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艺术展开幕式上,陈曦望着墙上融合非遗纹样的现代画作,忽然被策展人的话点醒:“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不同艺术形式碰撞出新火花。”当天晚上的团队会议上,她将一份艺术领域学习计划放在石桌上:“和高校合作的非遗设计实验室要推进,海外艺术品牌也抛来橄榄枝,咱们必须补艺术课,才能让非遗在艺术领域真正扎根。”这份新任务让“忠犬联盟”全员开启了啼笑皆非又收获满满的艺术学习之旅。
定制学习计划:对症下药,贴合各自需求
陈曦联合周教授,根据每个人的岗位需求和知识盲区,量身定制了差异化的艺术学习计划。周教授还特意联系了美院的老朋友,为大家争取到了专属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机会,避免盲目学习走弯路。
林砚舟主攻艺术设计与色彩理论。他对接的文创合作常涉及产品配色和纹样设计,之前就因对现代审美把握不准,导致某款文具的纹样修改了多次。周教授为他挑选了色彩构成、现代设计史等课程,还安排他跟随美院的设计教授学习纹样的现代转化技巧。目标很明确:让非遗纹样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下主流审美。
沈亦舟聚焦艺术传播与视觉营销。他的直播需要靠视觉吸引力留住观众,可之前的直播间布置过于简单,没能凸显非遗的艺术感。学习计划里,他要学习短视频构图、直播间美学布置等内容,还要研究艺术网红的传播方式,学会用艺术化表达讲好非遗故事。
赵村长则侧重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他的竹编手艺精湛,但作品多是传统样式,缺乏艺术创新性。周教授为他安排了民间工艺创新 workshops,还邀请了装置艺术家与他交流,引导他将竹编与雕塑、装饰艺术结合,拓宽创作思路。
苏医生的学习方向是艺术疗愈与非遗结合。他发现很多体验非遗手作的人,能在创作中缓解压力。因此他需要学习艺术疗愈的基础理论,尝试将竹编、扎染等工艺转化为疗愈课程,为亲子、老年群体设计专属体验项目。
周教授作为学术顾问,负责统筹教学进度,而陈曦则主攻艺术策展与跨界资源整合,学习如何策划非遗艺术展、对接艺术机构,为团队开拓艺术领域的合作渠道。
课堂趣事:新手入门,状况百出
美院的课堂和专属空间的工坊截然不同,“忠犬联盟”的成员们刚接触艺术课程时,闹了不少笑话。
林砚舟的色彩课堪称“严谨的翻车现场”。教授让大家自由搭配非遗色系,他拿着色卡反复比对,还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最后调出的颜色却被教授点评“过于沉闷,缺乏现代活力”。看着身边学生轻松调出的清新配色,向来自信的他难得红了脸。课后他抱着色卡蹲在画室,一遍遍尝试调整比例,直到深夜才调出满意的色彩,第二天还特意拿着样品向教授请教,那股较真劲儿让教授连连称赞。
沈亦舟的视觉营销课则充满了“脑洞大开”的失误。他第一次尝试拍摄非遗产品短视频,为了追求艺术感,用了大量复杂的运镜和滤镜,结果成品出来后,观众根本看不清产品细节。教授看完直摇头:“艺术要为内容服务,不是堆砌技巧。”他只好重新拍摄,这次他简化了画面,聚焦竹编的编织过程,反而收获了不错的反馈。他还在课堂上模仿艺术网红的风格直播,一口蹩脚的文艺腔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却也让他慢慢找到了接地气的艺术传播方式。
赵村长在装置艺术 workshop 上,差点把材料包“编回传统”。艺术家让大家用竹丝创作抽象造型,他下意识就编起了竹篮,直到被艺术家提醒才反应过来。后来他试着打破传统编织规律,将竹丝弯曲、缠绕,做出了一个形似云朵的装置作品。当作品被挂在画室展示时,他摸着粗糙的竹丝,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原来竹编还能这么做!”
苏医生的艺术疗愈课则走得格外认真。他做笔记的细致程度堪比医学记录,连教授随口提到的案例都详细记下。实践课上,他为模拟患者设计竹编疗愈流程,从竹丝挑选到编织节奏,都考虑到了情绪舒缓的需求。教授笑着说:“苏医生这是把行医的严谨用到了艺术上,太适合做疗愈课程了。”
陈曦的策展课则面临着“纸上谈兵”的困境。教授让大家设计小型艺术展,她规划的流程十分完善,却忽略了场地布局、观众动线等实际问题。直到去美术馆实地考察,看到自己设计的展位连展品都摆不下,她才意识到策展不仅需要创意,更要兼顾实用性。之后她跟着策展人跑遍了城市的大小展馆,从布展到撤展全程参与,慢慢积累了实战经验。
实践突破:艺术融入,成果初显
课堂学习的同时,大家开始尝试将艺术知识融入实际工作,很快就有了令人惊喜的突破。
林砚舟运用色彩理论,为美妆品牌的新款口红设计了非遗色系。他提取漆器的朱红、竹编的浅棕、蜀绣的黛蓝,搭配出三款既符合传统韵味又受年轻人喜欢的颜色。样品寄给对方后,对方当即决定全部投产,还特意增加了艺术化的包装设计,将色彩的创作故事印在包装盒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