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对弈世间 > 第70章 道门小比

对弈世间 第70章 道门小比

作者:爱吃鹧鸪粥的老汤姆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14 11:27:57

真气化液,通络初成,这股源自生命本源的力量质变,不仅让陈骏体内的能量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神与气质。以往因颠沛流离、危机四伏而深藏于眼底的那抹警惕与锐利,如今被一种源自力量增长的沉静与从容所调和,虽未全然消散,却内敛了许多,仿佛汹涌的暗流表面覆盖了一层深邃而平静的湖水。他并未因这突破而沾沾自喜或急于求成地去锤炼更具威力的杀招,反而愈发沉心静气,继续着那种将理念沉淀、与日常修行水乳交融的“温养”之路。每日清晨立于老槐树下“观照”天地生机,上午印证道经与心得,午后推演招式至理,夜晚静坐引导那缕愈发凝练驯服的液态真气,循环往复,乐在其中,气息也日渐圆融浑厚。

这日清晨,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晨露尚未从草叶尖滑落,陈骏刚结束那融入“天人合一”初悟的站姿修炼,正在院中缓缓舒展筋骨,感受着体内那鸽卵大小、缓缓旋转的液态真气核心与周身经脉形成的微妙共鸣,一位身着浆洗得十分干净、略显宽大的青色道袍、年约十二三岁、眉清目秀、眼神灵动的小道童,便脚步轻快地寻到院中,见到陈骏,立刻停下,有模有样地打了个稽首,声音清脆地说道:“陈居士安好,观主请您此刻往後山演武场一行。”

陈骏闻言,心中微动。玄尘道长相邀,且是去往弟子演武之地,所为何事?是单纯让他观摩,还是另有深意?他面上不动声色,温和还礼道:“有劳小道长引路。”

“居士请随我来。”小道童显然对此路极为熟悉,转身引路,步伐轻灵。陈骏紧随其后,二人一前一后,穿过香火袅袅、尚显寂静的前殿院落,绕过庄严肃穆的主殿,踏上了一条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的卵石小径。小径蜿蜒向上,空气愈发清新,夹杂着泥土与竹叶的芬芳。越往上行,耳边渐渐传来隐隐约约的呼喝之声、衣袂破风之响、以及兵刃偶尔交击的清脆鸣音,更有一股年轻人聚集所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扑面而来。

前行约一炷香的功夫,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极为开阔、以巨大青石板精心铺就、四周以尺许高雕花石栏围起的平整场地,依着山势展开,背靠苍翠欲滴、云雾缭绕的陡峭山壁,面向脚下翻涌不息、浩瀚壮阔的云海,视野极佳,气势恢宏。此地便是清微观后山专为弟子习武练气所设的演武场。

此刻,演武场上已有不下三四十名年轻道士,年纪多在十五六岁至二十岁之间,统一身着月白色窄袖短打练功服,精神饱满,气息精悍。他们分作数群,有的两两结对,正在场中切磋较技,拳来脚往,身影翻飞;有的则独自一隅,凝神演练着某套掌法或剑术,招式严谨,一丝不苟;还有十余人围成一圈,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一位面容肃穆、太阳穴高高鼓起的中年道长讲解着什么,不时比划着手势。整个场地虽人影纷杂,呼喝不断,却自有一股井然有序、积极向上的氛围。

场边靠近山壁的一侧,设有一座小巧的凉亭,玄尘道长正与另外两位气度不凡的老道人坐在亭中石凳上。一位面容清癯,神色严肃,目光开阖间精光隐现,不怒自威,正是执掌观中戒律的清虚长老;另一位则面带温和笑意,眼神温润,气息绵长深厚,乃是主管传功授业的清岚长老。三人面前石桌上摆着一壶清茶,几碟素点,看似闲谈,目光却不时扫过场中众弟子的表现。

见到陈骏在小道童引领下走来,玄尘道长脸上露出温和笑意,对他微微颔首。清虚与清岚两位长老的目光也随之落在陈骏身上,清虚目光如电,带着审视的意味,在他身上停留一瞬,似在评估其根基深浅;清岚则笑意更浓,眼神中透着一丝欣赏与好奇。

陈骏快走几步,进入亭中,对着三位道长躬身行礼,姿态恭敬:“晚辈陈骏,见过观主,见过清虚、清岚二位师叔。”

“陈客卿不必多礼。”玄尘道长虚抬右手,一股柔和的气劲自然而生,托住了陈骏下拜之势,显示其功力已至化境。“今日是观中年轻弟子每月一次的小比之期,旨在互相切磋,印证所学,查漏补缺。你既已是观中客卿,不妨在此旁观,看看我道门年轻一辈的风貌,或许对吾道门武学能有些直观了解,若有所得,亦是缘法。”

