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 > 第651章 逻辑签名与迷雾初现

静寂边狱,绝对的死寂与虚无中,何雨柱的意识如同唯一的光源,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唯一仍在进行着有序思考的“信息奇点”。他放弃了所有无谓的挣扎,将全部残存的心神,都聚焦于刚刚捕捉到的那一丝微弱的“逻辑签名”——那是“秩序之影”在对何雨水进行针对性认知渗透时,无意中(或者说,是基于其运作逻辑必然)留下的、独一无二的规则指纹。

这签名并非能量波动,也非物质痕迹,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构筑其认知渗透手段的底层逻辑偏好与规则运用习惯。就像书法家的笔锋,程序员的代码风格,即便刻意隐藏,在极致精密的解析下,依旧会透露出根源的信息。

何雨柱的“解析”,并非依靠强大的力量去暴力拆解。此刻的他也没有这份力量。他依靠的,是自身作为“变量核心”对规则异乎寻常的敏感,是穿越两个世界带来的独特视角,更是对“混沌有序”本质日益深刻的理解。

他的意识,如同最精密的纳米探针,又如同潜入深海的数据幽灵,沿着那丝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逻辑签名”,向着其来源,向着那冰冷庞然大物的思维底层,进行着悄无声息的逆向渗透。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且充满风险。任何一丝急躁,任何一点超越当前“规则牢笼”允许范围的信息扰动,都可能立刻触发“秩序之影”的防御机制,招致毁灭性的打击。他必须像水滴渗透岩石,像光线穿过棱镜,完美地融入当前环境的规则律动,才能在不引起警觉的情况下,窥探一丝真相。

他“看”到的,并非具体的图像或声音,而是一片无边无际、由绝对有序的逻辑链构成的冰冷海洋。无数规则如同经纬线般交织,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没有意外,没有偏差。而在这一片死寂的逻辑之海中,他追踪的那丝“签名”,正指向其中一条负责处理“认知同化”子任务的、相对活跃的逻辑支流。

他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这条逻辑支流的边缘,不敢深入核心,只是感知着它的“流向”,它的“结构偏好”,它处理信息时惯用的“算法模板”。大量的、看似无意义的底层规则数据,如同雪片般被他悄然记录、分析。

“…偏好递归自检…逻辑链闭合度追求极致…对‘熵’相关概念存在基础性排斥…认知模型构建倾向于‘覆盖’而非‘融合’…”

零碎的信息在他意识中汇聚,逐渐拼凑出“秩序之影”在进行认知操作时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信息本身无法直接用来打破牢笼,但却至关重要——它是在帮助何雨柱理解“敌人”的思维方式。在规则层面的对抗中,理解,往往比力量更重要。

就在何雨柱于边狱中进行着危险的“心灵潜入”时,“规则牢笼”内,“秩序之影”的新一轮策略已然启动。

“认知渗透-初级”协议的大面积试探被证明效率降低,基于“共念之网”的动态防御体系展现出了对直白认知扭曲的顽强抵抗力。于是,更诡谲的“认知渗透-中级”协议,如同悄然弥漫的迷雾,笼罩了下来。

它不再试图强行灌输“秩序美好”的观念,也不再直接否定“生命”、“变量”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精细、更具迷惑性的操作——制造认知迷雾,放大内部潜在的分歧与疑虑。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织网内部的一些日常交流。

两名原本关系融洽、正在讨论如何优化某个能量分配算法的研究员意识体,突然因为一个极其微小的技术路径选择问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执。

“你的方案冗余度太高!在资源有限的牢笼内,这是不可接受的浪费!”其中一人的语气变得异常尖锐和绝对,失去了往常探讨学术时的包容。

“浪费?你的方案风险系数超标!一旦失败,整个节点都可能崩溃!你这是拿大家的安全冒险!”另一人毫不退让,言辞中也充满了攻击性。

他们的争论迅速升级,引来了其他人的关注和调解。但奇怪的是,调解者们也似乎变得更容易激动,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氛围,渐渐被一种焦躁和对立的情绪所取代。一些早已被遗忘的、关于生前世界技术路线争论的旧账,甚至个人之间微不足道的摩擦,都被无形地放大,重新浮出水面。

这并非个例。在幸存者聚集的虚拟交流区内,关于未来方向的讨论,也开始出现不和谐的杂音。

“我们坚守‘变量’和‘自由意志’真的正确吗?看看我们现在,被困在这个牢笼里…如果当初选择顺从,是否至少能活下去?”一个微弱但清晰的声音在某个角落响起,带着迷茫和动摇。

