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74章 咸阳贡院聚星芒,科考新章验真才(二)

四月初九,晨钟破晓,浑厚悠长的钟声在咸阳贡院上空回荡,瞬间驱散了黎明的最后一丝静谧。这钟声并非来自古旧的青铜钟,而是悬挂于贡院中心钟楼内一口以新法铸造的巨大铁钟所发,其声洪亮沉雄,远播十数里,象征着帝国选材大典的庄严开启。

“咚——咚——咚——”

三声钟响,余韵未绝。贡院各处号舍的门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推开。早已起身整装的士子们,如同听到号令的士兵,纷纷涌向连接号舍区与考场的宽阔水泥主道。他们大多身着深色或素色的深衣,头戴同色的方巾或介帻,竭力保持着士人的仪态,但急促的步伐和紧抿的嘴唇,仍泄露了内心的紧张与期待。无人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屏息的肃穆,只有无数脚步踏在坚硬路面上的沙沙声汇成一片低沉的潮音。

主道尽头,便是由数座巨大水泥殿堂组成的考场区。每一座殿堂大门上方,都悬挂着醒目的木牌,以硕大的新秦书字体写着考试科目:“秦律”、“农桑”、“水利”、“算学”、“兵法”、“匠造”、“商学”、“武科”、“奇策”。每个考场入口,都有数名礼部官员和表情冷峻的禁军士兵把守。

“诸生肃静!”一名身着礼部绯袍、头戴进贤冠的中年官员立于“秦律”考场门前的高阶上,声音洪亮,压过了所有细微的嘈杂,“奉陛下谕旨,科考乃帝国抡才大典,为国求贤!尔等手持号牌,验明正身,依序入场!入场后,按号牌所示座位号对号入座!考桌之上,笔墨纸砚皆已齐备,更有陛下亲谕活字印刷之试卷及草稿纸!不得携带任何书册、字条入内!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若有夹带、舞弊、喧哗、扰乱考场者——”官员的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电扫视全场,“轻则逐出考场,剥夺功名,永不录用!重则交由刑部,依律严惩!勿谓言之不预!”

随着这严厉的宣告,考场大门轰然洞开。士子们深吸一口气,握紧手中号牌,鱼贯而入。入门处,有吏员仔细核对号牌姓名相貌,确认无误后,方予以放行。门内,又是另一番景象:殿堂极高阔,以水泥巨柱支撑穹顶,四面高窗镶嵌大块玻璃,光线充足,亮如白昼。一排排、一列列崭新的考桌整齐排列,如同等待检阅的军阵。每张考桌上,果然如官员所言,一方砚台、两支兼毫笔、一块松烟墨、一叠质地均匀的雪白竹纸摆放得整整齐齐。最引人注目的,是考桌中央那一叠同样以雪白纸张印制、散发着新鲜墨香的试卷,以及旁边厚厚一沓用于打草稿的纸张。

“天佑大秦!陛下圣明!”不少寒门士子看到如此充足且精良的文具纸张,尤其是那工整清晰的活字印刷试卷,心中激动难以言表。这省却了多少寒窗苦读时因陋就简、自制笔墨的艰辛!更杜绝了因考官手抄题目字迹不清而产生的无谓争议。仅此一项,便显露出朝廷对此次科考的极度重视与力求公正的决心。

刘邦捏着自己的号牌,上面刻着“刘季 - 农桑 - 丁字考场 - 玄列七号”。他跟着人流找到丁字考场,寻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手指抚过光滑的玻璃桌面,又翻了翻那厚实的试卷,入手沉甸甸的。试卷首页抬头是醒目的“大秦始平元年春闱 - 农桑科”字样,下方印着考生姓名籍贯处留白,显然是待考生自行填写。考题内容并非预想中要求引经据典、歌功颂德的华丽辞赋,而是一条条清晰分列的问题:

一、今有田百亩,若全种新推之“占城稻”,已知其亩产较关中旧稻种约高三成,且生长期短二十日。然此稻需水较旧种为多。若遇关中常见春旱少雨之年,当以何法保其收成不减?(试举二策,并简述其理)

二、工部新颁“曲辕犁图样”于此(试卷下方附有简单的线条图示)。较之旧式直辕长犁,此犁优势何在?尤其于小户农家或山田、坡田耕作时,其便宜之处为何?