陈骏心中顿时明了。这既是玄尘道长给予他的一种信任和机缘,允许他接触道门核心的武学传承,开阔眼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无声的考察,看他能否从这正统的演练中看出门道,有所领悟。他再次躬身,诚恳道:“多谢观主与二位师叔成全,晚辈必当用心观摩,以期有所进益。”

玄尘道长含笑点头,示意他在亭中一侧的空位坐下。陈骏依言坐下,目光随即投向热火朝天的演武场,心神瞬间沉浸其中。

场中,一对年轻道士的较量正到精彩处。一人使剑,剑身狭长,青光闪闪,施展的是一套“流云剑法”,剑招展开,当真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剑光点点,似春雨洒落,笼罩对手周身大穴,步伐移动间暗含九宫八卦方位,显然融入了高明的步法,追求的是以连绵不绝的攻势占据主动,是为“以正合”。另一人则手持一柄寻常的白色拂尘,施展的乃是“太乙拂尘功”,只见拂尘丝在他手中千变万化,时而柔若绸带,缠、卷、卸、引,将攻来的剑势巧妙引偏;时而凝聚如棍,点、戳、格、挡,守得密不透风;偶尔反击,拂尘如毒蛇出洞,疾点对手腕脉、肘关节等薄弱之处,角度刁钻,劲力柔中带刚,深得“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之妙旨。

陈骏目光锐利,不仅看其招式表象,更运起日渐敏锐的气机感应,体察二人气息运转、发力方式以及与步伐的配合。他能感觉到,这两名弟子内力修为虽尚不及自己液态真气精纯雄厚,但根基极为扎实,气息均匀绵长,招式转换间圆转自如,显然受过极为系统、严谨的训练。更令他注意的是,他们的对战并非一味追求快狠准,而是在攻防转换中,隐隐透露出对某种“理”的追求。

“清音师侄的‘流云剑法’步法娴熟,剑意轻灵,已得三分神韵,然则过于追求招式连贯与方位准确,少了些许临敌时的机变与灵动,须知云无常形,水无定势。” 清岚师叔温和的声音在亭中响起,虽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场中使剑弟子耳中。那名为清音的弟子闻言,剑势微微一滞,随即变化,不再拘泥于固定剑路,多了几分随势而变的意味。

“清风师侄拂尘劲力运用巧妙,懂得借力化力,然柔韧之意尚未臻至境,化劲不够彻底绵长,反击之时,刚猛之意稍显突兀,失了太极圆转之趣。” 清虚师叔的声音冷冽,直指要害。那用拂尘的清风弟子身形一顿,拂尘舞动间,那股柔韧绵长的意蕴果然增强了几分,反击时也更注重劲力的含而不露。

陈骏在一旁听得暗自凛然。这两位师叔眼光毒辣无比,点评不仅针对招式优劣,更直指弟子对武学根本理念的理解与运用程度,是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明师风范。这与江湖上单纯以胜负、杀伤力论英雄的风气,有着云泥之别。

接下来,又有数对弟子上场较量。有施展“震山掌”的,掌风呼啸,隐隐有风雷之势,走的是刚猛霸道路子,但发力时极其注重腰马合一,气息沉坠,显然深谙“根节”之理,并非蛮干。有演练“伏虎拳”的,拳势古朴凝重,一招一式仿佛蕴含着开山裂石的力量,追求的是以绝对的力量和气势压制对手,根基之稳,令人侧目。还有展示“柳絮随风”身法的,在插满高低错落梅花桩的区域内闪转腾挪,身形飘忽不定,如柳絮随风,又如鬼魅潜行,显然对自身重心的控制、气流的感知达到了极高境界。

陈骏全神贯注,将“观呼吸”的心法运用到极致,不仅用眼看,更用心去“感”。他强大的精神力配合初成的灵敏感知,仿佛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无形的演武场,将每一招每一式的劲力走向、气息流转、乃至演练者细微的精神波动都清晰地映射出来。他看到了道门武学与江湖常见武功的本质区别:

体系严谨,根基为先:无论何种功法,都极其强调下盘稳固、气息悠长、发力完整。讲究“力从地起,节节贯穿”,将全身力量整合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而非片面追求手臂或腿脚的力量。这种对“根”的重视,远超漕帮外门功夫。

