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晴天,清溪村的阳光暖得像晒透的棉被,裹着院角老槐树新抽的芽尖香,飘进林家小院。青石板上还留着赵秀兰早上晒玉米的痕迹,金黄的颗粒粘在石缝里,被风一吹,轻轻晃,像撒了把碎金子。
赵秀兰正蹲在咸菜缸边,把腌好的萝卜干往粗陶坛里装,坛口蒙着层细纱布,是怕落灰。她手里的筷子沾着盐粒,每夹一把萝卜干,都要轻轻压一压,让坛里的菜码得紧实些 —— 这是给谈判后搬家准备的,到了新家,就能就着粥吃,还是老味道。
林建国坐在木工角,手里刨着块松木,是给晓阳做新书架的料。刨子划过木料的 “沙沙” 声,混着咸菜缸里的 “咕嘟” 声,还有晓阳在院心玩铁皮青蛙的 “咔嗒” 声,把小院的日子衬得格外踏实。
“建国!在家吗?协议送过来了!” 院门外传来王同志的声音,还没等回应,人就拎着个蓝色文件夹走进来,皮鞋踩在青石板上,沾了点早上的露水,他也没顾上擦,“你们家是村里第一个谈完的,协议我赶紧送过来,免得你们惦记。”
建国赶紧放下刨子,用抹布擦了擦手上的木屑,迎上去:“辛苦王同志了,快坐!秀兰,倒杯热水!”
赵秀兰擦了擦手,从厨房端出搪瓷杯,里面的热水冒着白气,杯沿印着的 “劳动光荣” 字样虽磨得浅了,却洗得发亮:“王同志,喝口水,刚烧的。”
王同志接过水杯,把蓝色文件夹放在八仙桌上,笑着说:“林大哥,你们家这协议,我特意跟上面核对了三遍,没问题 ——2 套 3 号楼 101、102 室,都是一楼相邻,现金 190 万,分两笔到账,签约后 30 天内付 100 万,交房时付剩下的 90 万。你们要是没啥意见,今天就能签字,也算给村里开个好头。”
林建国没急着打开文件夹,先喊了里屋的林老太:“妈,您出来看看,协议送来了。” 又冲院心喊,“晓梅、晓阳,别玩了,过来一起看看。”
林老太拄着枣木拐杖,慢慢从里屋走出来,银白的头发用黑布帕子包得整齐,帕子边角磨得发毛,却透着股利落。她走到桌旁,拐杖头磕在青石板上 “笃笃” 响,像敲在每个人心上:“先别急着签,咱一家人都看看,把条款捋清楚,别漏了啥坑。”
晓梅放下手里的作业,晓阳也停了玩闹,凑到桌边。全家围着八仙桌,把蓝色文件夹围得严严实实,连晓阳都踮着脚,扒着桌沿,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文件夹,像要看透里面的协议。
建国打开文件夹,拿出两页纸的补偿协议,纸页边缘印着 “清溪村拆迁补偿协议” 的红字,下面的条款密密麻麻,最上面 “被拆迁人:林建国” 几个字格外清晰。他把协议摊平,用手指着第一条,慢慢念:“一、被拆迁房屋基本情况:合法面积 120 平,位于清溪村西头 37 号,房屋结构为砖混,无违建记录……”
“等会儿,” 林老太突然开口,伸手要过协议,戴上老花镜,手指在 “无违建记录” 几个字上轻轻划,“这一条得看仔细,别跟李叔似的,被人误会有违建。你们看,下面写着‘经初测、复核,确认无新增违建’,还有拆迁办的红章,这就妥了。”
晓梅拿出个小本子,铅笔在纸上记着:“第一条:无违建,面积 120 平,红章有效。” 她之前听老师说过,签合同要记重点,现在正好用上,笔尖在纸上 “沙沙” 响,比写作业还认真。
建国继续念第二条:“二、补偿方式:产权调换 货币补偿。产权调换为 2 套安置房,位于清溪村安置区 3 号楼 1 单元 101 室、102 室,建筑面积各 80 平,公摊面积 12 平,实际使用面积 68 平;货币补偿 190 万元,包含房屋基础补偿、装修补偿、搬迁费、过渡费及放弃储物间补贴……”
“公摊面积 12 平?” 赵秀兰皱了皱眉,放下手里的搪瓷杯,“之前王同志说实际使用面积得有 70 平,咋少了 2 平?”
王同志赶紧解释:“大姐,公摊是按整栋楼算的,3 号楼总共 6 层,12 平是平均数,不算多 —— 您看,101 和 102 的阳台是半赠送,算下来实际使用面积能到 72 平,没亏。” 他从文件夹里拿出安置房的测绘报告,指着上面的数字,“这是专业测绘队测的,错不了。”
林建国接过测绘报告,跟协议对比着看,确认 101 和 102 的阳台确实标着 “半赠送”,才松了口气:“妈,秀兰,没问题,阳台算上就够了,我妈住 101,阳台朝东,早上能晒着太阳,正好。”
林老太点点头,又指着 “放弃储物间补贴”:“这补贴是 10 万吧?之前说的是按 5 平 ×2 万算,没少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