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272章 夜路白影

民间故事选集 第272章 夜路白影

作者:石橄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3 21:30:36

我小时候住在城里,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节。不为别的,就为能去乡下姑姑家玩。那年我大概十岁,中秋节前夕,父母因临时有事,便让我独自先去姑姑家住两天,他们随后再到。

我记得那天下午,姑姑在村口接到我时,夕阳正把整个村庄染成金黄色。炊烟袅袅,远处不时传来狗吠声和孩子们的嬉闹声。

“小花,半年不见,长高这么多啦!”姑姑摸着我的头,眼里满是疼爱。

姑姑家是典型的农家院子,院子里有棵大枣树,这时节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子。表姐秀英和表妹小梅听到声音从屋里跑出来,三个孩子立刻笑作一团。

乡下夜晚来得早,吃过晚饭,姑父看了看天色说:“村里刚装了路灯,真是亮堂多了。”

姑姑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接话:“可不是嘛,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好了,晚上串门都不用打手电筒了。”

那晚,我和秀英、小梅挤在一张宽大的土炕上。我睡在中间,但和她们方向相反,头顶靠着她们的脚。这种睡法在乡下很常见,为的是能睡下更多人。

秋月的清辉从窗户洒进来,与不远处路灯的光晕交织在一起,屋里并不太暗。我们三个女孩子叽叽喳喳说了大半宿的悄悄话,直到姑姑在隔壁房间呵斥:“几点了还不睡!明天还要早起干活呢!”我们才乖乖闭了眼。

不知睡了多久,我被一泡尿憋醒了。迷迷糊糊中,我想忍到天亮,可越忍越难受,膀胱涨得生疼。挣扎了好久,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去院子角落的茅房。

我悄悄坐起身,怕吵醒旁边的秀英和小梅。就在我转头看向窗户的那一刻,整个人像被冻住了一样,动弹不得。

窗外,一个白色的人形东西正飘忽不定地移动。

我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那时候乡下已经装了路灯,昏黄的光线下,那东西看得清清楚楚——它像商场门口的充气气球人一样随风飘荡,奶白色,呈大字型,但没有头发,没有五官,就是一个光滑的、人形的白色影子。

它飘动的轨迹很诡异,时高时低,时而靠近时而远离,但始终在姑姑家院子外围打转。我屏住呼吸,心脏跳得像要冲出胸膛。我想叫醒秀英和小梅,却发不出声音;我想挪动身体躲到墙角,却四肢僵硬。

那白色影子在窗外徘徊了大概一两分钟,但对我而言,却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最后,它缓缓飘向远处,消失在夜色中。

我这才像重新获得了身体的控制权,一头扎进被子里,连头带脚蒙得严严实实。被窝里,我憋着眼泪,浑身发抖。我想着要不要告诉姑姑,又怕被笑话城里孩子胆小。尿意早就被吓没了,我在恐惧和憋闷中不知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又睡过去。

第二天早上,我是被秀英摇醒的。

“小花,快起来吃饭了!你怎么睡成这样,满头大汗的。”秀英奇怪地看着我。

我坐起身,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昨晚的景象,忙抓住秀英的手问:“秀英姐,你昨晚有没有看到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秀英一边叠被子一边漫不经心地问。

我把昨晚的见闻结结巴巴地告诉了她。秀英听完,脸色微微变了,但很快又恢复正常,拍拍我的肩说:“肯定是你做梦了,别胡思乱想。”

吃早饭时,我注意到姑姑和姑父低声交谈着什么,神情严肃。我隐约听到“王老汉”“昨晚走了”之类的话。

果然,饭后不久,邻家婶子来串门,唉声叹气地说:“村西头的王老汉昨晚过世了,家里人今天早上才发现。”

姑姑叹了口气:“多好的人啊,说走就走了。”

我心头一紧,脱口而出:“是不是那个经常坐在村口大槐树下的王爷爷?”

姑姑惊讶地看着我:“你怎么知道?”

我小时候来姑姑家,经常看到那位王爷爷坐在槐树下抽旱烟。他总会笑呵呵地招呼我们这些孩子,有时还会从口袋里掏出几块糖来。去年我来时,还见过他,虽然拄着拐杖,但精神看起来不错。

“我...我昨晚好像看到什么东西了。”我怯生生地把昨晚的经历又说了一遍。

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邻家婶子与姑姑交换了一个眼神,低声说了句:“难道是‘走影’?”