阴阳相济,哲理深蕴:刚柔、虚实、动静、奇正、攻守……这些道家核心概念在招式运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进攻时留有余地,防守中暗藏杀机,虚实变幻莫测,令人防不胜防,深合阴阳转化之妙。

契合自然,道法暗藏:步法暗合星斗位移、阵法演变;身法追求如云似水,顺应环境地势;发力讲究如潮汐涨落,蓄发有度。一切都体现出一种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契合的追求,是“道法自然”在武学上的具体实践。

炼气养神,内外兼修:招式演练与内息运转、精神专注高度统一。练武不仅是锻炼筋骨皮膜,更是锤炼精气神的过程,旨在通过“武”这一载体,探索人体奥秘,印证天地至理,最终追求“以武入道”的更高境界。

反观自身,那几式在血火中磨砺出的保命杀招,虽然狠辣高效,直指要害,但更多是极端环境下逼出的生存本能与急智的结晶,缺乏这种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更像是一柄为杀戮而生的、未经装饰的利器;而道门武学,则如同经过千百年锤炼的传世宝剑,既有锋芒,更有法度、传承与魂韵。

然而,陈骏并未妄自菲薄,反而激发起了强烈的借鉴与融合之心。他一边观摩,一边在脑中飞速拆解、分析这些正统武学的精妙之处,并与自身所学相互印证,寻找取长补短的可能。

“这‘云手’的化劲技巧,对力量方向的引导妙到毫巅,与我的‘泥鳅脱身’理念相通,但其对重心转移和劲路分析的系统性远超于我,若能领悟,我的闪避能力将更上层楼……”

“震山掌的发力方式,讲究根节贯通,爆发力惊人且对自身损耗极小,比漕帮功夫高明太多,若能将其中发力诀窍融入我的突袭,威力与持续性都将大增……”

“柳絮随风身法对气流的感知和利用已达化境,我的速度多靠爆发,缺乏持久与变幻,若能学得其中一二分对‘势’的运用,无论在追击、游斗还是复杂地形移动中,都将占尽优势……”

他如同最饥渴的学徒,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可以滋养自身的养分。同时,他也冷静地审视着这些年轻弟子演练中因缺乏生死历练而可能存在的不足:招式有时略显刻板,临敌机变稍逊;过于追求规范美观,在实战的狠辣与果决上或有欠缺;个别弟子内力与招式配合尚存细微滞涩,不够圆融自如。

“若以我当下的实力与搏杀经验,”陈骏暗忖,“凭借液态真气的精纯凝练、生死间磨砺出的敏锐直觉以及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或可在数招间寻隙制胜。但这些弟子根基扎实,潜力巨大,假以时日,若能补足实战经验,将这套体系完全消化,其成就不可限量。”

小比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方才在清虚师叔一番总结训诫后结束。众弟子虽个个汗流浃背,却眼神明亮,气息蒸腾,显然收获颇丰。

待弟子们行礼散去,玄尘道长方转向陈骏,含笑问道:“陈客卿,观此小比,有何感触?”

陈骏收敛心神,沉吟片刻,组织语言,恭敬而坦诚地答道:“回道长,今日观摩,晚辈方知何谓‘正统传承’,底蕴之深,体系之严,令人叹为观止。尤其诸位师兄演练之中,招式虽异,然其蕴含的阴阳变化、自然之理,以及对根基、整体协调的极致重视,皆与道门精义暗合,实非江湖寻常技艺可比。晚辈自觉往日所学,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今日方见灯塔之光,受益匪浅。”

玄尘道长闻言,眼中赞赏之色更浓,抚须笑道:“善!能见其‘神’而不仅观其‘形’,能察其‘理’而不仅慕其‘力’,看来你这客卿,未曾虚设。武学之道,形而下者为术,形而上者为道。术为用,道为体。明其道,则术可千变万化;拘于术,则终身徒劳。你根基独特,际遇非凡,野路子亦有野路子的生机、锐气与应变之能。切勿妄自菲薄,亦不可固步自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融会贯通,方能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

“谨遵道长教诲!晚辈必当铭记于心!”陈骏心悦诚服,深施一礼。玄尘道长这番话,既是极高的赞许,也是深刻的点醒,为他指明了未来修炼的方向——不忘根本,博采众长,融道于术,走出己路。

离开演武场,下山途中,陈骏心潮难平。这次旁观道门小比,对他而言,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历。它让藏经阁中的理论、桑林夜悟的理念,变成了眼前生动可感的实践。让他对“道”如何融入“术”、“理”如何指导“技”,有了极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真气化液是内在能量的质变,而今日所见所感,则是外在技艺与武学认知的升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