三、今有粟米仓储,因地气返潮,底层粟米霉变。霉变粟米有何特征?若欲预防此弊,仓廪营造选址及构造上,当遵何法?陛下新颁《积粟令》中,对此有何明确规定?

四、沤肥之法,农家皆知。然陛下推广之“堆肥新法”,强调分层堆积秸秆、粪尿、草木灰及淤泥,并需定时翻堆通气。此法较旧法,肥效增益之关键何在?

……

刘邦粗粗扫了一遍,眼睛顿时亮了!这些题目,哪里是在考什么掉书袋?分明是在问他这个在乡里摸爬滚打、带着一帮兄弟种地糊口(兼带偷鸡摸狗)的“老农”最熟悉的事情!什么占城稻抗旱?不就是多挖沟渠引水,或者学南边人搞点水车嘛!曲辕犁的好处?那玩意儿在泗水郡时他就用过,轻巧好掉头,一个人一头牛就能伺候坡地,比那笨重的长犁强太多了!防霉变?通风干燥呗!堆肥要翻堆?不翻堆里面沤烂了不发热,哪来的好肥力?

“嘿嘿,萧何那小子天天捧着《秦律简释》,曹参念叨着新农具,还真没白听!”刘邦心中大定,一股熟悉的市井狡黠和务实劲头涌了上来。他舔了舔毛笔尖,毫不犹豫地在姓名籍贯处写下“泗水郡沛县刘季”几个歪歪扭扭但尚算清晰的大字,然后对着第一题,略一思索,便在那雪白的草稿纸上刷刷写了起来:“策一:深掘陂塘蓄春雨,旱时引灌…策二:引用龙骨翻车,引河水沟渠之水…”

隔壁不远,萧何端坐在“秦律”考场内,气定神闲。他的试卷题目更是直指核心:

一、陛下新政:凡民有争讼,可越级至郡“直诉院”陈情,郡守须亲自或委派得力官员十日内受理初查。此制意欲革除旧弊为何?若某县令阻挠其治下百姓赴郡直诉,当依《吏律》何条惩处?

二、商贾贩运,新颁“驰道令”有载:持有效验传之货殖,驰道沿途驿站需优先保障其车马停驻、草料补给,不得无故刁难或索取规费。若有驿站吏员违令,商贾可向何司呈告?该司须于几日内查实回复?

三、工部督造之官营作坊,新行“匠籍等第制”。匠人按其手艺、所制器物之精良与多寡,可积功升等。不同等第,其月俸、授田额及子弟入官学之优先权皆有不同。此制立意,重在激励何等?

四、案例析断:某甲于咸阳西市新设“四海货栈”,售贩蜀锦、齐纨。开业三月,生意兴隆。然有旧商行东主乙,嫉其利,买通市掾小吏,诬告甲货栈所售蜀锦乃以次充好,并勾结游侠数人于市集散布流言,致甲货栈声名受损,客源锐减。甲诉至咸阳令署。问:乙及市掾小吏、造谣游侠各犯何罪?当如何论处?(请援引具体律条)

萧何提笔蘸墨,嘴角露出一丝沉稳的笑意。这些题目,紧扣陛下登基以来颁布的各项新政律令,直指吏治、商业、匠造等领域的积弊与革新方向,没有一道是空谈虚理。尤其是那案例题,简直是将他在沛县做吏时处理过的类似纠纷,搬到了帝都的舞台上!他略一沉吟,便在草稿纸上条分缕析,援引律令,字字铿锵:“乙犯‘商贾同业相嫉,行贿构陷’罪,依《杂律》第二十四条,当罚没其商行货值之半,徒三年…市掾小吏犯‘受赃枉法,诬陷良善’罪,依《吏律》第九条,黥面,夺职,流三千里…游侠犯‘造谣生事,扰乱市易’罪,依《盗贼律》附例,首犯杖一百,枷号示众十日,从犯各杖八十…”

“算学”考场内,气氛则显得更为凝滞。试卷上那些以活字清晰印制的题目,如同天书般难住了不少皓首穷经、只知背诵《九章》章句的老儒生。

一、今有圆材埋于壁内,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四寸。问:径几何?

