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晚宴后,张总在一次闲谈中偶然提及:“年轻的时候在温州打拼,住过最简陋的出租屋,在街边摆过摊,那些苦日子现在想起来,倒是成了最珍贵的回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曦立刻记在心里——这位始终支持基金会、像长辈一样关照“忠犬联盟”的大佬,从未主动提过自己的心愿,而这份对少年奋斗岁月的怀念,正是最值得陪伴实现的温柔念想。
陈曦牵头策划了这场“寻根之旅”,林砚舟提前对接温州当地朋友,辗转找到张总当年居住的老街区、摆摊的旧址;沈亦舟搜集了温州老照片、当年流行的物件,准备布置一个小型“时光展”;赵村长带着大凉山的非遗手作,想让张总送给当年的老街坊;陈曦则特意联系了张总当年的创业伙伴老徐,为这场重逢埋下伏笔。
出发那天,张总换上了休闲夹克和牛仔裤,褪去了商界大佬的凌厉,眼神里多了几分期待:“快二十年没回去了,不知道那些地方还在不在。”
旧地重游:老街深巷,藏着奋斗的印记
车子驶入温州老城区,狭窄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挂着红灯笼的老街坊,瞬间把张总拉回了二十年前。“没变,这条街还是这个样子!”张总激动地指着路边的老槐树,“当年我就在这棵树下摆摊,卖电子表、打火机,从早守到晚。”
陈曦和伙伴们跟着张总的脚步,慢慢走进老街。阳光穿过屋檐的缝隙,在石板路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影子,路边的杂货铺、裁缝店、小吃摊,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气息。
“前面就是我当年住的出租屋!”张总加快脚步,拐进一条幽深的小巷。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房子,墙面已经有些脱落,门口摆着一个破旧的竹筐,正是张总当年用来装货物的。“就是这里,”张总抚摸着斑驳的门框,眼里满是感慨,“当年我和老徐两个人挤在这里,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煤炉,就是全部家当。冬天没有暖气,冻得睡不着,就裹着被子商量生意;夏天蚊子多,就点着蚊香打包货物,常常忙到后半夜。”
他走进出租屋,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墙角堆着一些杂物。“当年桌子就放在这里,我在这里算账本、联系货源;床就在那边,老徐总抢着睡靠墙的一边,说能挡点风。”张总一边比划,一边回忆,“最苦的时候,我们连吃了一个月的泡面,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差点就放弃了。但老徐说,再坚持坚持,总会好起来的。”
沈亦舟悄悄拿出相机,记录下张总沉浸在回忆里的身影;林砚舟递上一瓶温水:“张总,喝点水,慢慢说。”赵村长看着狭小的出租屋,忍不住感叹:“没想到张总当年这么不容易,真是白手起家啊。”
从出租屋出来,张总带着大家来到当年的批发市场。市场虽然翻新过,但布局依旧熟悉。“当年我就在这里进货,每天天不亮就来,和批发商讨价还价,为了几毛钱能争半天。”张总笑着说,“那时候就想着,多赚一点钱,就能租个大一点的房子,就能把生意做大。”
一位头发花白的批发商认出了张总,惊讶地说:“你是小张?好久不见了!当年你在这里进货,特别实在,我们都愿意跟你做生意。”张总握着老人的手,开心地聊了起来:“李叔,您身体还好吗?当年多亏您照顾,愿意给我赊货。”两人聊起当年的生意经,感慨万千。
重逢老友:岁月不改,情谊依旧
中午,陈曦带着张总来到一家老温州菜馆,推开包厢门,一位穿着朴素衬衫的中年男人正坐在里面,正是张总当年的创业伙伴老徐。“老徐!”张总看到老友,眼眶瞬间泛红,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老张!”老徐也激动得声音发抖,“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这么多年,你还好吗?”
两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当年的创业往事。“记得有一次,我们进的一批电子表出了质量问题,客户要求退货,我们赔了不少钱,你当时急得满嘴水泡。”老徐笑着说,“后来你带着我去工厂交涉,三天三夜没怎么睡,终于谈成了赔偿,保住了咱们的信誉。”
张总也回忆道:“还有一次,台风天,我们的货物堆在仓库里,眼看就要被淹了,你二话不说就跳进水里,把货物一件件搬到高处,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后来还感冒了好几天。”
聊着聊着,两人都红了眼眶。“当年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张总说,“是你陪着我吃苦,陪着我打拼,才有了我的今天。”老徐摆摆手:“咱们是兄弟,互相扶持是应该的。你现在出息了,还想着做公益,我真为你骄傲。”
陈曦和伙伴们看着两位老友重逢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沈亦舟举起酒杯:“张总、徐叔,为你们的兄弟情,干杯!”大家纷纷举杯,包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徐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递给张总:“这是当年咱们的账本,我一直留着,想着什么时候能还给你。”张总接过账本,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当年的进货量、销售额、开支,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没想到你还留着,”张总眼里满是感动,“这是我们奋斗的见证,比什么都珍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