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299章 年味中的鬼故事

民间故事选集 第299章 年味中的鬼故事

作者:石橄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3 21:30:36

腊月二十八,年的气息就已经浓得化不开了。北风卷着雪沫,却吹不散家家户户门窗里溢出的油炸食物的香气和孩童的嬉闹声。对我而言,年的核心,从来不在春晚的喧闹或是新衣的光鲜,而在那一口由父亲亲手操持的、带着家的独特印记的团圆饭。尤其是他做的鱼,那滋味,是我漂泊在外时最深的念想。

今年依旧如此,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了母亲的老家。外公去世后的第三个春节,按照老规矩,年三十下午,舅舅、爸爸带着我们一众小辈,去了村后的坟山。山路被积雪覆盖,踩上去咯吱作响。坟头清理得干干净净,摆上糕点水果,烧上纸钱元宝,舅舅嘴里念念有词:“爹,回家过年了,家里都准备好了,跟我们一起回去啊。”

香烟袅袅,纸灰打着旋儿飞向灰蒙蒙的天空。我望着外公的墓碑,心里有些许怅然,但并未感到什么不同。生死界限,在唯物主义的我看来,清晰且不可逾越。

然而,某种难以言喻的异样,从我们接“姥爷”回家后,就悄然弥漫在舅舅家的老屋里。那并非阴冷或恐惧,而是一种……存在感。仿佛某个熟悉的角落,总有一道无形的目光;空着的椅子,似乎刚刚有人起身离开;夜里,堂屋的灯偶尔会自己轻微地晃动,像被衣角轻轻拂过。

母亲说:“是你姥爷回来了。”我笑笑,只当是心理作用或者穿堂风。

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了大年初六。

初六那天,家里来了好几拨拜年的亲戚,热闹非凡。傍晚时分,人渐渐散了,爸爸系上围裙,说:“今天人多,菜吃得杂,晚上我简单做个鱼,清清口。”

舅舅家的厨房还是老式的土灶,爸爸却用得得心应手。一条肥美的鲤鱼,被他利落地处理干净,改刀,下锅煎至两面金黄,然后加入葱姜蒜、自家晒的豆瓣酱,添上井水,咕嘟咕嘟地炖了起来。很快,浓郁的酱香混合着鱼肉的鲜甜便充满了整个堂屋。

我馋虫大动,守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看着。鱼好了,爸爸将它盛在一个略显陈旧的蓝边大瓷盘里,汤汁浓稠,鱼肉颤巍巍,撒上翠绿的葱花,诱人至极。他端着鱼走出厨房,却没有放在我们吃饭的圆桌上,而是径直走到了靠墙的供桌前。

供桌上,摆着外婆和外公的遗像,前面放着几碟干果、点心和一小杯白酒。爸爸小心翼翼地将那盘鱼放在了遗像正前方,又点燃了三炷香,插在香炉里,嘴里轻声说着:“爸,您最爱吃的鱼,刚出锅的,您先尝尝。”

香烟缭绕,外公遗像上的笑容在烟雾后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我愣了一下,心里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这未免太过形式。人都走了,还能尝出什么味道呢?

供奉了大约一刻钟,妈妈才示意可以把鱼端下来了。那盘鱼看起来和刚才并无二致,只是热气散了些。爸爸把它重新放回饭桌,招呼大家:“来,吃鱼。”

我早就等不及了,第一个伸筷子夹了一大块鱼腹肉,迫不及待地送进嘴里。然而,预期的鲜香滑嫩并没有出现。鱼肉入口,是一种……极其寡淡的感觉。口感是绵软的,缺乏弹性,味道更是奇怪,仿佛所有的鲜味、酱香都被人凭空抽走了,只剩下一点咸味和鱼本身淡淡的、略带腥气的底味。它像鱼,却又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父亲做的鱼该有的味道。

我皱起了眉头,忍不住嘟囔:“爸,这鱼……味道怎么这么淡?好像没什么味儿啊?”

爸爸正小口抿着酒,闻言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一种我读不懂的平静,他淡淡地说:“你姥爷吃过了,这不好吃了。”他顿了顿,补充道,“你姥爷活着的时候,就最爱吃我做的这一口鱼。”

我心里咯噔一下。一种莫名的凉意顺着脊椎爬了上来。“吃过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刚才那炷香,那缕烟,真的带走了鱼的“精华”?

