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对弈世间 > 第117章 三教论衡

对弈世间 第117章 三教论衡

作者:爱吃鹧鸪粥的老汤姆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14 11:27:57

绾绾的骤然退走,并未让陈骏感到丝毫轻松,反而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后,那层层扩散、久久不息的涟漪,更添几分山雨欲来的压抑。那一声仿佛自九天垂落、蕴含无上佛力、涤荡妖氛的“阿弥陀佛”佛号,以及随后如潮水般笼罩整个山谷、慈悲与威严并存的磅礴精神意念,如同两记重锤,狠狠敲击在他的心湖深处。他深知,自己在少林寺这数月静修,尤其是藏经阁前那关乎“道”之本源的顿悟,以及忘机谷中“弈”意突破至“察势”、“借势”的全新境界,已然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引动了寺中某些深不可测存在的目光。少林寺这潭水,其深其广,远超他最初的想象。继续滞留于嵩山地界,绝非明智之举,恐将陷入不可预知的漩涡。

他当机立断,迅速返回暂居的岩洞,将本就简单的行囊收拾妥当,趁着夜色深沉,星月无光,悄然离开了这片曾给予他顿悟机缘、却也暗藏危机的忘机谷。一路向北,他不再如游学般闲庭信步,也不再刻意隐匿于山林体验自然,而是将全部心神用于赶路与避险。新悟的“弈”意被催至极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全力感知着周遭环境中一切细微的“势”的变化——风的流向、虫鸟的异动、远处隐约的人声气息……任何一丝不谐的波动,都能引起他的警觉,并及时调整路线,身形如鬼魅,在崎岖的山路与茂密的林间穿梭,力求将行踪痕迹降至最低。

然而,就在他昼夜兼程,自以为已远离嵩山核心区域,进入一片地势起伏、灌木丛生的丘陵地带,心神稍懈之际,前方必经之路旁,一株枝叶虬结、不知历经多少风雨的古槐树的浓密阴影下,如同从虚无中凝结般,悄然转出一位身着月白僧衣、年约十二三岁、眉目清秀如画的小沙弥。小沙弥双手合十,宝相庄严,对着骤然止步、全身气息瞬间内敛如磐石的陈骏微微躬身,声音清脆悦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平和力量:“阿弥陀佛。陈施主请留步。小僧奉方丈大师法旨,特来相请施主回寺一叙。”

陈骏心中顿时掀起惊涛骇浪!对方不仅能在此荒僻之地精准拦截,更一口道破他的姓氏与来历,显然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那少林寺方丈,其神通广大,简直深不可测!他面色竭力保持平静,沉声道:“小师父怕是认错人了。在下只是一寻常过路旅人,与宝刹方丈素未谋面,何来相请之说?大师法旨,在下实不敢当。”

小沙弥抬起清澈如溪水、却仿佛能映照人心的眸子,微微一笑,笑容纯净无瑕:“施主何必自谦?方丈言道,施主于我寺藏经阁前得窥妙谛,于后山忘机谷中印证菩提,慧根深种,与我佛门有缘。今寺中恰有一场‘清谈之会’,汇聚各方有识之士,论道求真,关乎大道根本。方丈觉此会或于施主修行有所裨益,故特命小僧前来相邀,绝无半分恶意。机缘难得,还望施主莫要推辞,随小僧一行。” 他言语恳切,理由充分,更点出陈骏在少林的隐秘行迹,由不得陈骏再装糊涂。

陈骏心念电转,瞬间权衡利弊。对方既然能如此轻易找到自己,且态度客气,若强行拒绝,只怕立时便会撕破脸皮,后果难料。反之,若随之前往,虽前途未卜,但所谓“清谈之会”,听起来似无刀光剑影,或许真是一场难得的机缘,能见识到更高层次的智慧碰撞。况且,少林方丈以此种方式相邀,其意难测,不如顺势而为,见机行事。略一沉吟,他颔首道:“既是方丈大师盛情相邀,在下若再推辞,便是不识抬举了。有劳小师父引路。”

小沙弥再施一礼,转身便行,步履轻盈如踏云端,看似不快,却总在陈骏前方丈许之地,无论陈骏如何暗中提气增速,两人之间的距离始终恒定不变,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牵连着。陈骏心中暗凛,知这看似年幼的小沙弥,一身修为也已臻至化境,少林寺果然藏龙卧虎。

