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对弈世间 > 第86章 儒法之争

对弈世间 第86章 儒法之争

作者:爱吃鹧鸪粥的老汤姆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14 11:27:57

与慕容清那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河畔茶叙之后,陈骏并未立刻远离那片区域。他深知,慕容清的出现绝非偶然的兴之所至,其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的意图。这位慕容家的公子,如同一只优雅的蜘蛛,已然在潞州城这张棋盘上落下了第一子,其后的网,只会越织越密。与其被动躲藏,不如在可控的范围内,近距离观察这位对手的下一步动作,或许能从中窥见慕容世家的部分意图与行事风格。

果然,次日午后,便有消息在城西悄然传开:慕容公子雅好文墨,欲在城中“望江楼”设一清谈小会,不拘身份,凡对经义典籍、时政得失有所见解者,皆可前往一叙。消息传得并不张扬,却精准地流入了那些稍有学识或自命不凡的文人、落魄士子、乃至一些消息灵通的帮派师爷耳中。

陈骏闻之,心知这绝非简单的以文会友。慕容清此举,一为彰显其世家公子风雅博学之形象,二为笼络本地些许人才,窥探舆情,其三,或许更是抛出一个公开的诱饵,静待某些“有心人”上钩。他略作思忖,决定前往一探。他换上了一身略显陈旧、却浆洗干净的青衫,将自身气息收敛得更为彻底,如同一个沉默寡言的寒门学子,混在几个闻讯而来的落魄书生中间,悄然进入了望江楼。

酒楼二层已被清场布置,设下十数张矮几蒲团,居中主位自然是慕容清。他今日换了一身素雅的天青色儒袍,头戴方巾,手持一柄玉骨折扇,更显得丰神俊朗,气度雍容。到场者约二十余人,多是本地些有名气的秀才、塾师,亦有几个衣着体面的商贾和帮派中掌管文书之人,此刻皆正襟危坐,气氛颇为肃穆又带着几分拘谨的兴奋。

慕容清谈笑风生,先是引经据典,评点了几句前朝诗文,又看似随意地谈及如今帝国承平,文风鼎盛,然地方吏治、民生教化仍有可斟酌之处。他言辞恳切,态度谦和,很快便引得在场众人放松下来,纷纷开口,或附庸风雅,或真的发表些见解,场面逐渐热烈。

陈骏静坐于一角,默默观察。慕容清学识之渊博,谈吐之风趣,控场之娴熟,确非常人可比。但其话语深处,总隐隐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审视与掌控欲,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引导着棋子的走向。

话题渐渐深入,不知何时,引到了治国安邦的根本理念之上。一位老秀才抚须叹道:“治国之道,首在教化。圣人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唯有以仁德礼乐化育万民,方能成就太平盛世,此乃万世不移之正道也。” 此言一出,引来不少附和之声,皆言德治、礼治之重要。

慕容清闻言,微微一笑,折扇轻摇,目光扫过全场,缓缓道:“老先生所言,深得儒家精义,确为至理。德礼之教,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乃立国之本,安定之基。我慕容家世代诗礼传家,亦以此训诫子弟,敦伦睦族,惠及乡里。” 他先是肯定了儒家理念,彰显自身立场,随即话锋微转,语气变得略显深沉,“然,学生有一愚见,不知当讲不当讲。德礼之教,固然高明,然施之于天下亿兆黎民,是否皆能立竿见影?若遇冥顽不化者,或逢非常之时,又当如何?昔日先秦,严刑峻法,虽被诟为暴政,然其富国强兵、一统宇内之效,亦不可全然抹煞。法者,国之利器也。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刑罚不足以惩奸恶。德与法,是否当真如水火不能相容?”

他这番话,看似探讨,实则已悄然将“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与“德”并列,甚至暗示其在某些情境下更具实效的高度。这并非纯粹的儒家观点,更带有一丝“儒法结合”、“王霸杂用”的意味,且隐隐契合慕容世家这等大族既要维护自身“诗礼传家”的清誉,又需依靠严密的族规家法、乃至强大实力掌控局面的现实需求。

