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河心村商业街,音像店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着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大街上人头攒动,闪烁的霓虹灯昭示着夜的不安。炫耀夺目的灯光下,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以各种形式开始了他们的夜生活。
随着小学和商业街一区、二区的落成,河心村的人口一下子多了起来。而来自凤来县的外来务工者,也是几倍、几倍地增加,一时间成了河心村里人数最多的一个群落。凤来人自古就有外出谋生的传统,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国,而这一次他们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开始了他们的异乡求生活、谋发展之路。
距离1984年第一批凤来人踏入河心村的土地,已经过去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河心村也由一个以农耕和养鱼为生,且偏于一隅的小村子,慢慢地繁华起来。
最早来到河心村的凤来人,远离家乡故土已经十年了,他们早已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因此,就在村委决定允许外来人口建房子的时候,不少风来人开始有想法了。
前面已经提到,梁秋英向刘丽凤表达了想要在这边建房子的想法。没有多久,梁秋英就找到村里的相关人员,了解了详细情况与具体操作。
村里陆陆续续地填平了几十口小鱼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片二十几亩的住房用地。这一些住房用地,除了一部分分配给本地居民之外,其余的都将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外来人口。土地租赁规定了年限,分为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与永久租赁,每年将按照租赁土地的多少产生地租;地租因租赁年限而异,租期短的,地租较少,反之则相对较高;合同到期之后,土地使用权收归村里所有。
这种方式,在河心村周边地区通行,梁秋英与丈夫周景生通过咨询与了解,对此并没有什么异议。两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七十年的年限,向村里租赁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土地,建一栋商住两用的楼房。以他们家的经济能力,他们计划着建一栋两层的住房,房子的一楼建成店铺,将来出租出去,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二楼则是自家的住房。
很快,周景生夫妇决定租地建房子的事情,在凤来籍群落里传开了。
刘丽凤早就知道了梁秋英打算租地建房子的想法。但当她得知梁秋英作出决定的时候,她依然感到很是惊讶,也由衷地佩服梁秋英的勇气与能力。
叶老六的事业已经有很大的起色,而且越来越有包工头的模样,就是商业街后续的建设,因为林老板始终没有足够的资金,建完了二区,又卡在了三区,另外就是村里规划的村委大楼即将破土动工,林老板作为甲方代表,最近心思一直扑在村委大楼上面。和林老板一根绳子绑着的叶老六,只好开工几天,再休息几天,把他折腾得够呛。还好,随着他的知名度提升,一些老板陆陆续续给了他一些活计,他和周景生合起来的建筑队,这才算是有点模样。
因为回了一趟老家,丽凤只能找了一个认识的凤来人,替自己到农场里种菜、养猪。可偏偏这个人人品不好,直接就赖着不走,丽凤拿她没有,在丈夫的示意下,离开了农场,在家照顾一群人的饮食起居,也会从电子厂拿一点东西回来加工。她这一走,月华也跟着走了,找关系进了制衣厂,成为了一名制衣女工。
在这段时间里,丽凤发现河心村的人口一夜之间多了起来,不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大街上满满当当到处是人。人口一多,吃的、喝的、用的等,各种需求也就急剧增长,一些生活必需品还因此涨价了。
有一天晚上,老六招呼叶德安、刘政军喝酒,但铁皮房里太闷热了,他们就把桌椅搬到铁皮房门口。没想到这样的做法让人误会了,居然前后有三批操着各样口音的人以为这里是小饭馆,走过来就要点酒点菜。
河心村的商业街一区,已经开了几家小饭店,但商业街的商铺有限,如今已经供应不了人口日益增多的消费需求。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开始在自己租住的铁皮房里,兼营一些日杂,或者在门口放几张桌椅板凳,卖一些小炒酒水,也能赚几个钱。
特别是炒田螺、炒河粉,那叫一个畅销。
看到这些个情况,丽凤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些小买卖。她联想到表妹刘丽萍——表妹在家里经营着小卖部,一家三口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小卖部的收入,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她寻思着,干脆在铁皮房里开一间小卖部,做生意的同时,也不影响照顾这一大群人的生活。
不过,现在租住的铁皮房已经没有多余的房间,若真想开一间小卖部,除非腾一间房出来。可是,在铁皮房里居住的,不是她的家人,就是她的亲友,让谁腾出来都不合适。就算是把叶兴文和叶德隆的房间腾出来也不合适——都是一个坡上的人,还沾亲带故的,而且他们的家人把他们托付给老六,照顾不周的话,也不好跟他们的家人交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