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悄然流逝,荡涤着记忆,也模糊了伤痛。距离那场决定中原命运的襄阳血战,已然过去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当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绝,于襄阳城头慨然自爆,重创魔头,其惨烈与悲壮,足以撼动天地。然而,六十载春秋更迭,对于如今活跃在江湖上的年轻一辈而言,那更像是一段被神化了的、遥不可及的传说,是茶馆说书人口中抑扬顿挫的故事,而非切身感受过的切肤之痛。同样渐渐被遗忘的,还有魔道势力曾经如乌云压城般笼罩江湖的窒息感。
承平日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江湖,这个永远充斥着名利与纷争的旋涡,在经历了相对平稳的几十年后,难免再生浮躁之气。少年侠客们更热衷于追逐名望,争夺地盘,门派之间为了些许利益摩擦渐生,那曾被鲜血浇灌才得以存续的侠义精神与团结之心,似乎在温水中慢慢被消磨。
就在这片看似稳固、实则暗藏松懈的江湖格局下,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骤然打破了所有的平静——威震天下的明教教主阳顶天离奇失踪,生死不明!
此等惊天消息,纵然明教高层极力弹压,又如何能完全封锁?终究如同决堤的洪水,迅速传遍了江湖的每一个角落。阳顶天,这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位武功绝顶的强者,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他,以一己之力重整濒临分裂的明教,恢复左右使者、四**王、五行旗的赫赫威仪,将明教带至抗衡元廷的巅峰,其雄才大略,堪称一代枭雄。他的骤然消失,不仅对明教是毁灭性的打击,对整个风雨飘摇的抗元大业,亦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明教教众,因多年来势大,教义主张打破常规,加之吸纳了众多性情桀骜、不拘小节的奇人异士,难免养成了几分眼高于顶、自命不凡的习气。往日,有阳顶天以其无上威望、超凡武功以及铁腕手段居中调和、强力约束,尚能将这些野马般的势力统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对外虽显强势霸道,但大体还能维持在“抗元主力”的框架之内。
如今,这定海神针骤然消失,明教内部积压已久的矛盾与权力**,瞬间爆发出来。光明左使杨逍与光明右使范遥,理念本就有所差异,如今更是各自拥趸,暗中较劲;四**王中,白眉鹰王殷天正年高德劭,却未必能服众,金毛狮王谢逊狂傲偏激,紫衫龙王黛绮丝身份特殊,青翼蝠王韦一笑性情古怪;五散人更是自由散漫,与高层多有龃龉;五行旗也各有山头。一时间,光明顶上暗流汹涌,为那空悬的教主之位,也为各自的权柄与理念,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内部倾轧,必然导致对外行事失去章法。失去了统一号令和有效约束的明教弟子,与江湖其他门派、独行侠客乃至地方势力的摩擦冲突急剧增加。往往因一句口角、一处地盘、一批物资,便可能爆发激烈冲突,其行事愈发显得霸道蛮横,不顾后果,引得怨声载道,昔日“抗元义士”的光环上,蒙上了一层“恃强凌弱”的阴影。
更严重的是,原本作为反抗元蒙最核心力量的明教,因内部权力斗争与方向迷失,对元廷的攻势不得不大幅放缓,几近停滞。各地分坛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配合。这给了原本在各地风起云涌的义军打击下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的元蒙朝廷一个极其宝贵、堪称天赐的喘息之机。元廷得以趁机重整内部,调集兵力,加固防线,甚至对某些区域的义军进行了残酷的反扑。抗元大业,因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然而,就在这抗元局势陷入低潮,明教内乱引人侧目之际,另一则不知从何处源起,却如同野火燎原般迅速传遍江湖每一个角落的传闻,彻底引爆了人们心中潜藏的贪婪与野心: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这短短二十四字的谒语,仿佛蕴含着魔力,直指两柄传说中的神兵——倚天剑与屠龙刀。传闻中,这两柄兵器不仅本身是削铁如泥的绝世神兵,其中更隐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关乎绝世武功的传承,甚至与那“号令天下”的权柄息息相关!得其一便可傲视群雄,若能刀剑合璧,甚至能窥探江山社稷之奥秘!
峨眉派世代传承的倚天剑,世人皆知是创派祖师郭襄女侠的遗物,是峨眉派的象征与精神支柱。现任掌门风陵师太武功高强,持倚天剑更是如虎添翼,加之峨眉派行事正派,在武林中清誉极隆。等闲之人纵然对谒语心动,对神兵垂涎,也不敢轻易上峨眉山抢夺,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更会沦为武林公敌。
而另一柄屠龙刀,其下落则显得暧昧不明。据传在当年襄阳城破的混乱中便已失落,最终辗转落入了元蒙朝廷之手,被收藏于深宫或某位权贵之处。如今朝廷势力衰退,对江湖的掌控力大不如前,这柄看似“无主”的宝刀,立刻成为了所有野心家、武林豪强、乃至一些妄图借此一步登天之徒眼中,可以奋力一搏、据为己有的目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