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祁国栋的进部之路 > 第114章 北上之旅(13)

祁国栋的进部之路 第114章 北上之旅(13)

作者:Nightwind1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6 07:59:10

离开葫芦岛滨海的湿润与略带咸腥的海风,驶上京哈高速,一路向北。

窗外的景致悄然变换,辽阔的蓝海与绵长的海岸线逐渐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愈发平坦广袤的平原,以及远处隐约可见的、连绵起伏的丘陵轮廓。

秋日的阳光透过车窗,带来暖意,却也掩不住风中渐浓的凉冽。

“爸爸,沈阳冷吗?”祁安趴在车窗边,看着外面飞速后退的、已经大半变得金黄的玉米地。

“比葫芦岛要凉一些,毕竟我们是在往北走。”祁国栋调整了一下空调出风口,从后视镜里看到黄莉雅给身边的小云舒裹紧了她那件鹅黄色的小外套。

“沈阳有好玩的吗?”祁安继续发挥他的好奇心。

“有啊,”祁国栋耐心回答,“那里有清朝最早的皇宫,有非常大的工业博物馆,还有……好吃的东北菜。”他刻意放缓了语调,带着一丝引导的意味。

“皇宫!比北京的还大吗?”祁安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

黄莉雅笑着接过话头:“格局不一样,那是满族人入关前的皇宫,很有特色。而且,沈阳还有一个别称,叫‘奉天’。”

“奉天……”祁安小声重复着,觉得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古老而庄严的味道。

车行近三个小时,沿途的车辆渐渐增多,指示牌上“沈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远远地,天际线上开始出现密集而高大的建筑群,一种属于大都市的、厚重而磅礴的气势,透过前挡风玻璃,隐隐压迫过来。

这与他们之前到过的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同,少了几分江南的灵秀,少了几分海滨的舒展,也少了几分古都的沉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历过重工业洗礼、底蕴极其雄浑的刚健与开阔。

驶下高速,汇入沈阳城区的车流。

道路宽阔笔直,楼宇高大敦实,街边的树木也显得格外粗壮挺拔,仿佛也浸染了这片土地的硬朗气息。一种混合着历史尘埃与现代活力的独特氛围,开始包裹住这辆来自南方的车辆。

“我们好像进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了。”祁国栋看着窗外掠过的、带有浓郁民国风情和近现代工业遗风痕迹的建筑,轻声对黄莉雅说。

黄莉雅点点头,目光也被窗外的城市景观所吸引:“感觉这里的‘气场’很足,和历史书上读到的感觉很像,又好像不一样。”

按照导航,他们预定的酒店位于沈阳的中心城区。

在办理入住时,祁安就迫不及待地翻看着酒店提供的旅游指南,对着上面沈阳故宫的图片指指点点。

小云舒似乎也感受到了新环境的刺激,在黄莉雅怀里不安分地扭动着,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大堂里充满东北风情的装饰元素。

安顿下来后,一家人坐在房间稍事休息。

祁国栋站在窗边,俯瞰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远处轮廓清晰的楼宇。

沈阳,这座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经历过转型的阵痛,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这次来到这里,他希望能带着家人,不仅仅是游览景点,更能稍稍触摸到这座英雄城市坚韧的脉搏和滚烫的灵魂。

“休息一下,我们就出去走走,先去看看那个‘一朝发祥地’的故宫,怎么样?”祁国栋转过身,征询着家人的意见。

“好!”祁安第一个跳起来响应。

黄莉雅微笑着整理着云舒的小帽子:“听你安排。不过,晚上可得找家地道的馆子,尝尝正宗的锅包肉和酸菜汆白肉。”

“没问题。”祁国栋笑着应承下来。

稍作休整后,一家人便动身前往沈阳故宫。与北京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不同,沈阳故宫坐落于繁华的市井之中,红墙黄瓦,规模虽小,却别具一格,带着浓郁的满族特色和塞外风情。

踏入崇政殿广场,那迥异于汉族宫殿的“宫高殿低”布局、八角攒尖顶的大政殿以及殿前成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立刻吸引了祁安的目光。

“爸爸,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祁安指着十王亭问。

祁国栋耐心解释:“这是清朝早期议政王大臣们办公的地方,体现了八旗制度的特点。你看,是不是和北京故宫很不一样?”