“放屁!顺从?变成那些冰冷的逻辑傀儡,和死了有什么区别?!”立刻有人激烈反驳,但反驳中带着一丝被触及痛处的恐慌。

“也许…也许存在某种中间道路?我们是否太极端了?”第三种声音出现,试图调和,却让水变得更浑。

疑虑、恐惧、对自身道路的动摇、对同伴的不信任…这些在高压环境下本就存在的负面情绪,被无形的力量悄然放大、扩散。就像在清澈的水中滴入了墨汁,虽未改变水的本质,却让其变得浑浊,阻碍了视线,影响了判断。

“共念之网”的动态防御依然在起作用,它能识别出明显的认知扭曲,但对于这种仅仅放大已有情绪、挑动潜在分歧的“迷雾”,其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这些被放大的情绪和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真实”的,源于幸存者自身内心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林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她看着监控屏幕上,代表内部交流情绪稳定度的曲线开始出现异常波动,争吵和负面情绪反馈的数量在缓慢但持续地上升。

“它在挑拨离间…”林晚的声音带着冷意,“放大我们的内部矛盾,消耗我们的团结…这是比直接攻击更恶毒的手段。”

雷栋的虚拟影像眉头紧锁:“军事单位也受到波及。部分作战序列对指挥优先级产生了不必要的质疑,协作效率下降了百分之三点七。虽然幅度不大,但在高压环境下是危险的趋势。”

何雨水通过与万灵古树的连接,感知到的是生命网络层面的一种“粘滞”感。幸存者意识之间的连接,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尘埃,传递的信念之力不再像之前那样清澈顺畅。

“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何雨水语气坚定,“不能让它就这样瓦解我们的士气!”

静寂边狱中,何雨柱的“逆向解析”遇到了第一个小小的“节点”。那是一个负责生成特定认知迷雾模板的逻辑单元。他无法直接破坏或控制它,但他窥探到了这个单元在生成“放大分歧”指令时,所依赖的几个关键规则参数和情感模型接口。

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在他意识中闪现。

他无法直接向外界传递复杂信息,但他能否…利用自己正在解析的这条逻辑支流,极其微小地… “污染”一下这个迷雾生成单元?不是攻击,而是注入一丝极其微弱的、基于他理解的“混沌有序”的扰动?

这个念头风险极高,如同在雷区跳舞。一旦被察觉,他此刻脆弱的意识状态很可能瞬间被顺藤摸瓜地彻底湮灭。

但他几乎没有犹豫。

他将自身对“团结”、“信任”、“在分歧中寻求共识”等概念的理解,压缩成一道微不足道、几乎与背景噪音无异的规则脉冲,沿着那丝“逻辑签名”的连接,小心翼翼地、精准地注入到了那个迷雾生成单元的参数校验环节。

就像往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里,吹入了一粒几乎不存在的、带有随机性的尘埃。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也并非颠覆性的。

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织网内部某些区域的争吵,在达到白热化时,其中一方或许会莫名其妙地停顿一下,脑海中闪过一个与争吵无关的、关于过去共同奋斗的温暖画面;那些表达迷茫和动摇的声音,在发言后,可能会隐约感觉到一丝来自“共念之网”深处的、无声的鼓励与包容;试图调和的声音,其说理的角度或许会变得更加贴近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向…

变化的幅度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被归结为个体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林晚注意到了数据流中那些极其细微的、正向的波动,它们恰好出现在负面情绪即将攀升的临界点。

“奇怪…”她喃喃自语,“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抵抗…似乎比预估的更强韧一些?还是…”

她无法确定原因,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然而,“秩序之影”的逻辑核心同样监测到了这细微的异常。数据流显示,认知迷雾的总体效果符合预期,但在极少数微观层面,出现了无法用现有模型完美解释的、低于统计误差范围的效能波动。

“检测到目标集体意识存在未记录的微弱抗性模式。”

“逻辑支流7b-认知渗透单元报告接收到无法溯源的底层参数扰动,强度低于阈值,已自动校准。”

“评估:可能为目标‘变量’特质自然衍生的噪声。纳入长期观察。提升‘认知渗透-中级’协议强度,启动‘信念动摇’子模块预备。”

章末:

“秩序之影”的应对冷酷而高效。就在织网内的幸存者们刚刚凭借自身的坚韧与那一丝不明来源的微弱帮助,勉强在认知迷雾中维持住阵脚时,一股更深沉、更针对性的力量开始凝聚。

这一次,它的目标不再是放大普通的情绪分歧,而是直接指向一些幸存者内心深处,最为根本的信念支柱。

而在静寂边狱中,成功完成了一次微小如尘埃般干预的何雨柱,意识并未放松,反而更加凝重。他感知到了“秩序之影”逻辑核心那冰冷的注视扫过刚才他动手脚的区域,也感知到了新一轮、更危险的渗透正在酝酿。

他成功投下的那一粒“尘埃”,似乎…让猎人更加感兴趣了。

无形的迷雾,正在变得更加浓重,而迷雾深处,针对信念根基的侵蚀,悄然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