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01章 乡愁断章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第201章 乡愁断章

作者:云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1:42:24

雨后的王庙村,空气里浮动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

晨曦穿过薄雾,洒在新落成的“声音工坊”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淡淡的虹彩。

工坊前的小广场上,几辆白色录音车正缓缓启动,车身印着“归音计划”四个字,像一句温柔的诺言。

叶晓明站在门口,手里捏着一沓行程表。今天是第二批录音车队出发的日子,目的地包括云南怒江峡谷、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喀什的古老村落。每一条路线都经过反复推敲——不仅要覆盖地理上的偏远,更要触及文化记忆最易流失的角落。

他深吸一口气,掏出手机,拨通了丁元英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才接通,背景是低沉的钢琴声,像是肖邦的夜曲。

“丁总,车队今天出发。”叶晓明说,“这次我们带上了便携式AI语音修复系统,能在现场对老磁带、破损唱片进行初步还原。如果顺利,年底前可以完成首批濒危声音的抢救性采集。”

“很好。”丁元英的声音依旧平稳,却透着一丝倦意,“我刚从维也纳回来,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团的三位成员。他们看了《听见回家》的纪录片,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如何定义值得被记住的声音”?

叶晓明沉默片刻:“我是这么回答的——不是由技术决定,也不是由专家裁定,而是由是否有人为此流泪来判断。”

电话那头,丁元英轻轻笑了:“这话说得好。告诉团队,别怕走得慢,就怕忘了为什么出发。”

挂断电话后,叶晓明转身走进工坊。大厅中央,一台全新的“云回pro”正在做最后调试。这款机型将搭载“归音2.0系统”,不仅能存储家庭原声,还能通过声纹识别自动匹配播放场景。

比如清晨响起祖母唤孙儿起床的声音,深夜则播放父亲讲过的睡前故事。

一名年轻工程师走过来,叫他林冉,是去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的学生。她指着控制台说:“昨晚测试时,系统意外触发了一段未授权录音,来自编号GLS-Yh-00317的音箱。”

“什么内容?”叶晓明皱眉。

“是一位老人唱的童谣,方言很重,我们请语言学家辨认,发现是陕北一带失传已久的月婆子调。

奇怪的是,档案显示这台音箱从未参与过归音采集,购买者是一位三十岁的城市白领。”

叶晓明心头一震。他立刻调出该用户信息:陈默,男,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购机时间三个月前,备注栏写着:“送给母亲,她最近总忘事。”

他当即联系客服,请求协助安排拜访。

两天后,他们在西安城南的一栋老居民楼见到了陈默和他的母亲李秀兰。

屋子不大,但整洁温馨。墙上挂着一幅手绣的《游子吟》,针脚细密,显然是花了多年功夫。李秀兰坐在沙发上,眼神有些涣散,见到陌生人也只是微笑,不再多言。儿子说,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两年了,最近连他的名字都常记不清。

“那天晚上,”陈默低声说,“我给妈妈放最最爱吃的臊子面视频,突然音箱自己响了起来,播的是一段童谣。我吓了一跳,查日志才发现,那是出厂预录的一段隐藏音轨。”

叶晓明打开设备检测程序,果然在固件底层发现一段加密音频文件,标记为“原始声源·非商用”。更令人震惊的是,声纹比对结果显示,这段声音竟与李秀兰年轻时的录音高度吻合。

“不可能啊,”林冉喃喃道,“归音计划的所有采集都有登记,这种级别的声纹录入必须本人授权……除非……”

“除非这个声音早就存在。”叶晓明接上话。

当晚,他们带回数据,连夜分析。最终在格律诗早期研发日志中找到了线索:1997年,丁元英曾在山西采风期间,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收集民间歌谣,其中就包含一首名为《月婆子》的催眠曲。而那位演唱者,正是当年接待他的农户妻子——巧合的是,她也叫李秀兰。

时空仿佛在此刻交汇。

一周后,叶晓明带着修复版音频重返西安。当熟悉的旋律从“云回pro”中流淌而出时,原本安静的老妇人忽然颤动了一下,嘴唇微启,竟跟着哼了起来,一字不差。

陈默跪在母亲膝前,泪如雨下。

这件事没有大肆宣传,只在内部通讯中简短记录。但丁元英得知后,在邮件回复中写下一句话:“科技的意义,不在于创造奇迹,而在于让那些本已消逝的温柔,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春天渐深,格律诗的脚步也越走越远。

在西藏山南,一位百岁喇嘛将一生诵经之声完整录下,并请求将其存入布达拉宫旁的文化数据中心。在浙江乌镇,几位退休教师自发组织“方言守护会”,用“归音盒”录制吴语评弹、童谣和节令口诀。在深圳某工业园区,一群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围坐在录音车旁,争先恐后地对着麦克风喊出:“爸爸,妈妈!我想你了!”

这些声音,不分贵贱,不论长短,都被一一收录,标注,归档。

与此同时,国际反响持续升温。法国《世界报》刊发长文称:“格律诗的归音计划正在重新定义科技的人文边界。”德国之声则评价:“这不是一家企业的公益项目,而是一场全球性的记忆复兴运动。”

六月中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归音计划”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颁奖词写道:

“在全球化加速遗忘的时代,它选择倾听;在技术日益冷漠的当下,它坚持温暖。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声音,都是文明长河中不可替代的浪花。”

消息传来那天,王庙村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村民们聚在文化广场,又一次播放起那些熟悉的录音。不同的是,这一次,丁元英也站在人群中。

他没有上台讲话,只是静静地听着,直到张桂香阿姨那段“韭菜鸡蛋饺子”的声音响起时,他微微闭上了眼。

仪式结束后,叶晓明陪他走到村外山坡上。远处,太阳能录音车正驶向下一座村庄。

“你知道吗?”丁元英忽然开口,“我在德国读书时,导师曾问我:‘什么是真正的精英?’我说掌握知识、影响决策的人。他摇头,说:‘真正的精英,是愿意为无声者发声的人。’”

风吹动他的衣角,他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可闻: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冷静的商人,直到做了这件事,才明白——原来我也曾被人深深记住过。母亲的声音,故乡的雨声,童年巷口的叫卖声……它们从未消失,只是藏在某个角落,等着被唤醒。”

叶晓明望着远方,轻声道:“所以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哪怕一百年后,还有人能听到今天这一声呼唤。”

丁元英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他年轻时与母亲在老家院子的合影,背后写着一行小字:

“儿行千里母担忧,唯愿声随人归。”

他凝视良久,然后将照片放进一个特制的金属盒中,交给身旁的技术员:“把它录进下一代‘云回’的启动音里吧。不用署名,就当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共同低语。”

三个月后,格律诗发布“百年声音计划”白皮书,承诺建立全球首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声音档案网络,确保即使公司不复存在,这些记忆仍能永续流传。

而在无数个城市的夜晚,当人们按下“归音”按钮,听见亲人呼唤、孩子笑声、故乡风雨时,总会有人轻声说一句:

“听,那是家的声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槐树年年抽新芽,人间岁岁有回响。

丁元英抽烟喷雾依窗沉思,月亮已开启窗口,乡愁将以何种姿态,成为风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