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慈善拍卖的槌声落下,4亿元捐赠总额的数字定格在宴会厅的大屏幕上,现场掌声雷动,久久未歇。陈曦身着一袭融合蜀绣元素的白色长裙,缓步走上舞台,聚光灯下,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话语,将“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的公益初心娓娓道来,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嘉宾的心。
开篇:一份初心,源于一场遇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亲爱的公益伙伴们、朋友们:晚上好!”陈曦微微鞠躬,声音温柔却有力量,“站在这里,我的内心满是感恩与忐忑。感恩每一位为非遗公益而来的你,忐忑的是,我们所做的微不足道,却收获了如此厚重的信任与支持。”
她的发言从一场初心缘起的遇见开始:“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坚持做非遗公益?答案,藏在十年前的一次大凉山之行里。那时,我还是一名手作公益的志愿者,在大山深处,我遇见了78岁的阿普老艺人,他握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告诉我,他的漆器手艺,没人愿意学了,等他走了,这门传了千年的手艺,就彻底没了。”
“那天,我看着他空荡荡的作坊,看着他眼里的失落与不甘,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也是在那次旅行中,我看到了村里的孩子们,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却对我们带来的竹编工具充满好奇,用稚嫩的小手笨拙地模仿着编织的动作。”陈曦的声音带着些许哽咽,“就是那一眼,那一句话,让我下定决心,要为这些老艺人、这些孩子、这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做些什么。”
“从最初的手作公益,到后来创办‘曦·承’品牌,再到成立慈善基金会,我们走了十年。这十年,我们始终记得那份初心——让老手艺活下去,让传承人手有尊严,让乡村孩子有希望。”
中场:一串故事,见证公益力量
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陈曦用三个真实的故事,串联起基金会四年的公益历程,让在场嘉宾直观感受非遗公益的温度与力量。
“第一个故事,关于‘坚守’。”陈曦说,“阿普老艺人,就是我们今天拍卖会上那件漆器花瓶的创作者。四年间,我们用数字化技术记录下他的每一个手艺细节,为他找到愿意传承的徒弟阿杰,给他提供生活补贴与医疗保障。上个月我去看望他,他拉着我的手说,‘周先生(周教授)和你们,让我的手艺不会断了,我这辈子的心愿,了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公益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给一个人希望,给一门手艺新生。现在,阿普老艺人的作坊里,不再是空荡荡的,而是有了徒弟忙碌的身影,他的漆器作品,通过我们的渠道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走出了国门。”
“第二个故事,关于‘新生’。”陈曦笑着分享,“90后的阿木,曾经是大凉山外出打工的一员,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重复着枯燥的工作,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基金会的青年创业扶持计划,让他看到了希望。我们给了他20万元无息贷款,教他用AI技术设计竹编产品,帮他对接销售渠道。”
“现在的阿木,不仅在村里盖了新房,还成立了‘大凉山竹编工坊’,带动了村里50多个年轻人就业。他告诉我,以前在外地打工,总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在家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带动乡亲们赚钱,感觉特别有价值。”
“第三个故事,关于‘希望’。”陈曦的目光转向台下的非遗希望小学孩子们,“12岁的阿依,以前是个内向自卑的小姑娘,不敢说话,不敢抬头看人。自从我们在村里建了非遗希望小学,她接触了竹编课,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她编的竹编小筐,精致又灵动,在我们的非遗少年作品展上得了一等奖。”
“上次去学校,她拿着自己编的竹编角楼,自信地告诉我,‘陈曦姐姐,我以后要当一名非遗老师,教更多人编竹编,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大凉山的竹编有多厉害’。看着她眼里的光,我知道,我们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文化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三个故事讲完,现场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嘉宾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被这些真实而温暖的瞬间打动。
核心:一种模式,让公益可持续
“十年坚守,四年深耕,我们不仅收获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探索出了一套‘文化保护 产业赋能 教育扎根’的可持续公益模式。”陈曦话锋一转,向嘉宾们阐述基金会的公益理念。
“我们认为,非遗保护不能只靠‘抢救’,更要靠‘活态传承’;公益帮扶不能只靠‘输血’,更要靠‘造血’。”她解释道,“所以,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用数字化技术留存濒危非遗技艺,建立‘非遗技艺基因库’,让千年手艺永久流传;第二,为年轻传承人提供资金、技术、渠道支持,让他们能靠手艺致富,让非遗成为能赚钱、有奔头的产业;第三,在乡村建设非遗希望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热爱本土文化,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