场内一时安静下来,众人皆在品味慕容清话中深意。有人若有所思,有人面露疑惑,亦有人如那老秀才般,眉头微蹙,似有不以为然之色,却一时不知如何反驳。

就在这时,一个平静的声音从角落响起,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德如春雨,法如秋霜。春雨贵在润泽,普惠众生,滋养根本;秋霜利在肃杀,剪除芜杂,廓清寰宇。二者本为四季轮转之常道,相辅相成,何来高下之争?然,雨露霜雪,皆由天时。若执秋霜为常道,恐万物凋零,天地失序;若唯恃春雨,遇蝗旱之灾,亦难救禾苗于枯槁。究其根本,在於执‘法’者,是顺应自然民生之道,还是悖逆万物自化之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发言者乃一青衣年轻人,面容普通,神色平静,正是陈骏。他并未直接反驳慕容清,而是借用道家“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理念,将“德”与“法”比作自然现象,强调其本应相辅相成,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顺应天道自然、民心所向,而非机械地讨论孰轻孰重。其立论角度,与慕容清立足于治国权术、统治效用的视角,截然不同。

慕容清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与浓厚的兴趣,他看向陈骏,笑容不变,折扇却微微一顿:“哦?这位兄台见解独到,以天道喻人事,令人耳目一新。依兄台之见,这‘自然民生之道’、‘万物自化之理’,又当如何体察、遵循呢?莫非效仿上古,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他语带调侃,实则是在质疑道家理念在广土众民的帝国时代的实际可行性,点出其可能存在的“迂阔”之处。

陈骏迎着他的目光,淡然道:“非是退回上古。道在万物,亦在万民。体察之道,在于‘无为而无不为’。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不逆物性、民心而为之。法令规章,当如疏导江河,因其势而利导之,而非筑堤壅塞,强令改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即天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严刑峻法,或可收一时之效,然若悖逆民生,犹如堵川,终有溃决之日。秦二世而亡,岂非法网不密、刑不峻乎?” 他再次将问题引向根本,强调政策的出发点是顺应自然与民心,而非单纯追求统治效率,并以秦朝覆灭为例,暗指慕容清所提“法”之效用若背离根本,终将失败。

慕容清眸光微凝,脸上笑容依旧,却少了几分随意,多了几分认真:“兄台所言‘民心即天心’,发人深省。然,民心如流水,散漫无形,何以汇聚?何以引导?若无礼法规范,无权威震慑,恐成一盘散沙,甚至滋生暴戾。圣人制礼作乐,朝廷设律明刑,岂不正是为了‘因其势而利导之’?若无此‘势’(指礼法权威),何以‘利导’?” 他巧妙地将“礼法”本身也解释为一种“势”,试图将陈骏的观点纳入自己的框架,强调权威与规范的必要性。

陈骏微微摇头:“礼法非为造势,而当为显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法若悖离公道,徒为私器,则其‘势’愈强,其害愈深。权威若非源自公心正道,而源于强权威慑,则如沙上筑塔,终难持久。疏导之水,自有其力;强壅之川,终酿其祸。关键不在‘法’之本身,而在其心其旨,是为一己之私、一家之利,还是为天下众生之‘自然’。” 他的话语,已然隐隐触及了统治合法性的根源问题,直指慕容世家这等门阀大族可能存在的“私心”,将理念之争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一时间,楼内鸦雀无声。众人皆被这番交锋所吸引,虽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却能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的碰撞。慕容清代表的,是立足于现实统治、强调秩序与效用的世家的、儒法结合的实用主义;而陈骏代表的,则是源于道门、强调顺应自然与民心根本的自然天道观。

慕容清凝视陈骏片刻,忽然抚掌轻笑,打破了沉默:“妙!妙哉!与兄台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兄台所言天道民心,确是根本,发人深省。清受教了。” 他并未继续争论,而是大方地表示赞赏,展现了世家子的气度,但也巧妙地终止了这场可能深入敏感领域的辩论。他心中已然明了,眼前此人,绝非寻常寒士,其思想之深度、立场之鲜明,远超预期。

陈骏亦不再多言,拱手微微一礼,重新归于沉默。他知道,这仅仅是理念交锋的序幕。慕容清今日设此清谈会,绝非为了探讨学术,其背后必然有更深的图谋。而自己这番言论,虽暂时占了上风,却也无疑更加暴露了自己与道门的深厚渊源以及独特的思想立场,必将引起慕容清更深的关注与警惕。

清谈会又持续了片刻,但经过方才那番交锋,后续的讨论显得索然无味。不久,慕容清便以另有要事为由,优雅地结束了聚会,众人纷纷起身告辞。

陈骏随着人流走出望江楼,心中并无丝毫轻松。阳光照在身上,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