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把胜利修造厂的厂房染成暖金色,厂区主干道两侧就已站满了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
红色横幅热烈欢迎董省长一行视察拖拉机生产线在风中舒展。
尤启明、黄厂长、张晓明和黄承军等一众厂领导站在厂门口,手里攥着生产线进度表,时不时抬眼望向路口——离9点还差五分钟。
“来了!”黄承军突然喊了一声。众人循声望去,三辆黑色轿车正缓缓驶来,最前面一辆的车牌号正是省政府的专用号。
车刚停稳,董作舟省长就推开车门下车,他穿着深灰色的中山装,身形挺拔,脸上带着如沐春风的笑容;王辉市长紧随其后,白色衬衫领口系的整齐,透出一股干练与严谨,手里拿着个笔记本。
“董省长、王市长,一路辛苦!欢迎领导来我厂视察指导工作!”黄厂长,快步上前,双手握住董作舟的手。
董作舟笑着摆手:“辛苦啥,我这是来沾沾你们的喜气!听说首台拖拉机昨天下线了,今天特意拉着王市长来参观你们的生产线。”
尤启明适时上前:“董省长好!生产线都已调试完毕,现在三条线同步开工,咱们先从底盘生产线看起如何?”
董作舟点点头:“好,尤小子,就按你说的来,走,咱们边看边聊。”
一行人走进底盘生产车间,刚进门就听见机械臂运转的底鸣。车间左侧的传送带上一块块灰色的预制钢板,正缓缓移动,韩江站在控制台前,指尖在屏幕上轻点,三条机械臂立刻精准的夹住钢板,按照设定轨迹拼接。“这是底盘的主梁,用的是高强度合金钢,厚度12毫米,能承载三吨重量。”韩江见领导过来,立刻上前汇报,同时拿起图纸指着主梁,向董省长汇报道:“您看机械臂的焊接精度能控制在0.2毫米内,比人工焊接更牢固,还能减少材料消耗。”
董作舟凑到传送带旁,盯着机械臂的焊接点——融痕均匀,没有一丝缝隙。“人工焊接能达到这个精度吗?”他转头问黄厂长。
黄厂长连忙点头:“之前厂里的老焊工最多做到一毫米,现在有了这台设备,工人们跟着韩江工程师学习了三天,但也只能做些辅助的操作。”
王辉在一旁认真的做着记录,他突然指着控制台:“启明,这台设备是“启明集团”提供的?后续维护方便吗?”因王辉昨天只看了半截总装线的生产,底盘生产车间和驾驶室生产车间,他压根就没来过。看来自己的工作还是没做到位,要是董省长向自己问起来,自己肯定是一问三不知。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到脸红,看来以后自己的工作要深入下去,不能只浮在表面,时不时的要来胜利修造厂蹲点学习。
尤启明的汇报打断了他的思绪,“请市长放心,韩江会留在厂里负责设备维护。他还编写了操作手册,工人随时能查。”
往前走了几步,到了底盘组装工位。两名工人正配合着机械臂安装悬挂系统螺栓,刚拧上旁边的检测仪就亮起了绿灯。“这是扭矩测试,每颗螺栓必须拧到35牛米才算合格。”韩江解释道,“之前人工拧螺栓,全靠经验,偶尔会有松动;现在有检测仪把关,合格率能做到100%。”
董作舟伸手摸了摸刚组装好的底盘,触感光滑,没有一点毛刺:“不错,细节做的很到位,这样的底盘才能扛住田间作业的强度。”
在离开底盘车间前,董作舟又返回到自动焊接机旁,在他的印象当中,好像国内没听说过有这种设备,国外有没有他不知道,但他深感这台设备里边蕴含着高科技。看来自己对“启明集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他看向尤启明,“尤小子,你跟我仔细说说这台焊接设备?”
尤启明整理了一下语言,缓缓开口道:“董省长,这台焊接设备是“启明集团”最新研制的,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技术。仅这项技术,发达国家至少还要20年才能赶上。”
董作舟一听,大吃一惊!原来,这台设备这么先进!胜利修造厂以前是什么样他心里门清,仅比铁匠铺人多点。可如今,在“启明集团”的“武装”下,竟然拥有了国际一流的设备。仅在这些设备上下下功夫,东江省的工业,就能向前迈进一大步。他掏出了笔记本,详细的将这台设备记录下来,等他闲下来,他要与尤启明深入地谈谈,看是否能将这台焊接设备应用在本省的其他一些产品的制造中,如锅炉厂,造船厂等。
离开底盘车间,众人走进隔壁的驾驶室生产线。这里的生产节奏比底盘生产线更快,陆风正站在冲压机旁,指挥工人将钢板送入机器。只听“咔嚓”一声,钢板瞬间被压成驾驶室顶棚的形状,边缘整齐的像用尺子量过。
“驾驶室用的是整体冲压工艺,比传统拼接少了12个焊点,重量减轻了30公斤,强度更高。”陆风拿过一块冲压件,“省长,您看,这弧度能最大程度减少风阻,拖拉机跑起来更省油,也更美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