重返少室山,并非经由白日里香客摩肩接踵的正门大道,而是由小沙弥引着,从一条掩映在藤蔓荆棘之后、极为隐秘陡峭的后山小径蜿蜒而上。沿途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几乎不见路径,且异常寂静,竟连鸟鸣虫嘶都鲜有听闻,更未见任何巡山僧侣的身影,仿佛整条路线都被提前净空、与世隔绝。最终,小径尽头,豁然开朗,乃是一处位于寺院最深处、背靠悬崖、极为古朴清幽的小禅院之前。禅院以天然山石垒砌而成,低矮的院墙爬满了青苔,门楣简朴,仅有一道圆融的月洞门,门上无匾无字,透着一股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意味。院内有数株苍松翠柏,树龄皆逾千载,虬枝盘曲,姿态奇古,散发出宁静悠远、历经沧桑的气息。

小沙弥在月洞门外止步,躬身低声道:“方丈大师与诸位居士已在院内等候。小僧职责已尽,不便入内。施主请自行入内便是。” 说完,便悄然退至一旁古松的阴影之中,气息瞬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仿佛从未出现过。

陈骏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微起波澜的心绪,整了整因赶路而略显凌乱的衣衫,迈步踏入月洞门。院内景象与外界的险峻幽深截然不同,面积不大,却布置得极其雅致天成。地面以光滑的青石板铺就,洁净无尘,隐隐反光。中央有一方小小的莲池,池水清澈见底,几尾色彩斑斓的锦鲤悠然游弋于睡莲叶下。池边设有一张古朴的圆形石桌,桌面打磨得光滑如镜,周围随意摆放着五个陈旧的蒲团。此刻,石桌周围已有四人安坐。

主位之上,面朝院门方向,是一位面容清癯、肤色红润如婴儿、目光温润如玉、仿佛蕴含了世间一切智慧与慈悲的老僧。他身着最普通的褐色棉布僧衣,无任何配饰,手持一串油光润泽的菩提子念珠,正是少林寺当代方丈,玄慈大师。他见陈骏进来,并未起身,只是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温和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嘉许,仿佛早已等候多时。

方丈左下首,坐着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老道身着玄色云纹道袍,头戴一顶古朴的莲花冠,面容清古,三缕雪白长须垂至胸前,手执一柄莹白如玉的拂尘,静静搭在臂弯,气息缥缈出尘,仿佛已与周围的松风、水汽、天地韵律融为一体,正是曾在江宁城有一面之缘、赠予他《大衍残局》棋谱的慕容世家长老,慕容瑜。他看到陈骏,嘴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眼神中带着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与鼓励。

方丈右下首,则是一位装束极为奇特、引人注目之人。此人身着宽大的墨绿色星宿纹长袍,袍服之上,以暗金丝线绣着周天星辰图谱,繁复而玄奥,在幽静的院落中隐隐流动着微光。他的面容完全隐藏在一顶深垂的兜帽阴影之下,看不真切,唯有一双眸子露在外面,那双眼深邃如同浩瀚夜空,瞳孔中仿佛有星辰生灭,闪烁着冷静而睿智的光芒。他气息渊深似海,却又带着一种超然物外、冷眼旁观宇宙演化的神秘感,似乎是道门中某一支极其隐秘高深、专注于星象占卜、窥探天机的传承代表。

而最让陈骏心中剧震、瞳孔微缩的是,在方丈对面,石桌的另一侧,赫然坐着一位身着华贵紫底金纹锦袍、面容俊美近乎妖异、嘴角始终含着一丝玩世不恭却又洞悉世情笑意的年轻男子!男子肤色白皙,五官精致得如同雕琢,一双桃花眼流转间,带着一种直指人心弱点的邪魅与狂放不羁,尽管他周身气息已极力收敛,但那种源自魔道顶尖功体、令人心悸的独特韵味,仍如同黑暗中摇曳的火焰,无法完全掩盖。此人竟是魔门中人!而且观其气度从容,能与玄慈方丈、慕容瑜这等人物平起平坐,其地位绝对极高,很可能是与绾绾同源,甚至更为核心、强大的存在!

