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对弈世间 > 第34章 丹友会

对弈世间 第34章 丹友会

作者:爱吃鹧鸪粥的老汤姆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14 11:27:57

酉时正刻,天色已如同浸透浓墨的绸缎,沉沉地压将下来。细密坚硬的雪粒,被呼啸的朔风卷挟着,狂暴地抽打着天地间的一切,发出令人齿冷的沙沙声。陈骏缩着脖子,将身上那件难以抵御彻骨寒意的旧棉袍裹了又裹,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出漕帮分舵那扇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的黑漆大门。冰冷的空气瞬间灌满肺叶,带来一阵刺痛。他不用回头,也能清晰地感知到,身后约十丈开外,有两道几乎与风雪融为一体的、气息晦涩的身影,如同附骨之疽,不即不离地缀着。这是张彪的“耳目”,是监视,是控制,也是一道悬在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的利剑。他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按照柳彦留下的、语焉不详的地址指引,陈骏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出了城门,周遭迅速陷入一片荒芜。官道早已被积雪覆盖,两侧是影影绰绰、在风中呜咽的光秃树林,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凄厉的寒鸦啼叫,更添几分凄凉。风雪迷眼,路途难辨。就在陈骏几乎要怀疑柳彦是否给错了方向,或是这本就是一个陷阱时,前方风雪弥漫的黑暗中,终于隐约出现了一点微弱而稳定的昏黄光晕,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孤灯。

艰难走近,才看清那是一座规模甚小、年久失修的道观。斑驳的粉墙多处剥落,露出底下灰黑的砖石,檐角残缺,悬挂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暗哑的呜咽。匾额上“清虚观”三字,被岁月和风雨侵蚀得模糊难辨,透着一股香火断绝的破败气息。观门紧闭,门环上锈迹斑斑,不见丝毫人迹。陈骏依言从观前一条几乎被积雪淹没的岔路向西折去,道路愈发狭窄难行。又艰难跋涉了一炷香的功夫,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时,一片在风雪中顽强挺立、发出簌簌声响的竹林映入眼帘。竹影深处,隐约可见一圈低矮的竹篱笆,围着一处看似寻常农舍的院落。

院门是简陋的竹扉,虚掩着,门上挂着一块未经斧凿、保留着天然形状的厚实木牌,上面用狂放不羁的笔法墨书“清风苑”三字,与周围环境的荒僻野趣倒也相得益彰。院内隐隐有灯火闪烁,夹杂着断断续续、低低的人语声,在这荒郊野地、风雪交加的夜晚,显得格外突兀而神秘。

陈骏在竹扉前驻足,深吸一口冰冷彻骨、带着竹叶清苦气息的空气,强行将翻涌的心绪压下,眼神恢复古井无波,这才轻轻推开竹扉,迈步而入。小院不大,青石板铺地,积雪被打扫到两侧,露出湿滑的石面。正面是三间低矮的茅草屋,纸糊的窗户透出温暖昏黄的光线,勾勒出屋内晃动的人影。屋檐下挂着几盏防风的羊皮灯笼,在狂风中剧烈摇摆,投下变幻不定、光怪陆离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味道:干燥草药的特有苦涩、燃烧木炭的烟火气、一丝若有若无的檀香,还有许多人聚集时产生的、混杂着体味的温热气息。

一名穿着打补丁的灰色厚棉袄、须发花白、面容愁苦的老仆闻声从屋内走出,浑浊的眼睛打量了陈骏一下,并未询问,只是默默躬身,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陈骏低声道谢,迈步踏入正中的堂屋。

一股混合着体热和药香的暖流扑面而来,与外界的酷寒形成鲜明对比。堂屋比想象中宽敞些,陈设却极为简朴,甚至有些粗陋。泥土地面,中央挖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火塘,塘内粗大的松木柴熊熊燃烧,发出噼啪的爆响,跳跃的火光将整个屋子映照得明暗不定。几张高低不齐、布满划痕的木桌随意摆放,周围围着七八个人。这些人衣着各异:有身穿洗得发白、肘部磨损的蓝色粗布道袍的年轻道士,面容清瘦,眼神平静;有作富态商贾打扮、穿着绸面棉袍、手指上戴着一枚硕大玉扳指的中年胖子,脸色红润,笑容可掬;有身穿短褐、筋骨强健、皮肤黝黑如同老农的老者,蹲在凳子上,默默地抽着旱烟;还有一位头戴方巾、穿着半旧青衫、面容憔悴、像个落魄教书先生的文士。年龄、身份迥异,但无一例外,他们的眼神都比寻常人更为清亮、沉稳,周身隐隐散发着一股微弱却切实存在的、不同于普通人的气息波动,或绵长,或凝实,或灵动,显示出他们皆是踏入某种修行门槛的人,尽管层次显然不高。柳彦果然在座,正与身旁那位年轻道士低声交谈着什么,见陈骏进来,他抬头投来目光,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点头示意,并未起身,态度随意自然,仿佛陈骏的到来是意料中事。

