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浸了墨的棉布,沉沉压在“宝安军工产业园”的铁丝网之上。1960年9月的晚风,裹着南海的咸湿空气掠过,刚验收完的“坦克制造厂”——厂房顶上的探照灯还亮着,隐约能看见履带碾过水泥的浅痕,又绕着枪械厂的排气扇打了个转,最终吹进“启明集团”接待处18楼的落地窗。
尤启明刚卸了沾着机油味儿的工装外套,指尖还残留着白天陪李将军检查枪械试射时的硝烟气。
他靠在窗边往下望,园区里的巡逻灯像串在黑丝带上的珠子,正沿着铁丝网缓慢移动,而更远处的飞机制造厂工地上,几台大型推土机的轮廓还嵌在暮色里,试飞跑道的地基已初见雏形。“空军那边昨天又来电话了。”他对着空荡的房间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急切,“歼击机的图纸,我按前世的记忆修改了三版,性能比歼10的提高了15%,可厂房现在还空着,没生产线就是白搭。”作为前世地球位面资深的飞行器专家,他深知,生产一条生产线和生产设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很长的生产周期,可时间不等人,所以他此时心里很是焦急。
系统的提示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淡蓝色的全息投影突然在房间中央亮起,系统的电子音带着惯有的机械感,却又掺了点类似邀功的雀跃:“宿主,您早该问我的。上次在“卡拉位面”提坦克生产线和枪械生产线时,我在他们废弃的军用仓库角落里多扫了一眼——你猜怎么着?”
尤启明的眼睛瞬间亮了。他快步走到投影前,看着画面里缓缓展开的星际坐标图,“卡拉位面”的三级星系文明徽记在其中闪着光。这是之前给坦克工厂提供设备的位面,对方的军事制造技术比地球位面领先至少500年,当初那套二手坦克生产线和枪械生产线,说是白菜价都算抬举,实际上花的钱还不够买几辆“解放牌”卡车。”
“系统,你别卖关子。”他指尖点了点投影,“是飞机生产线?”
“不仅是“有”。”系统的投影突然切换,画面里出现两座落满灰尘的巨大库房,镜头推进时能看见锈蚀的金属门牌上刻着“飞行器制造区”的外星文字,“两座库房,各藏着一条生产线。一条是7代歼击机生产线,另一条是公务机和大型民航客机的制造平台——关键是“卡拉”人500年前就淘汰了这两套设备了,库房管理员说占地方,按废铁价给卖我的。”
尤启明的呼吸一滞,随即皱起了眉头:“七代机?系统,你忘了现在是60年代?就算造的出来,咱们的飞行员谁会开?航电系统、武器接口,跟现在的技术完全不兼容。”
“宿主,您听我说完。”系统的投影突然放大,一条银灰色的生产线结构图在眼前展开,无数个可调节节点在图上闪着绿点,““卡拉”人的生产线设计有个BUG——不对,是优势。你看这些调节模块,从螺旋桨飞机到7代机的生产参数,都能通过中央控制台切换。简单说,您想造二战时期的P-51,只需调一下参数;想造比歼10先进的机型,再调回去——就像扭收音机的频道一样,可任意调节切换。”
系统的话,让尤启明瞬间松了口气。他前世在 地球位面21世纪40年代当飞行器专家时,最头疼的就是生产线的兼容性,他没想到,三级星系文明的“淘汰货”竟解决困惑他多年的一个难题。
他伸手碰了碰投影里的调节点,指尖穿过蓝光时,系统立刻调出了更详细的参数:机身锻造模块可适配铝合金到钛合金的所有材质,航电组装线能兼容机械仪表和数字化显示屏,甚至连发动机测试台都能根据推力要求调整功率。
“那另一条生产线呢?”尤启明追问道,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歼击机生产线的图纸。
投影画面一转,这次出现的是一架流线型的白色飞行器——机身比常见的公务机宽两倍,机翼下没有传统的发动机吊舱,反而在机尾处有两个圆形的喷口,机身侧面印着“卡拉文明”的徽章。
系统的电子音带着点得意:“这架公务机真的非常先进。你不是总担心系统“飞行舱”拉外人会暴露吗?这架公务机采用核聚变动力推进,燃料用的是氘氚——从海水里提取就行,加注一次燃料能飞十年。”
尤启明的瞳孔猛地收缩。他凑近观看画面里的公务机细节,起落架的设计明显是垂直起降结构,机身下方的悬浮模块标注着“反重力驱动”而速度参数那一栏,清晰地写着“5马赫”。他立刻在心理换算:1马赫是1225公里/小时,五马赫就是6125公里/小时——从宝安飞到京城,连半小时都用不了。
“还有大惊喜呢。”系统的投影又跳了跳,这次是一片停满飞行器的停机坪,几十架不同型号的战机整整齐齐排着队,有棱角分明的五代机,也有翼身融合的六代机,甚至还有两架跟刚才那架同款的核聚变动力公务机,旁边还停着5架银白色的大中型民航客机,““卡拉”人说,“送佛送到西”,这些飞机都是生产线附赠的。战机可以拆了研究技术,公务机,你现在就能用,民航客机……宿主不是想搞空中作战平台吗?这5架机身强度够,可以改造成预警机或者空中加油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