这小小禅院,一张石桌,竟悄然齐聚了佛、道、魔三家顶尖人物!这场所谓的“清谈之会”,竟是一场关乎根本理念的、最高层次的三教交锋!陈骏瞬间明白了自己为何被“请”来,他既是慕容瑜引荐的“道门”一方年轻代表,其独特的“弈”之道或许也引起了各方兴趣,更可能是方丈有意让他这局外人,见识这超越世俗纷争的智慧碰撞。

陈骏的到来,让院内四道目光同时聚焦在他身上。那目光或温和,或期许,或深邃,或玩味,交织成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他强自镇定,步履沉稳地上前几步,来到石桌前,对着主位的玄慈方丈躬身行了一个大礼,语气恭敬而不失气节:“晚辈陈骏,拜见方丈大师。”

玄慈方丈微微一笑,声音平和如春风拂过莲池,令人心神安宁:“陈小友不必多礼。远来是客,请坐。”他伸手指向慕容瑜下首的那个空置蒲团。

陈骏依言坐下,蒲团柔软而富有弹性,似乎由某种灵草编织而成,坐上去令人心神宁静。他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了一个巨大风暴眼的边缘,表面平静,内里却蕴含着足以颠覆认知的激流。

待陈骏坐定,玄慈方丈环视在场众人,目光缓缓扫过慕容瑜、星袍客、紫袍青年,最后回到陈骏身上,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人耳中,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今日机缘巧合,请诸位檀越、道友聚于此清净之地,非为论武较技,非为争强斗胜,只为坐而论道。佛、道、魔三家,渊源流长,教义迥异,各有所执,各见其性,于这红尘俗世中,亦多有纷争。然大道如海,百川汇之。所行路径虽殊,所求之真谛、解脱、自在,或亦有可通之处。争论千年,口舌之辩徒劳,不如静心交流。今日借此方寸之地,我等暂抛门户之见,搁置恩怨纷争,只就修行根本之理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切磋印证。或能于碰撞中见真知,于交流中得启发,窥见一丝大道真容。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那魔门紫袍青年闻言,首先轻笑一声,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磁性,仿佛能蛊惑人心:“玄慈方丈果然好气度,好胸襟。既然佛门圣地都不怕被我圣门这些‘歪理邪说’、‘魔道妖言’玷污了清净,本座自然乐意奉陪。正好也借此良机,好好听听,诸位正道楷模是如何阐释那‘慈悲为怀’、‘清净无为’的至高境界的。” 他话语表面客气,内里却含着尖锐的讥诮与挑战意味。

慕容瑜手持拂尘,轻轻一摆,淡然道:“道法自然,有容乃大。万法皆道,听听无妨。” 言简意赅,尽显道门超然物外的气度。

那神秘的星袍客也微微颔首,兜帽下的阴影微动,传出低沉而悦耳、仿佛带着星辰回响的声音:“观星测运,亦需广纳百川。善。”

玄慈方丈见无人反对,便点头道:“既如此,便由老衲抛砖引玉。我佛门以为,众生皆苦,苦海无边。苦由心生,心因无明,起惑造业,轮回不息。故修行之根本,在于‘息妄归真’,熄灭贪嗔痴等妄念,明心见性,证得般若智慧,达至菩提涅盘之境,得大自在,大解脱。其核心,在于一个‘净’字,净心离欲,破除我执、法执,方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他言语平和,娓娓道来,字字蕴含无上佛理,如同清泉流淌,令人心生宁静,杂念渐消。

慕容瑜接口道,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我道家亦求超脱生死,逍遥物外,然路径与佛门略有不同。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秉道而生,本自具足,圆满无缺。众生之苦,非因外物,而在背道而驰,强作妄为,失其本真。故修行之要,在于‘返璞归真’,去除后天智巧伪饰,复归婴儿赤子之心,无知无欲,与道合真,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逍遥境界。核心在于一个‘真’字,真性流露,自然与道冥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他话语中透着一股顺应自然、洒脱不羁的意境。

那魔门紫袍青年听罢,嗤笑一声,朗声道:“净?真?听起来倒是美妙动听,冠冕堂皇!实则不过是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虚妄之辞!人生于世,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乃是与生俱来之本性,是生命活力之源泉,是推动人不断前行、超越自我的根本动力!强行熄灭,复归蒙昧无知,与枯木顽石、行尸走肉何异?此乃逆天而行,扼杀生机!我圣门认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当及时行乐,率性而为!修行之要,在于‘释放真我’,直面内心所有**,不掩饰,不压抑,并以其为熊熊烈火,不断淬炼自身,超越极限,追求极致的力量、永恒的生命与无上的快乐!核心在于一个‘我’字,唯我独尊,我心即天理!方能真正掌控自身命运,打破一切束缚,得大解脱,大自在!所谓善恶正邪,不过是弱者为了自保而编织的枷锁,是强者用以统治弱者的工具!真正的强者,自有其道理,其意志便是法则!” 他话语狂放不羁,充满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彻底颠覆与激烈挑战,言辞犀利如刀,直指人心最深处的原始冲动,自有一股惊世骇俗、却又能引动部分共鸣的震撼力量。