黄莉雅抱着小云舒,仔细欣赏着宫殿屋脊上那些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琉璃构件,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游牧民族的审美与活力。她轻声对祁国栋说:“这里确实更有一种…草创时期的勃勃生机和质朴力量。”

在清宁宫,看到满族传统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的布局,以及索伦杆等充满萨满教色彩的遗迹,一家人都感到十分新奇。祁国栋站在凤凰楼下,仰望那高耸的三层楼阁,仿佛能听到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从这里发出的、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铁马金戈之声。历史的厚重感,与北京故宫的煌煌大气不同,这里更显得沉郁顿挫,充满了开拓与创业的艰辛。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中国工业博物馆。这座由老铸造厂改造而成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遗存。高耸的穹顶,粗大的钢架,斑驳的地面,尚未走进展厅,一股硬核的工业气息便扑面而来。

一进入通史馆,巨大的机器、轰鸣的声响、黑白的照片、详实的图表,共同编织出一部中国工业百年奋斗的壮阔史诗。

祁安对那些庞大的机床、天车充满了好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冰冷的钢铁机身。

祁国栋在一台标志性的“c62A”型敞篷蒸汽机车前驻足良久,目光深沉。他仿佛看到了共和国初期,工业先行者们在这片黑土地上挥洒汗水的场景,感受到了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他对跟在身边的祁安说:“儿子,你看这些‘铁疙瘩’,它们看起来冰冷,但曾经是我们国家站起来、富起来的脊梁。”

在铸造馆,保留了原貌的巨大熔铁炉、砂型铸造场景,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黄莉雅抱着小云舒,看着那些复原的工人劳动场景雕塑,感慨道:“难以想象,当年的工人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这样的设备,创造出了那么多的‘第一’。”她引导祁安去看展柜里那些粗糙却至关重要的工业零件,让他理解“工匠精神”的可贵。

小云舒似乎对博物馆里宏大的空间和奇特的光影更感兴趣,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挥舞着小手。

下午,为了调节节奏,他们驱车前往沈阳东郊的棋盘山风景区。秋日的棋盘山,层林尽染,红、黄、绿交织,色彩斑斓如油画。秀湖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五彩山峦,景色开阔而壮美。

他们乘坐缆车缓缓上山,俯瞰脚下漫山秋色。

祁安兴奋地指着远处的山峰和湖泊。祁国栋和黄莉雅则享受着这难得的静谧与放松。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博物馆的沉重,在这自然山水间,心胸也为之开阔。

“从厚重的历史,到硬核的工业,再到这宁静的山水,”祁国栋望着窗外的景色,若有所思地对黄莉雅说,“沈阳这座城市,就像这棋盘山一样,层次非常丰富。它有过辉煌,也经历过阵痛,如今正在寻找新的平衡与发展路径。这种转型中的坚韧,很值得我们深思。”

黄莉雅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不同城市的气息,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滋养和拓宽。”

夜幕降临,他们来到了充满烟火气的“老北市”。这里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各种小吃摊档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祁安对雪绵豆沙、烤冷面这些新奇的小吃充满了兴趣。黄莉雅则对现场制作的糖人、剪纸等传统手工艺赞不绝口。他们挤在热闹的人群中,品尝着地道的锅包肉、酸菜汆白肉,感受着最质朴、最热烈的关东市井风情。祁国栋抱着小云舒,跟在后面,看着妻儿满足的笑脸,听着耳边铿锵有力的东北方言,脸上也不自觉地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在一家老字号,他们还尝试了马家烧麦和李连贵熏肉大饼,每一口都是扎实而醇厚的东北味道。

回到酒店,祁安还在兴奋地回味着白天的见闻,摆弄着在北市买的一个小小的、穿着东北花布衣裳的布偶。小云舒玩累了,早已在妈妈怀里沉沉睡去。

黄莉雅一边整理着满载而归的“战利品”——包括给榕华朋友们带的红肠、榛子等特产,一边对祁国栋说:“沈阳这座城,真是刚柔并济。有历史的锋芒,有工业的硬朗,也有山水的秀美和市井的温情。”

祁国栋站在窗边,望着沈阳璀璨的夜景,缓缓说道:“是啊,这一路走来,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在读每一座城的‘城格’。沈阳的坚韧、担当与在困境中求新生的勇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对我们榕华,也是一种镜鉴。”

沈阳的篇章,在秋夜中缓缓合上。明天,他们将再次启程,奔赴下一座城市,继续这段充盈着亲情、见闻与思考的旅程。前方的路上,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着这辆白色的商务车和它承载的一家人去书写。

下一站,本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