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记得知我抵达郑州后,便热情地邀请我与他的学生一同共进晚餐。李书记的学生众多,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他曾是一名语文教师,桃李满天下。
在饭桌上,李书记感慨地说:“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考出去了,听起来确实挺不错的。”然而,他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但实际上,那些曾经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却都留了下来。”
他继续解释道:“不过,这些学生也赶上了郑州的大发展。他们家里都有土地,正好碰上了拆迁,每个人都因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李书记还提到,当时他们所做的生意,关键在于把握了恰当的时机,并且占据了一块理想的地块。
李书记发来的位置显示在黄河边花园口桥附近,我原本打算打车前往,但校总却执意要让校正送我们过去。我心想,既然如此,那中午就一起吃个饭吧。
校正这个小伙子是个 90 后,我之前就认识他。他家里人一直希望他能进入体制内工作,然而这孩子却对做生意更感兴趣,更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去目的地的路上,我和校正一路闲聊。他提到,如今做生意的关键在于打造品牌,品牌强大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我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
我接着说,以前做生意主要是靠和政府拉关系,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意,而是取决于政府给予的机会多少。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以前能做的事情,现在绝对不能再做;而以前不能做的,或许经过重新设计和调整,反而可能成为新的商机。
校正也表示认同,他说现在抖音的带货能力非常强大,而且对品质的管控也很严格,向商家抽水的比例并不高。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聊天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小时后,我们就顺利地驶过了花园口大桥。再往前开一段路,就到原阳了,一下桥就到了目的地。
这天可真是热得让人受不了啊!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挂在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我们的车就像被这股热浪裹挟着一样,不由自主地多走了一个路口。
这就是手机导航的奇妙所在啦,导航说位置在右手边,结果右手边却是一堵墙。没办法,只能放弃导航,往右手边一转咯。
不过,这也算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吧。因为这样一来,我们正好在刘庵村转了一圈。这个村子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它的风貌真是别具一格。
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乡村气息。街道两旁种满了绿树,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场自然的交响乐。
村民们的生活也显得格外悠闲,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街边嬉戏玩耍,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宁静。
当我见到李书记时,心情有些激动。他向我介绍了他的学生孙总,孙总微笑着上来握手,并开始详细介绍起这个乡村园区的情况。
孙总告诉我,这个乡村园区原本是省里驻村书记的农产品展销中心。早在2019年,这里就已经获得了相关的批文,而且在最辉煌的时候,一年的流水竟然高达两个亿!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接着,孙总指着周围的土地说:“这里的地都是村集体的建设用地。”他强调了这个园区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正处在郑新融合的“桥头堡”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他们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以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与归禾农业合作,共同打造观光园区。通过发展“苗木 旅游观光”产业,不仅可以让游客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到乡村的宁静与淳朴。
此外,孙总还兴奋地介绍了他们正在谋划的其他产业项目,比如油莎豆产业园和葡萄园区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丰富园区的产业结构,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这个村庄可真是非同凡响啊!它名叫刘庵村,坐落在桥北乡的东南部,下辖着四个村民小组。整个村庄共有 152 户人家,人口总数达到了 762 人。这里的耕地面积颇为广阔,足足有 1200 亩之多。
刘庵村地理位置独特,恰好处于黄河岸边,同时也是郑新融合的“桥头堡”。这使得它不仅拥有黄河廊道生态自然的“景观带”资源,还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村庄的占地面积约为 1.23 平方公里,规模适中,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也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空旷。
关于这个村庄的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据说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刘歪脖的人最先来到这里定居。他搭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庵作为栖身之所,于是这个地方便被人们称为西刘庵。
然而,刘庵村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它“书香村”的美誉。尽管这个村庄的人口仅有 700 多人,但却累计培养出了 4 名清华北大学子、6 名博士和 18 名硕士。如此辉煌的教育成就,在周边地区都是极为罕见的,也让刘庵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