那一直沉默的神秘星袍人此时缓缓开口,声音如同来自遥远星空,带着宇宙的冰冷与浩瀚:“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阴阳并存,善恶相生,福祸相依,此乃天道循环之理。执着于至净至真,或沉溺于至情至欲,皆落一边,失其中和。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明阴阳消长之理,掌造化生杀之机,顺天应人,调和鼎鼐,方为至道。核心在于一个‘衡’字,动态平衡,阴阳和合,方是长久之道,方能窥见宇宙玄机。” 他的视角超然物外,仿佛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众生,言语中充满了冷静的理性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四位顶尖人物,寥寥数语,便精辟地勾勒出佛、道、魔以及星象一脉的核心理念差异,字字珠玑,发人深省。陈骏听得心神激荡,以往许多模糊的想法、修行中的困惑,在这精妙的阐述与对比下,被瞬间照亮,豁然开朗。他仿佛看到四条截然不同、却都通往云深不知处的通天大道,在自己眼前缓缓展开。

随后,这场小范围的“清谈之会”渐入佳境。就“善恶的本质是绝对还是相对”、“解脱的真义是离世还是入世”、“力量的追求是目的还是手段”、“人心**是枷锁还是动力”等根本性哲学命题,四人引经据典,各抒己见,言语交锋虽保持克制,并未恶语相向,但其中蕴含的机锋与智慧碰撞出的火花,几乎肉眼可见。玄慈方丈佛法精深,圆融无碍,总能从更高层面化解矛盾;慕容瑜道法自然,妙语连珠,善于以比喻揭示至理;魔门青年言辞犀利,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对方逻辑弱点,挑战常规认知,其观点虽偏激,却也不乏深刻之处;星袍客视角独特,总能从天地运行、阴阳平衡的宏观角度提出见解,令人耳目一新。陈骏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站在世间智慧顶峰的见解,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以往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茅塞顿开,对自身“弈”之道的理解也在飞速提升,明白了更高层次的“势”的运用,不仅仅是力量、环境,更关乎理念、人心向背、时代潮流这种无形却磅礴的“大势”。

期间,玄慈方丈也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向在场最年轻的陈骏,温和地询问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陈骏初时颇为谨慎,措辞委婉,后见在座众人虽理念不同,却均表现出倾听的耐心与探讨的诚意,便也逐渐放开,结合自身“弈”道与游历见闻,阐述了自己对“平衡而非绝对”、“变化中寻契机”、“借势而非逆势”的理解,虽略显稚嫩,体系未臻完善,但其独特的视角与基于实践的感受,也获得了在座几人或多或少的颔首,那魔门青年甚至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玩味。

最终,玄慈方丈做结语,声音平和而充满智慧:“今日与诸位檀越、道友一席谈,获益良多。各位已从不同角度阐发大道精微,如盲人摸象,各见一斑,合而观之,或可略窥全貌。大道如海,确可容纳百川。各家路径虽异,然所求之真、善、美、解脱、自在,或许于最高处,亦有其相通之处。望诸位日后能取长补短,相互砥砺,共勉之。” 清谈会至此在一片相对平和的气氛中结束,虽未达成共识,却无疑是一次极其宝贵的思想交流。

会后,慕容瑜特意留下陈骏,勉励他勤加修行,勿忘根本,并暗示江湖风波将起,漩涡已生,望他善用所学,明辨是非,谨慎前行。那魔门紫袍青年离去前,深深看了陈骏一眼,眼神复杂难明,嘴角那丝玩味的笑意更浓,却未发一言,身形一晃,便如鬼魅般消失在禅院门外。星袍客则对陈骏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随即身影逐渐变淡,如同融入空气中一般,悄无声息地消散,仿佛从未存在过。

陈骏最后向玄慈方丈拜别,方丈只是含笑叮嘱“红尘炼心,善自珍重”,并未多言。

走出那幽静的禅院,重返略显喧嚣的寺院范围,陈骏只觉恍如隔世,方才那场顶级的智慧碰撞仍在脑海中回荡,余音绕梁。他的眼界、胸襟、见识,经此一役,已然开阔了不止一筹。他的“弈”之意境,在这场不同理念激烈交锋、最终又归于某种微妙平衡的淬炼下,愈发显得圆融通透,包容性大增,真正初步具备了理解、甚至未来尝试引导更为宏大、复杂的“势”(包括思潮、人心向背等)的雏形与潜力。前路虽险,道心已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