姑姑赶紧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不要再说下去,然后转身安慰我:“别瞎想,你就是做了个噩梦。”

可是从她们的神情中,我能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那天,我一直心神不宁,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下午,我死活闹着要回家,姑姑拗不过我,只好让姑父骑自行车把我送回了城里。

回到城里后,我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关灯睡觉,也不敢一个人起夜。每次父母问起来,我就把那次经历再说一遍。起初他们觉得我是小孩子胡思乱想,直到有一次,我们回乡过节,父亲与一位年长的亲戚喝酒聊天,提起了这件事。

那位远房伯公听后,放下酒杯,若有所思地说:“孩子看到的,可能是‘走影’。”

“什么是‘走影’?”父亲问。

伯公捋了捋花白的胡子,缓缓道:“老辈人传说,有些人将死之时,魂魄会提前离体,在外面游荡,这就是‘走影’。它们没有恶意,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见到‘走影’的人,第二天多半会听说有人去世的消息。”

“这不就是迷信吗?”父亲笑着说。

伯公摇摇头:“咱们乡下有些事,说不清道不明。我记得我小时候,也见过一次......”

我躲在门后,屏息听着伯公的讲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让我既害怕又莫名感到一丝安慰。

时光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上了大学,学了心理学专业。有一次,在《民俗学概论》课上,教授正好讲到了中国各地的民间传说,其中提到了“走影”类似的观念。

下课后,我找到教授,详细讲述了我童年的那次经历。

教授听后很感兴趣:“从民俗学角度看,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界限的模糊认知。民间认为人的魂魄不是瞬间离体的,而是有一个过程。你看到的所谓‘走影’,可能是将实际看到的某些自然现象与听闻的死亡消息在记忆中联系起来了。”

“您的意思是,我只是在事后把两件本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记忆是很不可靠的。”教授笑着说,“尤其是童年记忆,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重构。你可能确实在那一晚看到了某种现象——也许是雾气的特殊形态,或者月光下的影子,甚至只是一场梦。而当第二天听说有老人去世后,你的大脑就将这两件事联系了起来,赋予了这个记忆特殊的意义。”

教授的解释很合理,但我心中仍有一丝疑惑。为什么那晚的景象如此清晰?为什么我至今还能回忆起每一个细节?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杂志编辑。有一次,我们策划一期“乡村记忆”专题,我主动提出要写一篇关于家乡民俗的文章。借此机会,我再次拜访了已经年迈的姑姑。

姑姑见到我很高兴,我们聊起了很多往事。我犹豫再三,还是提起了那个中秋前夜的经历。

姑姑沉默良久,终于叹了口气:“其实那天晚上,不止你一个人看到了。”

我惊讶地看着姑姑。

“第二天村里就有人传言,说好几家人都看到了一个白色的影子在王老汉家附近飘荡。”姑姑压低声音说,“老辈人说,那是王老汉的魂提前走了,因为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小孙子。”

“放心不下小孙子?”

姑姑点点头:“王老汉的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小孙子跟着他过。他可能是担心自己走了,孙子没人照顾。所以魂魄不安,迟迟不肯离去。”

“后来那孩子怎么样了?”

“村里人轮流照顾了他一段时间,后来他舅舅从城里来接走了他。现在应该也长大成人了吧。”姑姑说着,眼圈有些发红。

离开姑姑家时,夕阳西下,一如我记忆中那个傍晚。村路两旁的路灯已经换成了明亮的LEd灯,把整个村庄照得如同白昼。我走在路上,心中感慨万千。

也许教授说的是对的,那晚我看到的只是月光下的雾气,或者是半梦半醒间的幻觉;也许伯公和姑姑说的才是真相,这世上确实存在科学尚未能解释的现象。

但无论如何,那次经历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的思考。那个白色的影子,不管它是什么,都提醒着我:生命有限,但牵挂无限。就像王爷爷对孙子的爱,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回到城里后,我写下了这篇故事。在结尾处,我特别加上了这样一段话:

“民间传说和信仰,不管科学与否,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未知的思考。也许我们不必执着于分辨真假,而是应该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人性与情感。”

文章发表后,意外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他们纷纷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有一个读者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

“我奶奶去世前晚,我也在窗外看到一个模糊的白影一闪而过。当时以为是眼花,现在想来,也许是奶奶来向我告别吧。谢谢你的文章,让我不再害怕那段记忆,而是把它视为一份特殊的礼物。”

读完这条留言,我望向窗外城市的夜景,灯火通明,不再有乡下的黑暗与神秘。但我知道,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追问永远不会停止。而有些记忆,就像那个中秋前夜的白色影子,将永远飘荡在某个角落,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已知与未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