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 ——!”
盛夏的午后,清溪镇安置区的阳光烈得晃眼,柏油路被晒得泛出油光,连院角的梧桐树都蔫蔫的,叶子打了卷。林家 101 室的客厅里,风扇 “嗡嗡” 转着,吹起桌上复习资料的纸角,林晓梅正蹲在地上,把高三一年的笔记按科目分类整理,码得整整齐齐,像一摞摞精致的砖头 —— 红色封面是语文,蓝色是数学,黄色是英语,每本封面上都用钢笔写着 “高考备考”,字迹清秀,透着股认真劲儿。
“晓梅,歇会儿,喝碗绿豆汤。” 赵秀兰端着个白瓷碗走进来,碗里的绿豆熬得软烂,汤面上飘着两颗红枣,是她早上刚煮的,放井里镇了半天,凉丝丝的正好解暑,“别总蹲地上,腰该酸了,妈给你搬个小凳子。”
晓梅接过碗,喝了一口,甜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午后的燥热。她直起身揉了揉腰,看着堆在墙角的复习资料,忍不住笑了:“妈,这些笔记以后给晓阳用吧,上面记了不少老师讲的重点,比买的辅导书还管用。”
“好啊,晓阳要是有你一半认真,我就放心了。” 赵秀兰坐在旁边的藤椅上,帮着把散落的纸片夹进笔记本,“昨天你王奶奶还来问,说她孙子明年上高三,想借你的笔记看看,你愿意不?”
“当然愿意!” 晓梅点点头,眼里满是爽快,“笔记放着也是放着,能帮到别人最好。王奶奶平时总给我送豆沙包,这点忙算啥。”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还有晓阳的喊叫声:“姐!姐!我回来了!”
晓阳背着书包跑进来,手里攥着张数学卷子,上面画着个大大的红勾,分数栏写着 “98”。“姐,你看!我数学考了 98 分!老师说我进步大,还奖励我一块橡皮!” 他把卷子递到晓梅面前,小脸蛋晒得通红,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顾上擦。
“真厉害!” 晓梅接过卷子,仔细看了看,指着上面的错题说,“这道应用题要是再仔细点,就能考 100 分了。下次算的时候,先把已知条件列出来,别着急下笔,跟我之前教你的一样。”
“知道了!” 晓阳点点头,凑到晓梅身边,看着地上的复习资料,小声问,“姐,成绩啥时候能查啊?我都等不及想知道你考了多少分了!”
“快了,老师说下周三就能查。” 晓梅摸了摸弟弟的头,眼里带着点期待,又有点紧张,“到时候咱们一起查,让你当小助手,帮我念准考证号。”
晓阳一下子蹦起来:“好!我肯定能念对!”
客厅里的温馨还没散,院门外突然传来了张婶的声音,带着点刻意放大的调子:“刘姐,你说现在的孩子,读那么多书有啥用?我侄女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现在一个月能赚四千多,比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挣得还多!”
赵秀兰手里的动作顿了顿,眉头轻轻皱了下,却没起身。晓梅也听见了,却只是笑了笑,继续整理笔记 —— 她知道张婶是故意说给她听的,自从高考结束,张婶就总爱绕着林家院子说这种风凉话,一会儿说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会儿说 “女孩子读太多书嫁不出去”,晓梅早就习惯了。
“别理她,她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赵秀兰拍了拍晓梅的手,声音放得轻,“你王爷爷昨天还跟我说,他孙子要是能像你一样踏实,他就烧高香了。咱日子过得好不好,不用跟别人比,自己心里清楚就行。”
晓梅点点头,拿起一本英语笔记翻了翻,里面夹着张去年冬天的照片 —— 是她趴在书桌前背书的样子,台灯亮着暖黄的光,桌角放着奶奶给的暖水袋。她想起那些天还没亮就起床背书的清晨,想起夜里挑灯做题的深夜,想起家人端来的热牛奶、煮好的鸡蛋羹,心里突然一点都不紧张了 —— 不管成绩怎么样,她都努力过了,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的付出。
接下来的几天,林家的日子依旧踏实,却多了份隐隐的期待。建国每天从木工铺回来,都会问一句 “今天老师没说查成绩的事?”;林老太则每天给晓梅煮鸡蛋羹,说 “吃了补脑子,成绩肯定好”;赵秀兰更是翻遍了日历,把查成绩的日子圈了又圈,生怕记错了。
查成绩的前一天晚上,晓梅有点失眠。她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脑子里一会儿闪过数学卷子上的最后一道大题,一会儿想起英语听力里的一个模糊选项,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跳个不停。
“晓梅,还没睡?” 赵秀兰轻轻推开门,手里拿着个暖水袋,“我看你屋里灯还亮着,是不是紧张了?”
晓梅坐起来,点了点头:“妈,我有点怕考不好,辜负你们的期望。”
“傻孩子,说啥呢。” 赵秀兰把暖水袋放在晓梅手里,坐在床边摸了摸她的头,“你从高二开始就没偷过懒,每天起早贪黑的,就算考不好,妈也不怪你。再说了,凭你的踏实劲,不管干啥都能行 —— 跟你爸学木工,你能把家具做得又结实又好看;去当老师,你能把学生教得明明白白,这些都比分数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