二、今有堤,下广二十尺,上广八尺,高十尺,袤一百三十尺。秋程人功七百尺,问:总用功几何?若征夫千人,几日可成?

三、今有粟一斛,舂之为粝米七斗。问:若欲得粝米八百九十石,需粟几何?又有春钱(加工费)每舂一斛粟,付钱五文。问总需钱几何?

四、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考生,死死盯着第一题那个抽象的圆和切割线,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嘴唇哆嗦着,反复念叨着“周三径一,古率如此…”,却无论如何也套不进这个具体的图形。旁边一个年轻些的考生,则飞快地在草稿纸上画着辅助线,运用商高定理进行推算,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更有甚者,面对第三题那庞大的数字换算和简单的乘法,竟也抓耳挠腮,显然平日极少接触实际钱粮计算。

而在“匠造”考场,景象又自不同。考桌之上,除了笔墨纸砚,竟还摆放着几样小物件:一截带有榫卯结构的小木块,一个简单的滑轮组模型,一些小块的不同质地的建材样本。试卷题目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一、(结合桌上木块)此榫卯结构,适用于何种连接?较之铁钉连接,其优势与劣势各为何?

二、(结合滑轮组模型)若以人力牵引此组滑轮,欲升起重物三百斤,问需用力几何?(需简述计算依据)此装置最宜用于何种工程场景?

三、(观察建材样本)试辨识样本一、二、三各为何种材料?并简述陛下推广之“水泥”较之传统夯土版筑,用于筑城或修渠,其最显着之优点为何?

四、绘图题:试绘一可承重之简易木桥侧面结构示意图,标注主要受力构件。

一些考生立刻兴奋起来,如同见到心爱玩具般摆弄起那些模型和样本,眼中闪烁着实践者才有的光芒。他们或拿起木块研究榫卯的咬合,或拨动滑轮计算省力比例,或仔细摩挲分辨建材样本的质地,然后在纸上飞快地写写画画。对他们而言,这些源于实际匠作的问题,远比空洞的经义更对胃口。

............

咸阳城外,北郊禁军大校场。

这里的气氛与贡院内的肃穆文思截然不同,空气仿佛都被无形的力量绷紧,弥漫着硝烟、汗水和钢铁的粗粝气息。这里,是“武科”考场。巨大的校场边缘,以醒目的石灰线划分出不同考区:弓马、角抵、负重、器械、军阵策论。

校场四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身披铁甲的禁军士兵如同雕塑般矗立,冰冷的目光扫视着场内场外,带来沉重的威压。高台之上,数名身着精良甲胄、肩章闪耀的兵部将官正襟危坐,他们是此次武科的主考。蒙恬虽未亲临,但其副手、素以严厉着称的将军李信坐镇中央,他面容冷峻,眼神如刀,仿佛能穿透每一个考生的伪装。

“下一组!弓马区!准备!”传令兵的声音如同炸雷。

樊哙深吸一口气,紧了紧束腰的皮带,大步走向起跑线。他上身只穿一件无袖麻布短褂,虬结的肌肉块块隆起,充满爆炸性的力量。他瞥了一眼旁边箭垛上悬挂的草靶,又掂了掂手中那张需一石五斗力才能拉开的硬弓,眼中毫无惧色,只有熊熊燃烧的战意。

“咚咚咚!”急促的鼓点敲响,如同催征的战鼓!

