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 > 第429章 负面舆论发酵

重回九零,带着青梅读大学 第429章 负面舆论发酵

作者:而立未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4 15:17:54

这些后续报道,不仅传递了发布会的内容,更将陈长河本人推到了聚光灯下。

媒体和公众的兴趣,已不再局限于那篇艰深的论文本身,而是迅速扩展至他的一切。

“他这么年轻,是怎么学到这么多知识的?”

“他捐的那些钱,都是怎么赚来的?”

“他结婚了没?”

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街头巷议的新焦点。

“神通广大”、“消息灵通”的各路人士开始对陈长河的情况进行深挖。

很快,一件件事情被挖了出来。

比如,陈长河已经结婚了,老婆是从小认识的青梅竹马,就是前段时间捐款5000万成立教育基金会的“麦麦食品饮料公司”的老板沈麦麦。

又比如,陈长河投资了不少公司,拥有至少价值几亿的产业。

尽管海外资产没有曝光,长河资本也暂时没有被挖出来。

仅仅是被曝光的几亿资产,在这个年代,对普通民众来说,就已经是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了。

一时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机关单位,到处都能听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

“我的老天爷,几亿?那得是多少钱啊?堆起来怕不是要装满一屋子?”

“这陈教授也太能挣钱了吧?他才二十出头啊!”

“不是说就是个大学教授吗?怎么这么有钱?”

“有媒体说他给一些歌星写过歌,尤其杨玉莹、毛柠的好多歌都是他写的,像《最浪漫的事》、《至少还有你》、《涛声依旧》……写这么多歌,应该能挣不少钱吧?”

“那也挣不了这么多吧……这可是几个亿啊!”

惊叹逐渐变成奇怪,继而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在一些小报和市井传言中,开始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搞研究和写歌能挣几个钱,他肯定还有其他来钱的门路!”

“该不会是借着学术研究的名义,搞什么见不得光的生意吧?”

“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钱,要说没问题,谁信啊?”

“该不会是什么大佬的私生子吧?”

也不知怎么的,这些质疑声一经出现,便迅速放大。

一些地方小报开始用隐晦的笔调暗示陈长河的财富来源不明,甚至开始质疑他的论文是花钱买的,根本不是自己写的。

年纪轻轻当上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有种种不可言说的猫腻。

在这些负面言论的影响下,短短两三天时间,市井间的议论便从一片赞誉开始变得难听起来。

这些负面舆论很快引起了学校和家人的担忧。

胡春梅和罗志旺多次来到陈长河的办公室,面带忧色地询问要不要发个声明澄清一下。

钟振源也给陈长河打电话:“长河啊,最近的一些舆论动向,学校也注意到了。你现在是学校的旗帜,有什么需要学校出面支持的吗?”

晚上回到家里,沈麦麦也忧心忡忡地和陈长河商量:“长河,我看有些话说得越来越过分了。

要不……我们把你是作家‘长河’的事情公布出去?再把咱们两次炒股的事公布一下?

这样,就能解释清楚我们的钱是怎么来的了。”

与众人的担忧焦急不同,陈长河显得很平静。

“人家诬赖你多吃了一碗粉,你就要把肚子剖开给人证明自己没有多吃?”

他安抚着大家:“不着急,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他表现得对此毫不在乎。

但……实际并非如此。

如果仅仅事关他自己,他确实不会在乎。

因为自己那些钱都是干干净净的,经得起调查,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无所谓那些流言蜚语。

可这事……并不是他自己的事。

关乎论文,关乎计量经济学研究室,关乎经济研究中心,关乎江北大学……

更关乎,国家、民族。

他很清楚,论调之所以这么快就发生反转,负面舆论之所以会迅速发酵,并非偶然。

在这个渴望获得国际认可的年代,他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就,让他迅速成为了民众心中的“天才”和“民族英雄”,给整个国内社会的自信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而这,恰恰是一些不希望看到国家崛起的人和势力最不愿见到的。

于是,他们趁机煽风点火,试图通过质疑他的个人品德和财富来源,来打击他这个刚刚树立起来的榜样形象。

因此,他必须把握住合适的时机,维护自己的形象。

没错。

合适的时机。

很重要。

应对负面舆论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时机。

如果太早应对,负面舆论尚未充分发酵,只是些捕风捉影的猜测,还没形成系统性的恶意抹黑。

此刻就急着把“长河”的作家身份、炒股收益、投资版图一一公之于众,反而显得刻意。

公众会想:“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说这些?是不是真有问题,才急着找补?”

甚至会有人质疑他“炒作财富”,反而偏离了澄清的核心。

可如果应对的太慢,也不行。

首先,谣言会在公众认知中“固化为事实”。

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与“谣言扩散规律”在此刻会完全生效。

当“财富来源不明”、“职位有猫腻”这类质疑持续传播几天,普通民众的态度就会从“好奇猜测”转向“默认属实”。

就像前世那些反复澄清仍流传的谣言一样。

一旦谣言先入为主占据认知空位,后续即便拿出铁证,也会有人质疑“证据是后补的”、“背后有更大关系”。

具体到他,就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才说这些证据,谁知道是不是伪造的?”、“证明材料是背后靠山帮着弄的吧?”之类的话。

这个时候,澄清反而会陷入“越描越黑”的泥潭。

其次,一旦应对慢了,关联主体会被拖入舆论漩涡,造成实质性损失。

麦麦食品饮料公司首当其冲,谣言会从“陈长河的钱有问题”延伸到“他妻子的公司靠关系赚钱”、“产品质量有猫腻”。

即便公司和产品本身没有问题,经销商也可能会犹豫补货,消费者可能会拒绝购买,直接影响企业营收。

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学术声誉会下跌,原本因《Econometrica》论文树立的形象,会被“学术不端”的质疑击碎,后续与其他单位开展合作时,合作方会本能地“谨慎评估”,甚至错失与国际顶尖院校的交流机会。

更严重的是,庄志宏、李隆飞等已加盟的学者可能会动摇——若谣言持续发酵,他们会担心“与有争议的机构绑定,影响自己的学术声誉”,甚至可能推迟或取消来华计划,让中心好不容易搭建的人才框架出现裂痕。

再者,动作慢了就会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这些势力会将个体争议放大为“国内学术圈普遍**”、“国内精英阶层靠灰色路径上位”的话题,通过境外媒体、学术论坛扩散。

在当前国家急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争取学术话语权的背景下,这种标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最后,即便后续澄清,修复成本也会呈几何级增长。

届时陈长河不仅要晒出炒股记录、税务材料、作家“长河”的版权合同,还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配合开具证明。

经济研究中心要组织国内外学者召开“学术诚信说明会”,逐一反驳论文质疑。

学校甚至可能需要教育部介入调查,才能勉强挽回声誉。

而这期间,又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以及合作机会、人才信任、公众信心……

就像堤坝出现裂缝时没及时修补,等到洪水漫过堤坝,再去堵截,代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到了23号上午。

陈长河处理完一些工作事务后,感觉时机已到的他,插上办公室里的电话线,拨通了一个很长时间没有拨打过的电话号码。

嘟嘟几声,电话接通,对面响起一道熟悉的声音:“你好,《人间故事》编辑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