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老师,您找我?”
陈长河来到包家兴的办公室,顺手将一小袋串串放在桌子上:“给您带了点吃的。”
“多谢多谢!”
包家兴笑容满面。
不仅是因为串串,更重要是因为《经济研究》的回信寄来了。
他把信件和汇款单递给陈长河。
“谢谢包老师。”
陈长河接过信件和汇款单,把汇款单揣兜里,将信件打开。
一份样刊。
一封信件。
过去的信件,都是普通编辑写的,内容为鼓励多多投稿之类范本式的话。
但这次的信件,是由《经济研究》主编、国家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程宗源,亲手撰写的。
“陈长河同志,您好。
我是《经济研究》杂志的主编程宗源。
收到您投稿的《国企改革应该“抓大放小”》一文,深感欣喜与振奋。
在当下国企改革路线尚未明晰的关键时期,您提出的这一方案具有极高的前瞻性与现实指导意义。
自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之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寻国企改革的有效路径……然而,当前国企改革仍面临诸多困境……而您提出的‘抓大放小’方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理论层面来看,您的文章逻辑严密、论证详实。
您以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指出了‘抓大放小’的必要性……
在实践层面,无论是对大型国企的战略重组,还是对小型国企的灵活处置,您都考虑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部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这些措施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不过,我也留意到,您的方案目前更多呈现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
对于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复杂问题,目前仅列举了有限的几个示例,尚未形成全面且系统的论述。
希望您能继续深耕这一领域,将方案中的各个环节补充得更加详实、全面,为国企改革提供更完备的理论与实践指引。
针对此方案,我也有几个问题想与你探讨一下,首先是……然后是……以上问题,期待能与您深入探讨。
此外,我真诚地邀请您参加由国家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杂志共同主办的经济改革研讨会。
本研讨会将在6月10于京城举行。
届时,众多经济领域学者教授以及企业界代表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问题。
我们坚信,您关于‘抓大放小’的独到见解,必将引发一场关于国企改革的思想盛宴。
期待您能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与大家深入交流,为我国经济改革事业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
盼复!
程宗源。”
“程老很客气啊。”
陈长河将程宗源的信件看了一遍,笑呵呵道。
“程老?”
包家兴闻言,诧异道:“程主编好像是五十多岁,也不算很老吧。”
“哦,我是说,相对于我而言。”
陈长河笑道:“这么大年龄、身份这么高的程主编,一口一个您,叫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他前世见过程宗源。
大概2010年前后,他参与了某项比较重大的经济研究工作,有幸前往京城参加了一个交流活动。
程宗源也出席了那次活动。
当时的程宗源已是七十多岁高龄,退休多年,因此中青年们对他的称呼都是“程老”。
只不过,当时,那些学术有成的大佬和才俊们可以去程宗源面前当面喊一声“程老”。
他在那个交流活动上就是个小喽,连往程宗源身边靠的机会都没有。
如今重生回来,竟然是程宗源亲自写信邀请自己去参加经济改革研讨会。
不免令他生出些许慨叹。
“用‘您’这个称呼,一方面是人家有修养、有礼貌。”
包家兴笑道:“另一方面,我每次帮你投稿,署名都是江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长河,没有详细到大一新生的地步,程主编不知道你的年龄和身份,大概率是把你当成老师甚至是教授了。”
“有可能。”
陈长河点点头,把信件递过去:“您看一下?”
“既然你主动邀请,那我就不客气了。”
包家兴笑呵呵地接过去,他对这封信的内容很好奇,只是这封信是写给陈长河的,他不好主动要求看。
片刻后,他把信看完,也是啧啧感叹。
“就连程主编都说了这么多赞美的话,你这篇论文怕是要引起不小的反响。
而等你参加完这个经济改革研讨会,估计就要正式在经济领域内声名鹊起了。
对了,这个研讨会的邀请,罗院长也收到了。
待会儿咱们去找罗院长讲一下,到时候你们一起去参加就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