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北斗特效中心的空气里还残留着技术交流会的余温,却突然被一阵压抑的争执打破。好莱坞特效总监格雷格将平板电脑重重拍在会议桌上,屏幕上停留在行星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模型,他金发下的眉头拧成结:“李,这就是你们花三个月做的模型?边缘过渡粗糙,金属反光不符合太空气象参数,这种水准放在好莱坞,会被直接打回重做。”
中方特效负责人李工推了推眼镜,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调出模型的图层结构:“格雷格总监,我们的模型精度是4K级,每平方厘米的纹理包含1200个像素点,之所以保留部分‘粗糙感’,是因为参考了神舟飞船发动机的真实磨损数据——周倩父亲牺牲时,这台发动机已经运转了17年,过度光滑反而违背剧情逻辑。”
“剧情逻辑不能牺牲视觉精度!”格雷格站起身,指着身后的好莱坞团队,“我的团队参与过《阿凡达2》的潘多拉植被建模,每片叶子的脉络都能随气流实时变化,你们这种‘刻意粗糙’,本质上是技术达不到!”这话像颗火星,点燃了中方团队的情绪,年轻的建模师小张刚要反驳,被李工用眼神按住。
恰逢郭帆导演带着分镜脚本走进来,看到剑拔弩张的场面,立刻笑着打圆场:“格雷格,李工,你们这是在给我准备‘惊喜’吗?正好我要跟你们聊发动机启动的分镜。”他将分镜图铺在桌上,画面里,周倩抚摸着发动机叶片,镜头从她的手缓缓推进到叶片的磨损痕迹,“你们看这里,这个痕迹是剧情的关键——它不仅是机械磨损,更是周倩父女情感的载体。”
李工趁机点开模型的动态演示:“我们做了‘情感化特效’设计,当周倩的手触摸叶片时,磨损处会泛起微光,光线轨迹正好形成她童年画的小太阳图案——这个细节需要精准控制反光率,既不能太突兀,又要让观众捕捉到。”演示画面播放时,格雷格的目光渐渐聚焦,当微光形成小太阳时,他下意识地“哦”了一声。
“这是你们故宫文创联名的灵感?”格雷格突然问。众人转头看向他,只见他调出手机里的“双雄纪念章”照片,“我女儿收集了这个系列,背面的行星发动机纹路和你们的模型很像,据说参考了榫卯结构?”李工眼睛一亮:“没错!涡轮叶片的连接点采用了榫卯的‘燕尾槽’设计,既符合机械原理,又藏着中国文化符号——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技术有根’。”
这场争执以格雷格主动握手收尾,但团队的磨合难题才刚刚显现。接下来的一周,东西方团队频繁因为细节产生分歧:好莱坞团队想把月球爆炸的场景做得更“震撼”,用夸张的粒子效果覆盖半个银幕;中方团队则坚持“克制”,只在关键帧突出爆炸核心,保留更多废墟细节供观众解读剧情。
郭帆索性在特效中心设了“协调黑板”,左边写“东方情感锚点”,右边写“西方视觉爆点”,每天带着双方团队逐帧分析。“你们看《流浪地球》里木星爆炸的镜头,”他指着黑板上的对比图,“好莱坞版会让冲击波直接撞向镜头,我们则让镜头跟着刘培强的视角移动,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爆炸,更是父亲的决绝。”他画了个圈将两边内容连起来,“把月球爆炸的粒子效果和周倩的瞳孔特写结合,视觉冲击有了,情感共鸣也有了。”
协调会刚结束,张承衡带着张承璇走进特效中心,身后跟着提着保温桶的助理。“听说你们为了爆炸镜头熬了三个通宵,特意让厨房做了夜宵。”他给每个人递过一碗热汤,目光落在屏幕上的特效草稿,“格雷格总监,我看了你们做的粒子效果测试,确实惊艳,但有个问题——月球没有大气层,这种地球上的爆炸冲击波形态不符合物理规律。”
格雷格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佩服的神色:“张总连这个都懂?我们确实忽略了太空气象参数,正在修改。”张承衡笑着摆手:“我请教了航天院所的专家,他们给了一份《月球极端环境下的物理现象手册》,已经发到你们邮箱了。”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我刚跟财务总监敲定,追加2亿特效预算,专门用于‘物理真实性’和‘情感细节’的打磨,但有个前提——每一笔开销都要精准,不能为了炫技浪费钱。”
张承璇立刻接过话头,掏出平板电脑展示预算明细:“这是我做的‘特效开销分级表’,A级是核心场景,比如月球发动机爆炸,预算占比40%;B级是情感细节,比如叶片微光,占比30%;C级是背景渲染,占比30%。每天晚上我会发‘开销简报’,超支10%以上需要集体审批。”格雷格看着表格上详尽的分类,忍不住感叹:“北斗的预算管控,比好莱坞六大还要严格。”
预算追加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团队的磨合效率大幅提升。中方团队教好莱坞同事用“榫卯逻辑”优化模型结构,减少冗余像素;好莱坞团队则分享“动态光影算法”,让发动机的微光效果更自然。李工和格雷格甚至一起开发了“情感化特效插件”,能根据剧情情绪自动调整画面色调和粒子密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