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工坊的玻璃窗,温柔地洒在桌上的非遗展品上。从画展和音乐会归来后,“忠犬联盟”的六人像是被打开了灵感的闸门,满脑子都是将艺术感悟融入品牌设计的想法。陈曦在团队例会上拍板:“把这段时间的艺术收获落地,启动新一轮品牌设计升级,让每一件非遗产品都成为能说话的艺术品。”这场以艺术为笔、匠心为墨的设计革新,就此在专属空间拉开序幕。
纹样革新:从艺术肌理中提炼新创意
纹样作为非遗产品的核心标识,是此次设计升级的重中之重。林砚舟牵头,带着从画展和音乐会汲取的灵感,对传统非遗纹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既保留文化根脉,又注入现代艺术气息。
他从非遗主题画展的油画中获得启发,将蜀绣的针脚肌理与油画的笔触融合,设计出一款“晕染云纹”。这款纹样打破了传统蜀绣纹样的规整感,用深浅不一的线条模拟水墨晕染的效果,边缘带着轻微的模糊感,既有刺绣的细腻,又有绘画的灵动。他将这款纹样应用到美妆品牌的新款气垫外壳上,外壳采用磨砂材质,纹样通过烫金工艺呈现,光线照射下,纹路像浮在表面的云朵,精致又高级。美妆品牌的设计团队看到样品后赞不绝口,当即决定将其作为明年的主打款式。
针对与国际奢侈品品牌合作的丝巾系列,林砚舟则借鉴了音乐会旋律的韵律感。他把苗族银饰纹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几何单元,再按照节奏强弱排列组合,形成类似乐谱的纹样布局。不同单元的疏密变化,对应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让静态的丝巾纹样仿佛有了动态的韵律。奢侈品品牌负责人看到设计稿后,特意发来邮件称赞:“这是将东方文化与艺术美学完美结合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赵村长也参与到纹样革新中。他从竹编主题抽象画里获得灵感,摒弃了传统竹编的对称纹样,设计出“波浪肌理纹”。这种纹样通过竹丝的松紧编织,呈现出自然的波浪弧度,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规律。他用这种纹样制作了一批竹编装饰画和壁挂,挂在之前合作的高端民宿里,不少游客专门拍照打卡,民宿的预订量也随之上涨。赵村长笑着说:“原来竹编不只能做日用品,还能成为墙上的艺术品。”
为了让纹样更具统一性,林砚舟还整理出一套《非遗纹样艺术化应用手册》,将革新后的纹样分类归档,标注适用场景和工艺要求,方便后续合作方快速对接。
造型突破:跳出实用框架,赋予艺术形态
以往的非遗产品多以实用为主,造型相对固定。这次升级中,众人决定打破固有思维,从艺术作品的造型中汲取灵感,让产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沈亦舟在画展上看到的竹编玻璃灯,给了他改造非遗小摆件的灵感。他和赵村长合作,设计出一款“竹编光影灯”。灯架采用细竹丝编织的镂空球形,内部搭配暖黄色灯泡,开灯后,竹丝的纹路会在墙面投射出斑驳的光影,像月光透过竹林的剪影。这款灯具不仅保留了竹编的传统工艺,还融入了现代装饰艺术的理念。沈亦舟将其放在直播间展示,开播十分钟就收到了上千个订单,不少消费者留言:“这不是灯具,简直是能点亮的艺术品。”
苏医生则从音乐会的乐器造型中获得启发,设计了一款漆器按摩梳。梳子的手柄模仿竹笛的圆润弧度,梳背采用漆器工艺,绘制着简约的云纹,既符合人体工学,又极具美感。他还在梳齿边缘做了圆润处理,搭配漆器温润的手感,梳头时既能梳理发丝,又能轻柔按摩头皮。这款按摩梳推出后,很快成为亲子乐园和养老院的热门产品,家长们买来给孩子梳头,老人们则用来日常保健。
陈曦则盯上了艺术展上的装置作品,她和林砚舟合作,设计出一款“多层漆器收纳盒”。收纳盒摒弃了传统的方正造型,采用不规则的层叠设计,每层的大小和弧度各不相同,像堆叠的艺术积木。盒身的漆器纹样从下到上逐渐淡化,形成渐变效果,既方便收纳小物件,又能作为桌面装饰。多家高端文具店主动找上门合作,希望将这款收纳盒纳入货架。
造型革新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败。赵村长曾尝试制作一款竹编雕塑摆件,因过于追求艺术形态,忽略了竹丝的承重能力,成品轻易就断裂了。后来他结合力学原理,调整竹丝的粗细和编织密度,终于做出了既美观又稳固的作品。这次小挫折也让大家明白,艺术化设计不能脱离工艺本质,要做到美学与实用的平衡。
场景融合:打造沉浸式艺术消费体验
除了产品本身,众人还将艺术感悟延伸到消费场景设计中,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非遗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沈亦舟对直播间进行了全面改造。他借鉴美术馆的陈列方式,用竹编屏风分隔出产品展示区、传承人互动区和观众抽奖区。展示区的展品不再杂乱堆放,而是搭配射灯和背景板,像艺术品一样陈列;互动区特意设置了透明工坊,传承人现场制作产品时,观众能清晰看到每一个步骤。他还在直播间的背景墙上,投射出林砚舟设计的“晕染云纹”动态光影,配合轻柔的传统音乐,让观众仿佛置身非遗艺术展。改造后的直播间,观众停留时间提升了40%,复购率也显着增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