“驾!”樊哙猛夹马腹,胯下健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马蹄踏在夯实的土地上,扬起一溜烟尘。他身体在马背上起伏,却稳如磐石。眨眼间,骏马已掠过第一个五十步箭靶!樊哙甚至没有刻意瞄准,几乎是凭着千锤百炼的本能,张弓、搭箭、撒放!动作一气呵成,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嗖——噗!”

箭矢撕裂空气,精准地钉入草靶红心,尾羽兀自剧烈颤抖!

“好!”场边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压抑的喝彩。

马速不减,前方出现的是左右交错移动的“游靶”!樊哙眼神锐利如鹰,在颠簸的马背上再次开弓!这一次他屏息凝神,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嗖!嗖!嗖!”

三箭连珠,如同长了眼睛般追着移动的靶心而去!两支狠狠扎入红心,一支虽略偏,亦深深嵌入靶环内圈!

“漂亮!”连高台上一位将官都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

当樊哙控马冲过终点,勒住缰绳,马儿人立而起发出长嘶时,整个弓马区都为他这精湛绝伦的骑射技艺所震撼。记录的吏员高声报出成绩:“泗水郡樊哙,弓马,甲上!”

樊哙咧开大嘴,露出两排白牙,朝着高台方向重重抱拳,声如洪钟:“谢将军!”豪迈之气,扑面而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樊哙这般如鱼得水,许多考生在武科考试中笑料百出。

贡院深处,“兵法”与“奇策”两科的考场相邻而设。

韩信端坐在“兵法”考场内,位置靠窗。春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他面前的玻璃书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他并未立刻动笔,而是闭目凝神,仿佛在脑海中推演着千军万马。他的试卷题目,充满了铁血与谋略的硝烟味:

一、今有军五万,深入敌境千里,粮道漫长易被袭扰。当用何法保障粮秣供给之安全与稳定?试详述之。(可举古今战例佐证)

二、敌据坚城,墙高池深,守备森严。若强攻,伤亡必重。当以何策破之?(除蚁附强攻外,需另辟蹊径,详述可行之策)

三、陛下新器“霹雳火”(手投爆炸物,可于百步外毙敌)与“飞雷神”(重型火炮,可于千尺之外毙敌)已入军伍。若以汝为将,统兵三万,其中配属“霹雳火”五百枚,“飞雷神”二十门。遇敌十万精锐列堂堂之阵于平原相抗。汝当如何排兵布阵,最大限度发挥此二器之威,破敌制胜?请绘图示意并详述战法。

四、昔秦赵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以何策困赵括四十万大军于绝地?此役得失,于今世为将者,有何鉴戒?

当看到第三题,尤其是那“飞雷神”三字时,韩信平静的眼眸深处,仿佛有雷霆掠过!虽然未曾亲眼目睹其威,但后面短短几字的描述,却让他如遭雷击。那是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力量!

他深吸一口气,睁开眼,目光锐利如出鞘之剑。他没有丝毫犹豫,拿起笔,并未先在草稿纸上构思,而是直接在那雪白的试卷上,落下了第一个字!笔走龙蛇,铁画银钩,字迹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锋锐之气。对于粮道保障,他提出“分兵筑垒护粮道,多设流动哨探预警,辅以疑兵扰敌”之策,并引用了李牧守代郡、断匈奴粮道的反例。对于攻坚,他大胆地写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若城坚难下,当以‘飞雷神’集中轰击城门楼橹或城墙薄弱处,昼夜不息,震垮守军意志,同时以精兵辅‘霹雳火’清剿缺口顽敌,掘地道埋药爆破相辅…”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那尚未谋面的大杀器之威力的绝对信任与巧妙运用的构想。

当进行到第三题,那涉及“飞雷神”与“霹雳火”的平原决战推演时,韩信更是进入了忘我之境。他索性抛开草稿纸,直接在试卷预留的空白处,以极其简洁而精准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充满杀伐之气的军阵图!中军厚实,两翼骑兵如弯月舒展,而在阵前数里,他清晰地标注出数个“飞雷神”炮兵阵地!文字阐述更是精炼如刀:“…以轻骑诱敌深入,待其主力进入‘飞雷神’射界,二十门炮集火齐射,覆盖其前军密集锋矢!炮火覆盖后,前军必溃!中军步卒趁乱以‘霹雳火’开道,强击其混乱中军!两翼精骑包抄断后…务求一击,打碎其脊梁!” 他甚至在备注中提出:“若‘飞雷神’射程及威力确如描述,此战法,三万破十万,可期!”

