
即便成立了同舟共济互助会,承诺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他也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明确何种情况下银行才会出手相救。
起初,香江市民确实人心惶惶。
谁能想到银行也会破产?
与此同时,金镛也和林朝羽杠上了。
他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认为青山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
首先,林朝羽组建的同舟共济互助会,名义上是为会员提供贷款,但谁知道究竟借出去多少?
其次,林朝羽收购置地集团的钱从何而来?必然是青山银行的贷款,他击败置地的资本,就是靠从银行抽走的资金。
综上所述,林朝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如今的青山银行早已囊中羞涩,他放出风声,无非是想稳定市民情绪,千万别被他的 伎俩蒙蔽。
这两点分析虽不算无懈可击,却成功煽动了恐慌情绪。
大批市民涌向青山银行,争相提款。
趁着尚未限额,能取多少是多少。
然而,林朝羽依旧从容不迫。
随你们取,想拿多少都行。
这种态度反倒让市民心生疑虑——青山银行的储备究竟有多雄厚?
张牧每天目睹市民挤兑,心如刀割。
尽管早有预料,但眼前这架势,分明是要把银行搬空的节奏。
相比之下,林朝羽淡定自若。
此刻,他正与恒生银行的何善衡闲谈。
事实上,这场挤兑风暴中,首当其冲的并非青山银行,而是恒生银行。
虽然青山银行规模庞大,但在香江市民心中,恒生银行仍是华人金融业的龙头。
挤兑风潮席卷之际,恒生银行香江仔分行首当其冲。
面对蜂拥而至的储户,总经理何添竭力安抚,劝说众人暂缓提款。
然而以警司韩森为首的大客户们毫不理会,执意要求何添提供担保才肯罢休。
恒生总行的景象更为骇人,排队取款的人龙从银行大门一直蜿蜒至皇后像广场。
尽管银行效仿当年林朝羽的做法,将成堆现金铺满营业大厅以彰显资金实力,但局势仍在恶化。
6月5日单日流失存款达10亿港元,占总额八分之一;截至六月中旬,累计失血已达30亿港元。
生死存亡之际,董事长何善衡紧急召集董事会商议对策。
经过激烈讨论,拟定四条出路:接受美国大通银行注资、由政府接管停业、向汇丰银行求救,或寻求林朝羽援手。
最终董事会将希望寄托在同为华商的林朝羽身上——毕竟其旗下的银行是当时香江唯一未设取款限额的金融机构。
会面室内,何善衡强作镇定地端起茶杯,颤抖的手腕却泄露了内心焦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