陈骏的进入,引来了几道含义不明的目光扫视,有好奇,有审视,有淡漠,但很快就移开了,并未过多关注。他迅速扫视一圈,寻了个靠近门边、光线昏暗角落的空位坐下,低眉垂目,将呼吸放得轻缓,尽力收敛自身存在感,如同墙角阴影里的一块石头。他能感觉到,屋内这些人的气息虽然远不如张彪那般凝练厚重、充满压迫,也不似那晚蒙面人般凌厉尖锐,却自有一种独特的“质感”,显示出他们修炼的法门或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大概就是柳彦口中的“丹友”,一群游离于名门大派之外、凭借些许机缘或家传、在修行底层摸索前行的“散修”。

此刻,聚会似乎已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位富态的商人正站在火塘旁,声音洪亮,面前一张粗糙的木桌上摊开一张泛黄的牛皮纸,上面摆放着几块形状怪异、颜色暗红的根茎状药材。“……诸位道友请看,这批可是好不容易才从南疆瘴疠之地弄来的‘血竭藤’,诸位看这色泽,暗红如凝血,再看这断面,是不是有清晰的朱砂点?这可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上品!不过嘛,”他话锋一转,拿起一块在火光下仔细端详,“此物药性燥烈,如同野马,若是单独使用,恐有伤阴血之虞,需得佐以性寒的‘冰片’或是‘地榆’这类药材,加以调和驯服,方能化刚烈为温润,发挥其效而无弊病。” 他言语间充满自信,显然深谙药材买卖之道。

围坐众人听得颇为专注,不时有人插话。那蹲在凳子上的老农模样的老者,磕了磕烟袋锅,伸手拿起一块“血竭藤”,凑到鼻尖用力嗅了嗅,瓮声瓮气地道:“李掌柜是行家,说得在理。不过这藤……年份怕是还浅了点。俺在深山老林里爬摸了几十年,十年以上的老血竭,断面那朱砂点得连成线,香气也沉,不像这个,味道还有点冲。” 那被称作李掌柜的胖子闻言,不但不恼,反而哈哈一笑,拱手道:“老哥真是火眼金睛!佩服佩服!这批货确是五年生,药力稍逊,但价格也实惠不是?入门练手,却是正好。”

这时,那位落魄文士模样的男子清了清嗓子,扶了扶头上的方巾,用略带沙哑的腔调接口道:“李兄所言药材性状不差。然据《本草经集注》所载,‘血竭,味甘咸,性平,主心腹邪气,通利血脉……’ 其性走窜,善于通络,却也有耗散之嫌。若遇气血本虚、脉道涩滞之症,单用或与峻烈之品同用,恐有虚虚之弊,犹如竭泽而渔。依在下浅见,当配伍黄芪、当归等甘温补益气血之品,扶正与祛邪并行,方为万全之策。” 他引经据典,显得学识渊博,但语气中却透着一股怀才不遇的落寞。

讨论的气氛颇为热烈,但内容始终围绕着药材辨识、药性探讨和基础配伍原理,并未涉及任何高深的修炼法门或隐秘传承。陈骏沉默地听着,大脑却如同最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他将这些散修的经验之谈,与自己从“济世堂”孙老郎中那里学来的理论、以及自身那点粗浅的“药理实验”体会相互对照、验证、分析。他发现,这些底层修行者的知识虽然零碎、不成系统,甚至带有不少土方野路的色彩,却充满了实践性,许多细节是书本上难以学到的,这让他对药材和人体气血关系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随后,话题转向了一些基础的养生导引法门。那位一直沉默寡言的年轻道士站起身来,向众人打了个稽首,然后演示了一套简单的呼吸吐纳动作,强调“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意守丹田,勿忘勿助”。众人纷纷跟着模仿,陈骏也依样画葫芦,但他很快发现,这看似简单的“意守丹田”,实际操作起来却极为困难,心神如同猿猴,难以驯服,稍有不慎便思绪飘散。他尝试运用自己强大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将意念想象成一道可以调控粗细强弱的光束,缓缓聚焦、收敛于小腹下丹田的位置,虽然依旧难以持久,意念光束时明时暗、时聚时散,但比起其他人脸上明显的茫然或吃力,他似乎更容易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若有若无的“凝定”感。

不久,有人提出了一个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为何在修炼某些看似简单的导引术,或是服用某些滋补丹药后,非但未觉神清气爽,反而会出现心烦意乱、气血隐隐翻腾、难以入静的情况?众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归咎于“心不静,杂念太多”,有的怀疑是“功法选择不当,与自身体质不合”,有的则认为是“服药时辰或剂量有误”,还有的干脆说是“火候未到,强求不得”。众说纷纭,但都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根本。

