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参观了恩施州农科院,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本我对一个地级市的林科院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实际情况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一走进农科院,我就被这里完善的设施所震撼。无论是实验室、温室还是试验田,都展现出了高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这些先进的设施不仅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反映出农科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和投入。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带领我们参观的向院长亲自全程作陪,并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农科院的情况。他对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如数家珍,对科研项目和成果也了如指掌,让我深切感受到他对农科院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恩施州农科院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的科研机构,但其实力却不容小觑。向院长自豪地说,去年是农科院成立的第83个年头,自1938年创立以来,农科院一直致力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恩施州农科院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里不仅有一流的设施和专业的科研团队,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农科院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省、州重点支持的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实行恩施州农科院、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 “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为州农业农村局管理的财政拨款的相当县级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
据 2018 年 4 月官网资料显示,农科院共有职工 296 人,其中在职 158 人。有正高 25 人,副高 38 人,中级 35 人;国贴专家 9 人,省突贡专家 4 人,省贴专家 2 人;博士 2 人,硕士 28 人。
科研基地,建有西河坝、天池山、两河口、海南岛四个科研核心基地和一个获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的高新技术示范园,总面积 4600 亩。
主要职能,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应用研究,承担国家、省、州重大农业科研任务,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
进行农业技术开发,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战略研究,参与农业科技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贸易活动。
组织开展硒产业基础性技术应用研究,协同创新,承担重大硒科研任务,制定硒产品标准等。
科研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 83 个,获科技成果奖 181 项,其中国家级 10 项,省部级 66 项,选育的新品种、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转化率在 90% 以上,科研成果应用创社会效益 260 亿元以上。
科研项目承担情况。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承担 “一岗六站”,即马铃薯草害岗位,玉米、茶叶、水稻、马铃薯、甘薯、蜂恩施综合试验站;在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承担硒产品、薯类、玉米和水稻创新团队工作任务;还承担有陈焕春院士工作站、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省级平台任务。
这里提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马铃薯,另一个是玉米。我们此次前来的主要目的是商讨泡桐的扩大繁育问题,但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深入。不仅如此,他们还打算将目光投向普通的树叶。那么,他们准备用这些树叶来做什么呢?原来,他们计划将这些树叶加工成饲料。至于具体是树干里的树皮,还是树花之类的其他部分,目前还不得而知。
有两个院子,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第一个院子,那里有一座新建的大楼,它的名字叫做新农业中心农业科技园。我们的目的地是快繁基地,这个基地的设施非常完善,给人一种现代化、高效的感觉。
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院子,这里是他们的老基地,名叫红庙。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提升科研人员能力的重要性。这里的技术非常强大,让人惊叹不已。然而,与新基地相比,这里的设备就显得有些简陋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作坊。
不过,这个小作坊却有着不小的产业规模。他们不仅进行植物提取,还生产精油等产品。虽然规模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在红庙老院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这个想法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照亮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想象着将这片古老的园区打造成一个集泡桐综合利用、展示以及林下经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型生态产业园区,成为广东新桐集团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个园区里,泡桐将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树木,而是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价值。它们将被巧妙地利用起来,通过各种创新的方式,实现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展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