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缕夜色被东方天际泛起的鱼肚白彻底驱散,金红色的朝阳跃出地平线,将万丈光芒洒向咸阳宫巍峨的殿宇飞檐时,扶苏依旧端坐在章台宫的书案之后。
一夜未眠,他的眼中却并无太多倦色,反而因彻夜的思虑与决策而显得格外深邃、明亮。
案头那盏特制的“气灯”早已被内侍熄灭,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天光,将书房内照得一片通明,也映亮了他手中那份来自南疆象郡、由蒙恬亲自呈报的加急奏报。
奏报的标题赫然是——《象郡英烈陵园选址及筹建事宜奏报》。
即将亲临战阵,挥师南指,扶苏心潮难平。
然而,在思虑攻城略地、克敌制胜的同时,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件同样至关重要的事情——如何告慰那些已经为国捐躯、长眠南疆的忠魂,如何让即将追随他南征的将士们知道,无论生死,帝国都将给予他们最高的荣光与最妥帖的安置。
这份奏报,正是他此念的延伸与实践。
他轻轻抚过奏报封面那略显粗糙的纸张,仿佛能感受到南疆特有的潮湿气息与蒙恬那沉稳厚重的笔力。缓缓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绘制精细的陵园选址地形图。
只见图纸之上,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河畔是一片地势高亢、视野开阔的平地,背靠着一座郁郁葱葱、形似卧虎的山峦。图侧有蒙恬的亲笔标注:“此地名曰‘卧虎川’,位于象郡郡城以北三十里,背依青峦,面朝秀水,地势高燥,风水上佳,且交通便利。臣与堪舆官反复踏勘,以为此地甚合陛下兴建英烈陵园之旨意,可彰显帝国对阵亡将士之尊崇缅怀,亦可使忠魂得享山川之灵气,永镇南疆。”
“背山面水,地势开阔……卧虎川……”扶苏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目光在那简练却意境深远的标注上停留许久,微微颔首。
蒙恬不愧是老成持重之将,选址不仅考虑了风水地势,更兼顾了象征意义与实用价值。
让帝国的英烈们背靠青山,面朝故土的方向,永镇这片他们用热血换来的疆土,此意甚好。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土地上,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园拔地而起,黑水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忠魂们在此安息,默默注视着帝国的南疆日益稳固。
放下图纸,扶苏继续阅读奏报的正文。蒙恬在奏报中详细禀报了陵园建设的各项进展,而其中体现出的帝国各部高效协同,让扶苏倍感欣慰。
“臣蒙恬谨奏:自接到陛下兴建英烈陵园之旨意,臣便即刻与朝廷各部协调,全力推进。目前,各项事宜进展如下:”
“一、工程营造:工部尚书程邈大人,于接到陛下旨意之当日,便派遣由将作监专员亲自率领之百人精锐工匠团队,携带最新式之测量工具、优质钢材打造之利器,以及水泥、青砖、上好石料等,乘专船沿沔水南下,日夜兼程,已于四月十八日抵达象郡。工匠团队抵达后,未作停歇,即刻会同臣之前派出的工兵,入驻‘卧虎川’,依据陛下审定之陵园规制草图,进行实地勘测与细化设计,并制定加急施工计划。程尚书有言:‘此乃告慰忠魂之圣地,一砖一瓦,皆需精益求精,工期虽紧,质量绝不可有丝毫懈怠!’五月初五前,场地平整、地基开挖等前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工匠与工兵们日夜轮班,人歇工不停,确保在陛下御驾亲抵象郡前,陵园主体工程能够顺利完工!”
看到这里,扶苏心中一动。程邈的雷厉风行与对质量的严格要求,正是他所期望的。
告慰忠魂之地,若粗制滥造,岂非寒了将士之心?
他提笔在一旁的空白处批注:“程邈办事得力,工匠辛苦,待陵园建成,一体论功行赏。”
“二、资金抚恤:户部尚书郑国大人,已于四月十五日,特事特办,从国库紧急调拨专项资金五十万金,专项用于英烈陵园之建设,以及……阵亡将士家属之抚恤。”读到“抚恤”二字,扶苏的目光格外凝重。他知道,再宏伟的陵园,也比不上对生者的切实关怀。
蒙恬的奏报继续写道:“郑尚书已安排精干官员,会同南疆各郡县衙署,根据军册记录,逐户核实、登记在瘴疠谷及其他历次战斗中阵亡将士之家属信息。首批抚恤金,已按照陛下之前定下的新标准,于四月下旬开始发放。同时,户部官员亦在统计将士家属之困难,酌情给予田亩、耕种补贴等长效抚恤,务求使忠魂家属,生活有所依,心灵得慰藉。”
“好!郑国此举,方是根本!”扶苏忍不住击节赞叹。
金银的抚恤只能解一时之困,而田亩、补贴的政策,才能真正让这些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看到未来的希望。
这才是帝国对忠烈应有的态度!
他再次提笔:“郑国统筹得当,抚恤事宜关乎军心士气,务必持续跟进,确保无一遗漏,无一错发!”
“三、礼制规制:礼部尚书叔孙通大人,对英烈陵园之祭祀礼制极为重视,亲自召集礼部精研古礼、熟知典制之官员,并邀请几位德高望重的皇家学院博学博士,共同研讨,着手设计陵园内各项礼仪规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