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手专属日”的热血尚未冷却,“忠犬联盟”的成员们默契地将目光投向了赵村长——这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带头人,也是联盟里最“接地气”的存在。他熟悉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村民,既要协调邻里矛盾,又要对接产业落地,从土地流转到工坊建设,从村民培训到农产品收储,永远用最朴实的行动撑起乡村发展的根基。可鲜有人知,赵村长年轻时曾是县里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只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回村扎根。于是,一场专为赵村长打造的“学长专属日”悄然酝酿:陪他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母校,重走青春路,再吃一顿心心念念的学生时代饭菜,圆他一个藏在心底的校园梦。
清晨启程:奔赴青春的约定
天刚亮,村里的鸡鸣声还未散尽,陈曦、周教授、林砚舟、沈亦舟、苏医生就已经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来到了赵村长家门前。赵村长刚洗漱完毕,看到众人拎着大包小包,疑惑地问道:“你们这是要去哪儿?今天工坊还有事要忙呢。”
“赵村长,今天不忙工作!”沈亦舟笑着举起一个印着“重返青春·学长专属日”的牌子,“我们陪你回母校看看,重温学生时代的时光!”
赵村长愣住了,眼神瞬间变得复杂,有惊讶、有怀念,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回……回母校?都三十年了,还去干什么呀。”
“三十年才更该回去看看呀!”陈曦递上一件定制的文化衫,上面印着“县中93级学长”的字样,“我们都打听好了,今天是周六,学校对外开放,正好适合回去走走。”
周教授拍了拍赵村长的肩膀:“年轻时的遗憾,能弥补就别留下。我们都陪你一起,去看看你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赵村长看着大家真诚的眼神,又摸了摸身上印着“学长”字样的文化衫,眼眶微微发热。这个藏在心底三十年的愿望,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没想到大家竟然如此用心,替他记在了心里。“好……好啊。”他哽咽着答应,声音里满是激动。
一行人驱车前往县城,路上,赵村长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往事:“那时候学校条件不好,教室是土坯房,桌子是缺腿的木板,但我们学习都特别刻苦,每天天不亮就去教室早读,晚上熄灯了还在路灯下看书。”
“赵村长,你那时候成绩肯定很好吧?”沈亦舟好奇地问道。
“是啊,”赵村长笑了笑,脸上露出一丝骄傲,“我当年是班里的班长,中考成绩全县第三,本来已经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可我爸妈身体不好,家里没人照顾,就放弃了。”
苏医生说道:“赵村长,你太伟大了。为了家人放弃自己的梦想,扎根乡村三十年,把村里建设得这么好,你才是最了不起的‘学长’。”
赵村长摇摇头:“都是应该做的。看着村里的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很满足了。”
车子一路前行,载着满满的回忆与期待,驶向那个承载着赵村长青春与遗憾的地方。
上午返校:重走青春路
一个小时后,车子抵达了县重点中学。如今的学校早已不是当年的土坯房,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现代化的图书馆,处处都透着生机与活力。校门口的石碑上,“县第一中学”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与赵村长记忆中的模样既相似又陌生。
“变了,真的变了。”赵村长站在校门口,感慨地说道,眼神里满是怀念。他缓缓走进校园,脚步有些沉重,又有些急切,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大家跟着赵村长,沿着校园的小路慢慢前行。赵村长指着一栋教学楼说道:“以前这里是我们的教室,土坯墙,黑黑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可我们还是学得津津有味。”他又走到操场边,“这里以前是泥土地,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我们就在这里上体育课、跑步、打球。”
在校园的角落里,赵村长找到了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这棵树还在!”他激动地走过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当年我经常在这棵树下背书、做题,夏天的时候,同学们还会在树下乘凉、聊天。”
沈亦舟拿出手机,笑着说:“赵学长,快站在树下合张影,留住这珍贵的瞬间!”大家纷纷围过来,与赵村长一起在老槐树下合影,照片里,赵村长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青涩笑容。
他们还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图书馆里,同学们正认真地看书、学习,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赵村长;实验室里,现代化的设备一应俱全,与赵村长当年简陋的实验条件形成了鲜明对比;食堂里,干净整洁的餐桌、丰富多样的菜品,让赵村长想起了当年一碗咸菜配米饭的日子。
“现在的孩子们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赵村长感慨道,“希望他们能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