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戒律堂的寒意与各峰长老的不解如同阴云般在龙吟阁上空积聚时,一股截然不同的、充满生机与躁动的热流,却在年轻一代弟子中间悄然涌动,并迅速汇聚成难以忽视的浪潮。与前辈们的抵触、迷茫不同,许多年轻修士对《科学修仙原理》及砺锋谷所展现的力量,报以了近乎狂热的追捧。
楚风从传功堂“启明殿”回到自己在青云峰的简陋居所,内心依旧被课堂上的知识激荡得难以平静。他点燃灯盏,在昏黄的光线下再次摊开那本《科学修仙原理(内部试行版)》,只觉得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过去修行中那些模糊的感应、难以言喻的瓶颈,在此书的解析下,似乎都变得清晰可辨,有了可以着力改进的方向。
他正沉浸在关于“灵能场干涉模型”的思考中,门外传来了几声刻意压低的叩门声。
“楚师兄,歇息了吗?”是一个略带紧张的青年声音。
楚风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三名与他年纪相仿的弟子,眼神中都闪烁着与他一模一样的兴奋与求知的光芒。这三人他认得,分别是擅长阵法基础、但对复杂阵理推算总是慢人一步的赵明;修炼刻苦却因灵根资质平庸而进展迟缓的钱小松;以及对炼器极有兴趣,却总被师傅斥责“奇思妙想过多、不循古法”的孙焱。
“赵师弟,钱师弟,孙师弟?你们这是……”楚风有些诧异。
为首的赵明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道:“楚师兄,我们……我们也去听了那‘科学课’,有些地方实在想不明白,又不敢去问传功执事,听闻师兄你与砺锋谷有些渊源,悟性又高,特来请教!”
钱小松也连忙点头,脸上带着期盼:“是啊楚师兄,那书上说‘能量利用率’,说我等吐纳,十成灵气入体,炼化为己用的不足三成,大部分都散逸浪费了。这、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办法……提高一点?”
孙焱更是迫不及待地补充:“还有那‘材料结构与能量导通性’!楚师兄,你说如果我们炼器时,真能像书上说的那样,先分析清楚材料的‘灵导率’、‘强度极限’、‘热灵膨胀系数’,是不是就能避免很多次品,甚至打造出性能更佳的法宝?”
看着眼前三张充满渴望的脸庞,楚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共鸣。他仿佛看到了不久前的自己。他立刻将三人让进屋内,关上房门,狭小的居所顿时成了一个小型的、充满激情的学术讨论室。
楚风将自己理解的知识,结合“风语者”测试中的一些体会,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他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平等的探讨。
“赵师弟,你提到的阵法推算困难,我觉着或许可以试试书里说的‘模型简化’和‘变量控制’思路。不要一开始就想掌控整个复杂大阵,可以先从最简单的两仪、三才基础阵纹开始,用灵识精确感知每一道阵纹激活时的能量流动变化,记录下其‘场强’、‘频率’范围,建立最基础的‘数据模型’……”
赵明听得眼睛发亮,仿佛眼前打开了一扇新窗。
“钱师弟,关于吐纳效率,我有些粗浅想法。传统功法只告诉我们意守丹田,周天运转。但如果我们用内视之法,更精细地去感知灵气在不同经脉中运行的‘阻力’?或许能找到某些关键节点,尝试用不同的灵能‘频率’去冲击、温养,就像疏浚河道一样,是否能降低灵能流动的损耗?”
钱小松呼吸都急促起来,这无疑为他这种资质普通的弟子指明了一条从未想过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弥补先天不足的道路!
“孙师弟,炼器方面我了解不多,但道理是相通的。为何不尝试呢?我们可以去找一些最基础的材料,比如赤铜、寒铁,先用微弱的、不同频率的灵能去刺激它们,记录其反应,就像砺锋谷做实验那样,一步步积累我们自己的‘材料性能数据库’!”
孙焱激动地一拍大腿:“妙啊!楚师兄!就该这么干!总比对着那些语焉不详的《百炼谱》、《金石录》瞎摸索强!”
四人越聊越投机,直到深夜仍意犹未尽。他们约定,以后经常私下聚会,交流各自的心得和尝试结果,互相验证,共同进步。这个小小的、自发的学习小组,成为了龙吟阁内第一批“科学修仙”理论的实践者与拥趸。
而类似的情景,在龙吟阁的各个角落,如同星星之火,不断闪现。
在炼丹房外围,几个低阶丹童避开师傅的视线,偷偷用最简陋的控火法阵和温度计(一种他们自己根据凡间器物改造的、能粗略测量温度的符器),记录着不同“火候”下,基础药液的颜色、粘度、灵气挥发程度的变化,试图找到书上所说的“最佳反应温度区间”。
在符箓堂的废料堆旁,有弟子捡回画废的符纸,用放大镜(同样是自制的)仔细观察灵墨的浸润轨迹和符纹断裂处,讨论着是否因为灵能输出不稳定导致“能量回路”中断,或者符纸的“基质均匀度”不达标影响了“场效应”的生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