这份答卷,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引证,只有最冷酷的算计、最大胆的构想和对新式力量最敏锐的洞察与运用!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兵家“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至高精髓。

当兵法科结束的钟声敲响,韩信平静地交卷。他没有片刻停歇,立刻转入了隔壁的“奇策”考场。

“奇策”科的试卷,则充满了天马行空的诡谲与对帝国深层需求的洞察:

一、帝国新拓岭南、河套之地,地广人稀,土旷民贫。当以何策,速使新地富实,民心思秦?(需虑及成本、实效及长久)

二、山东六国旧贵族,虽失其国,然宗族枝蔓,潜势力犹存,间有怨望诽谤之言。除陛下已行之徙豪强、迁富户入关中之策外,尚有何策可消弭其患,化其力为帝国所用?

三、今有巨贾,资财亿万,垄断盐铁之利,交通郡县,势倾地方。朝廷欲抑其势而增国用,当行何策?(不可仅言‘重税’)

四、天行有常,水旱蝗灾难免。帝国疆域万里,一旦某郡大灾,流民四起,当如何应对,既能活民无数,又不致糜耗过甚,动摇国本?试设计一可行之“荒政”条陈。

韩信提笔沉思。郦食其那狂放不羁却又每每切中要害的言论,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他目光扫过这些题目,最终落在了第四题“荒政”之上。沛县大旱、饿殍遍野的记忆碎片骤然刺痛了他。他摒弃了空泛的“开仓放粮”,笔锋如刀,写下了一条条冰冷而高效的措施:“…灾情初显,郡县须即刻行‘平价粜粮’法,抑止粮价飞涨…同时,工部征发灾民以工代赈,修驰道、挖沟渠、筑水库…其壮者给粮,老弱妇孺可分派至官营织坊、制陶坊等做些力所能及之工…严查囤积居奇,鼓励富户捐输,可按捐额授‘义商’匾额或减免部分商税…灾后,可许灾民迁往新拓河套、岭南之地,官给种子农具,免赋三年…”

这不再是单纯的兵家谋略,而是融合了法家的制度、经济的手段、对人性趋利的洞察以及冷酷的实用主义。当韩信最终放下笔,窗外已是暮色四合。连续两场高强度的策论,耗尽了他的心神,脸色略显苍白,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燃尽了所有的尘埃,只剩下纯粹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一条路,一条能将胸中所有丘壑,都浇筑于这煌煌大秦基石之上的通天之路!

贡院深处,灯火通明。巨大的阅卷厅内,一排排长桌拼接连绵,上面堆满了如同小山般的试卷。数百名礼部从各衙门紧急抽调来的精干吏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第一轮筛选——“糊名”与“誊录”。

“糊名”者,小心地将试卷上考生自行填写的姓名籍贯处,用厚实的桑皮纸严密覆盖糊住,确保不留一丝痕迹。随后,这些被隐去了身份的试卷,被迅速分发给另一批专门负责“誊录”的书吏。书吏们个个笔走如飞,小心翼翼地将原卷上的答案,一字不差地誊写到另一种制式统一的“朱卷”上。誊录完毕,原卷被密封归档,只有编号。而所有参与评判的考官,只能看到这些笔迹统一、没有任何标记的“朱卷”。

这是扶苏力排众议推行的“糊名誊录制”,意在最大程度杜绝阅卷过程中因人徇私、辨认字迹或标记的可能。整个流程在兵士监督下进行,肃穆而高效,只有纸张翻动和毛笔书写的沙沙声。

