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技艺普及课”在全市十个社区同步开课的第二天,陈曦就收到了一个来自高校的快递箱。拆开包装,二十本用牛皮纸装订的手写教材整齐码放,封面是周明远教授熟悉的毛笔字——《手作公益社区非遗技艺基础教程》,每本书的扉页上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标注“苗绣基础针法”,蓝色写着“竹编入门步骤”,绿色则是“古法染色注意事项”,甚至还贴心地在书脊处贴了分类标签,方便志愿者整理取用。
附信里,老人的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满是细致:“知道社区学员多是零基础,特意整理了之前的教学笔记,补充了老艺人的实操经验——比如苗绣绕线的力度、竹编起底的松紧,每章都加了手绘图示,连针线怎么拿、竹丝怎么削都写了,新手应该能看懂。要是有哪里不清楚,随时找我改。”
陈曦随手翻开一本,翻到“苗绣打籽针”章节,只见页面左侧画着步骤分解图,右侧用红笔标注着易错点:“线要绕三圈,少一圈籽不圆,多一圈易松散;针要垂直入布,倾斜会导致籽针歪斜”;翻到竹编部分,周教授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经线和纬线,甚至画了一张简易的“编织进度表”,让学员能按表记录每天的学习成果。最让人惊喜的是,教材末尾还附了“常见问题解答”,从“绣线起毛怎么办”到“竹丝易断怎么处理”,全是社区志愿者之前反馈的、学员最常遇到的困惑,每个问题下面都写着具体的解决办法,甚至标注了“找附近的杂货店买蜂蜡涂线”“竹丝泡温水十分钟增加韧性”这样接地气的小技巧。
“周教授也太用心了吧!这哪是教材,简直是手把手教学手册!”负责社区课的志愿者小林翻着教材,忍不住感叹,“之前用的通用教材太笼统,好多阿姨学不会就想放弃,有了这本,我们教起来也有底气了!”
陈曦正想给周教授打电话道谢,手机却先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着“周教授”三个字。“小陈,教材收到了吗?”老人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我昨天特意找蜀绣的王淑芬老师核对了针法图示,又让竹编的张师傅看了起底步骤,确保没差错。你们用的时候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或者学员有新问题,随时跟我说,我再补充修改。”
“教授,教材特别好!细节全到没话说,志愿者和学员都特别喜欢!”陈曦由衷地说。周教授在电话那头笑了,声音里满是欣慰:“喜欢就好。对了,我整理了一份‘社区课教学计划表’,按学员的接受程度分了初级、中级课程,初级学基础针法,中级学简单纹样,还标注了每节课需要准备的材料——比如苗绣课要带多大的布、多少种线,竹编课需要准备多粗的竹丝,已经发到你邮箱了。另外,我这周四下午没课,要是你们需要,我可以去几个社区转转,现场帮学员解决实操难题。”
周四下午两点,周教授准时出现在城东社区的非遗教室。他没穿平日里上课的西装,而是穿了件宽松的棉布衬衫,手里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布包,里面装着他自己收集的老绣线、不同粗细的竹丝样品,还有一把用了几十年的剪刀——刀刃上虽有磨损,却擦得锃亮。一进教室,他就直奔学员中间,看到一位阿姨正对着苗绣针线发愁,立刻蹲在她身边,拿起针线演示:“阿姨,您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线,绕圈的时候力度要均匀,像这样……”他一边说,一边放慢动作,还特意把自己的老花镜摘下来递给阿姨:“您戴上我的眼镜,看得清楚些,针脚要垂直扎下去才对。”
有位大爷学竹编时总分不清经纬线,周教授就从布包里拿出几根不同颜色的竹丝,在桌子上摆了一个简单的“井”字:“大爷您看,横着的是纬线,竖着的是经线,我们先固定经线,再用纬线一根一根往上编,就像编篮子一样……”他一边说,一边手把手教大爷调整竹丝的松紧,还耐心地帮他把编错的地方拆开,重新再来。
课后,周教授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被几位学员围住了。有人拿着家里的旧绣品来问怎么修复,他仔细看了看绣品的破损程度,详细讲解了“先补线再加固”的步骤;有人想知道怎么辨别竹编的好坏,他就从布包里拿出几个不同品质的竹编样品,对比着讲解纹理、密度的差异:“你看这个,竹丝均匀,纹理紧密,就是好竹编;这个竹丝粗细不一,编得也松,用不了多久就会散。”
直到夕阳西下,最后一位学员满意地离开,周教授才收拾好布包准备走。临走前,他还特意拉着陈曦和志愿者们交代:“后续教学要是遇到难题,别客气,随时给我打电话,我家离这几个社区都不远,骑车就能到,随叫随到。”
没过多久,新的问题果然出现了。社区课开设“古法染色”兴趣小组后,学员们按照通用教材上的配方染色,却总出现颜色不均的情况——有的染出来一块深一块浅,有的甚至染出了奇怪的斑点。陈曦试着给周教授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半小时后,老人就带着一本泛黄的《民间染色手记》和一套染色工具赶到了社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