陈骏一直安静聆听,心中却波澜渐起。他联想到自身那混乱难以驾驭的“意”,联想到柳彦对他“意很乱”的评价,再结合刚才尝试意守丹田的困难体验,以及孙老郎中曾提过的药材“归经”和“性味”理论,一个基于逻辑推演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他见众人讨论陷入僵局,无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深层解释,便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些许忐忑,用不大却足够清晰的声音开口,语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诸位前辈高见,小子受益匪浅。小子……小子不通修行,只是胡乱读过几本医书,有个不成熟的猜想,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顿了顿,见众人目光被吸引过来,才继续道:“小子在想,人体气血运行,是否如同大地上的江河溪流,各有其固定的河道(经络),也各有其寒热温凉的本性(体质)。修炼之时,若心念过于急切,好比强行用人力去改变河道,或引导洪水冲向脆弱堤坝;或者,所修习的法门,其性质与自身气血的本性相悖,好比在寒性河道中强行注入沸水;又或者,借助的外物药石,其性味归经与当前气血状态不合,好比在淤塞的河道中误投了大量砂石……这些情况,是否都可能像打扰了江河原本平静有序的流淌一样,导致气血运行逆乱、失去平衡,从而引发心烦意乱、甚至周身不适?或许……问题的根源,并非单纯的心不静或法门错,而是身体内部(心神、体质状况)与外部干预(修炼法门、药石运用)之间,未能达到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他这番话,没有引用任何高深秘籍,而是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江河水流”比喻,将“气血”、“经络”、“体质本性”、“心神调控”、“功法属性”、“药石性味”等多个因素联系起来,从一个“系统性失衡”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这个思路虽然粗糙,且带有明显的推测成分,但逻辑清晰,视角新颖,试图从更本质的层面解释现象。

此言一出,堂屋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只有火塘中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格外清晰。几乎所有目光都再次聚焦到了这个坐在角落、一直沉默寡言的年轻人身上。那李掌柜停下把玩玉扳指的手,面露思索之色;老农模样的老者停止了抽烟,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似乎在努力理解这个比喻;落魄文士则眼前一亮,低声重复道:“内外失衡,系统扰动……此说……此说虽类比质朴,然直指要害,别开生面啊!” 连那位演示导引术的年轻道士,也忍不住再次打量陈骏,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柳彦坐在一旁,嘴角始终含着一缕难以捉摸的淡然笑意,看向陈骏的目光中,欣赏之色愈发明显。他并未开口点评,但显然,陈骏的表现,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陈骏依旧保持低调,话语不多。但当讨论涉及到某些药材对不同体质可能产生的差异效应,或是不同时辰修炼对气血流注有何影响等具体问题时,他偶尔会基于自己的观察和逻辑分析,提出一些虽然不成熟、却往往能切中要害的疑问或看法。他不懂高深的修行术语,但其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试图构建系统性理解框架的倾向,逐渐引起了在场一些人的注意。甚至在他发言后,那位落魄文士和年轻道士会主动与他探讨几句,虽然交流不深,但态度已然不同。

这场“清风苑”的聚会,参与者层次确实不高,交流的内容也局限于养生长寿、粗浅的导引功夫和基础药理知识,与传说中的飞天遁地、移山倒海相去甚远。但对陈骏而言,却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看到了前方透出的一丝微光。他亲眼见到了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挣扎于修行之路底层的散修群体,听到了他们充满实践智慧却也充满困惑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将自己独特的逻辑分析能力应用于这个神秘的领域,并且得到了初步的、带有惊异色彩的认可。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让他模糊地看到,或许存在一条不同于传统蛮练、更适合他自己的、基于理性与知识的探索之路。

聚会持续了近一个时辰,窗外风雪声未歇。众人开始陆续起身告辞,相互间简单拱手道别,并无太多客套。柳彦送至门口,对陈骏低声道:“陈兄思路清奇,每每能发人所未发,今日一会,颇有所得。这‘清风苑’虽陋,却也自在,每月望日,只要柳某在此,便会开轩以待同道。陈兄日后若得闲,不妨常来坐坐,品茗清谈,亦是乐事。” 语气颇为诚恳。

陈骏拱手还礼:“柳兄谬赞,小子愧不敢当。今日聆听诸位高论,开阔眼界,受益良多。若有机会,定再来叨扰。” 态度不卑不亢。

转身踏入漫天风雪之中,那两道监视的目光立刻如影随形般再次锁定了他。但此刻,陈骏的心中却比来时多了几分沉静与思索。这次看似平常的“丹友会”,收获远超预期。他不仅初步窥见了这个世间修行界的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验证了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在这个领域的价值。前路依然迷雾重重,险关万重,但方向,似乎在这一夜的风雪交加中,隐约透出了一丝微光。他紧了紧衣袍,迈开步伐,身影逐渐消失在茫茫雪夜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