阅卷正厅,气氛更为凝重。礼部尚书叔孙通亲自坐镇,工部尚书程邈、兵部尚书蒙恬以及数位德高望重的博士、大儒分坐两旁。他们面前,是经过初筛后送来的各科“朱卷”中最为优秀或有争议的一批。

“奇策科这份卷子…诸位请看第四题‘荒政’条陈。”一位老博士指着手中一份朱卷,语气带着惊异,“‘以工代赈’、‘平价粜粮’、‘严惩囤积’、‘鼓励捐输授匾’、‘引导移民实边’…条条切中肯綮,环环相扣!不仅虑及赈灾活民,更着眼灾后重建及国力消长!此策…非深谙地方庶务、洞察人心利弊者不能道!其条理之清晰,思虑之深远,竟…竟似出于积年老吏之手!然观其文风,却又简洁凌厉,毫无暮气,怪哉!” 他反复看了几遍那誊录后工整却掩不住原稿锋芒的字句,心中震撼难平。这答卷背后的人,究竟是谁?

“尚书大人,请看这份‘兵法科’答卷!”兵部侍郎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甚至有些变调。他将一份朱卷推到蒙恬、程邈和叔孙通面前,手指用力点着第三题那幅手绘的军阵示意图和旁边的文字阐述,“尤其是这‘飞雷神’运用之法!‘集火齐射,覆盖锋矢,打碎脊梁’!还有这备注——‘若飞雷神射程及威力确如描述,此战法,三万破十万,可期!’ 好大的气魄!好精准的算计!此人对新器之威能,理解之深,运用之大胆,简直…简直如同亲眼见过北山靶场那毁天灭地之景一般!更难得的是,他竟将新器之威完全融入其战法核心,毫无生搬硬套之感!此等将才…此等将才…” 那人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眼中精光爆射,仿佛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宝藏。

叔孙通接过那份兵法朱卷,目光扫过那铁画银钩般的誊录文字和简洁却杀气腾腾的阵图,心中亦是翻江倒海。他下意识地又拿起那份令他印象深刻的“奇策”科朱卷,两相对照。虽然字迹经过誊录已统一,但那行文间透出的那种冷酷的洞见、高效的算计以及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竟隐隐有几分神似!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莫非…这两份惊才绝艳的答卷,竟出自同一人之手?!

他被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若真如此,此子之才,恐怕已非“文武双全”四字所能概括!那是真正经天纬地的王佐之才!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目光转向程邈,带着征询:“程尚书,您看…”

程邈一直沉默着,此刻才缓缓放下手中一份“匠造”科的优秀答卷,上面详细分析了水泥优于夯土的抗压、防水、速凝特性及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两份兵法与奇策的朱卷,如同抚摸两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那张因常年督造工程而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自阅卷开始以来最明显的一丝波动,那是一种工匠发现稀世良材时的纯粹喜悦与郑重。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程邈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却带着千钧之力,在寂静的阅卷厅内清晰回荡,“陛下开此新科,所求者,非寻章摘句之腐儒,非空谈误国之清流,乃此等能洞悉时弊、手握利器、敢于破旧立新之真才实学!” 他抬起眼,目光灼灼地看向叔孙通和蒙恬:“无论此二卷是否一人所作,其价值,已远超等第本身。当以‘特荐’之名,直呈陛下御览!帝国未来之基石,或正在此辈之中!”

叔孙通闻言,再无犹豫,重重点头:“程尚书所言极是!当以特荐之卷,呈送章台宫!” 他提起朱笔,在那两份朱卷的封面编号旁,郑重地画下了一个代表最高级别推荐的、鲜红的三角标记。

窗外,咸阳的夜色深沉。贡院阅卷厅的灯火,却彻夜未熄。一份份承载着帝国未来希望的答卷,在严格的程序下被反复审阅、比较、争论、定等。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几份,正带着阅卷官们难以平复的震撼与期许,即将踏上通往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道路。

章台宫的灯火,想必也正为这些即将到来的新血,而彻夜长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