桌上其他人都神色如常,舅舅甚至还点了点头,仿佛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母亲夹了一筷子,细细品了品,说:“是有点不一样了,老爷子尝过,这鱼就没魂了。”

没魂了?我咀嚼着这三个字,看着盘子里那色泽依旧诱人,却失了“魂”的鱼,第一次对那个“他们回来了”的说法,产生了将信将疑的触动。这不仅仅是心理作用,这是实实在在的、味觉上的缺失。

带着初六那天关于鱼的诡异体验,我们在大年初七下午启程回了城。一路上,我都在回想那鱼的味道,那种空洞的、失了精髓的口感,让我心里毛茸茸的。

城市的年味淡了许多,但一回到自己家,那种紧绷的、夹杂着疑虑的感觉就松弛了下来。窗明几净,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

晚上,爸爸说:“在舅舅家没吃痛快吧?咱家还有一条好鱼,我给你做了。”

我立刻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也想借此验证些什么。

家里的厨房是明亮的燃气灶,锅碗瓢盆都是用了多年的。爸爸依旧是那套行云流水的动作:杀鱼、清洗、控水、热油、下锅。刺啦一声,鱼皮在热油中迅速收紧,变得焦黄。加入料酒、生抽、老抽、醋、糖,还有他秘制的几味香料,注入开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

很快,那种独属于我们家的、霸道的、鲜香滚烫的香气就占领了每一个角落。这香气与在舅舅家时闻到的似乎同源,却又截然不同。它更浓郁,更富有侵略性,带着锅气,直往人鼻子里钻,勾得肚里的馋虫蠢蠢欲动。

鱼端上桌了。同样是鲤鱼,同样是酱焖,眼前的这一条,却显得格外精神。鱼皮油亮,汤汁粘稠地挂在鱼身上,鱼肉雪白紧实。我深吸一口气,夹起一块,吹了吹气,小心地放入口中。

瞬间,丰富的味道在味蕾上炸开。咸、鲜、甜、香、微辣,层次分明,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鱼肉的纤维感清晰,弹性十足,每一丝都吸饱了浓郁的汤汁。那是一种活色生香的、充满生命力的美味,与舅舅家那盘“被吃过”的鱼形成了天壤之别。

“香!爸,这才是你做的鱼!”我满足地喟叹,连扒了好几口米饭。

爸爸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慢悠悠地说:“这下信了吧?在舅舅家,那鱼是给你姥爷准备的,他尝过了滋味,剩下的自然就淡了。回了咱自己家,这鱼是给我们自己吃的,味道当然就正了。”

我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心中豁然开朗,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那一刻,我不再需要任何科学的解释。味觉是最真实的记忆,也是最质朴的证明。我相信了,真的相信了。

我相信,年三十那天,当我们去坟前呼唤,外公的魂魄,或许真的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跟着我们回到了那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他坐在我们看不见的椅子上,听着子孙的喧闹,看着熟悉的景象,并且,在初六那天,他真的“尝”了爸爸特意为他做的那条鱼。他带走了鱼的“魂”,那最精华的滋味,留下了形骸,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一个温暖而又略带伤感的提示——他回来过,他一直都在。

这个认知,并不可怕,反而让这个年在我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它填补了外公缺席的遗憾,让团圆这个词,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我想起在舅舅家那些细微的异样:夜里莫名晃动的灯光,或许是他起身倒水;空椅子上微微下陷的痕迹,或许是他坐在那里听我们聊天;甚至母亲偶尔会对着空气自然地说一句:“爹,您别光坐着,也活动活动。”当时觉得是母亲思念成痴,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最自然的交流。

逝者并非完全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在特定的时节,在亲情的强烈召唤下,他们能够短暂地回归,参与这场名为“年”的盛大仪式。他们吃不了实质的食物,却能汲取食物的“气”或“味”;他们无法开口说话,却能通过种种细微的迹象,让我们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那盘失了鱼味的鱼,就是外公留给我的、最直接也最温柔的“信号”。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收到了我们的心意,他回来陪我们过年了。

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送先人回去的日子。舅舅家又举行了简单的仪式,烧了些纸钱,意思是送外公“回去”了。妈妈回来后说,心里踏实了。

而我,坐在自己家的书桌前,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我回味着初六那盘寡淡的鱼和初七晚上那盘鲜香的鱼,心中充满了宁静的感动。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我们还记得,还在特定的日子为他们摆上一副碗筷,做一道他们爱吃的菜,他们就从未真正离开。

那盘鱼的两种滋味,将会永远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鬼魂的诡异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思念、关于传承、关于生死之间那份温柔连接的民间信仰。它让我知道,在某些时刻,我们所爱的人,真的会跨越那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回家来看看。

而这份相信,让每一个团圆的日子,都充满了更深沉的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