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的临江,早晨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大地上,空气中没有一丝风,高温高湿的环境,使人感觉就像呆在桑拿房,连呼吸都困难。尤继武一出门,就有进入蒸笼般的感觉,他开着电动三轮车,加快了车速,似乎觉得稍微凉快了一点。今天董省长要来胜利修造厂考察,指定让他来作陪。他看了一眼腕表,时间还来得及。
当他开车来到胜利修造厂大门口时,黄厂长早已在门口等候。他停好了车,黄厂长老远就与他打招呼,“尤主任,您怎么来了?”
尤继武笑着说道:“我被抓了官差,董省长让我陪同他考察胜利修造厂。”
听了尤继武的话,黄厂长感到有些纳闷,他也没多想,两人站在门口边等董省长边聊着天。
“尤主任,也不知道启明在宝安那边的事忙的怎么样了?”黄厂长问道。
“两天前刚搞完军工产业园开园典礼,听他说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三通一平都搞完了。现在正在建筑厂房, “启明集团”这次投入了大量的施工机械,工程进度进展的非常快,听说黄老爷子对工程进度非常满意。对了,庆典完了启明又去了一趟京城,说是受黄老爷子的邀请为几位老将军取弹片,在京城待了两天,今早刚回来。”尤继武答道。
听说尤启明回来了,黄厂长显得非常高兴,“等接待完董省长,我得去看看他。”
尤继武笑着说道:“中午我邀请董省长去办事处吃饭,你一块跟着去就行。”
9点整,董省长的车队准时来到了胜利修造厂。
尤继武和黄厂长,走上前去迎接,“董省长,一路辛苦了!”尤继武率先说道。
黄厂长也快步上前,“欢迎董省长一行莅临我厂指导检查工作!”
董作舟下车,向迎接他的一众厂领导挥手致意。“继武,小黄,你的等久了吧!咱们直接上生产线吧。
一行人刚走进底盘生产线,就发觉不对劲,黄厂长皱起了眉头——就见“启明集团“的工程师韩江,满头大汗的跑了过来,苦着脸说道:“首长,抱歉,自动焊接器出了点故障,焊枪定位不准。刚才的一个底盘焊歪了,生产线已经停止了!”
董作舟的眉头微微皱起——胜利修造厂是临江市的重点企业,要是生产线总出问题,肯定要影响到拖拉机的产量。他看向尤继武,想看看他的反应。
尤继武却没慌,跟着韩江走到焊接机前。韩江早就从港岛AI那里听说尤继武现在的技术水平极高,连忙说道:“尤主任,请您帮忙看看,我们查了半天也没找到问题在哪。”
尤继武蹲下身,打开焊接机的控制面板,手指在按钮上轻轻按了几下,又打开机器侧面的检修门,目光落在内部的线路板上。片刻后,他指着线路板上一个微微发黑的电阻说:“问题在这——这个限流电阻烧了,导致焊枪的供电不稳,定位传感器跟着失灵,才会焊歪。你找个同型号的电阻换上,再校准一下传感器就应该能用了。”
韩江找来了新电阻,按照尤继武说的步骤更换、校准。通电试了试,焊接机的焊枪果然精准地对准了底盘工件,焊点又匀又牢,生产线很快恢复了运转。
董作舟和王辉站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尤继武还有这手艺,连这么复杂的自动焊接机都能修好,而且还这么快,这令他俩大惑不解。
“继武,你这技术可以啊!”董作舟忍不住称赞,又故意问道,“现在修造厂的生产线效率不高,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生产线的效率再提高一些?”
“办法倒是有。”尤继武稍加思索便答道,“现在的生产是单机作业,每个环节之间衔接太慢。要是加装一条传送带,把底盘加工、焊接、组装串联起来,再在关键环节加几个传感器,实现半自动化,效率至少能提高40%。而且改造成本也不高,厂里现有的设备就能用,顶多再采购点传送带和传感器——“启明集团”那边应该有现成的配件,我想价格也不会很贵。”
他越说越细,从生产线改造的具体步骤,到成本核算、工期安排,说的头头是道。董作舟听得连连点头,心里更满意了——这水平,可比一般工厂的总工程师厉害多了。
黄厂长掏出了笔记本,将尤继武的话一一记下,有些术语他听不懂,还插空向尤继武请教。他心里也感到震惊,心想不愧为是尤启明的父亲,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以前咋没发现呢。
之后一行人又去了驾驶室生产线、总装生产线。
其间董作舟故意抛出几个工业发展的难题,比如“怎么降低原材料浪费”,“怎么提高产品合格率”,尤继武都能轻松应对,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王辉在一旁看着,心里也替尤继武高兴——照这架势,董省长是要提拔尤继武。
眼看快到中午,尤继武提议:“董省长,王市长,咱们去“启明集团驻临江办事处”吃饭吧?那边最近来了两个新厨师,手艺不错,我想请两位领导尝尝港岛的特色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