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八路军总指挥部的作战室里,煤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案头堆满了各地传来的战报与电报,空气中弥漫着烟草与油墨的混合气味。
已是深夜,几名参谋仍围着长桌忙碌,电报机的“滴滴答答”声像不停歇的鼓点,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华北战场吃紧,北平危在旦夕,所有人都在等热河方向的消息。
“嘀——嘀嘀——”角落里的电报机突然急促响起,负责接收的小李手速飞快地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
当最后一个字符落下,他拿起电报纸,扫了一眼内容,瞳孔骤然收缩,手里的纸片都晃了晃:“张参谋!热河急电!何大清发的!”
被称作“张参谋”的中年男人快步走过来,接过电报纸,眉头瞬间拧成疙瘩。
电报纸上的字迹工整却带着急促:“密云峡谷伏击战毕,击溃日军中路军2万精锐,歼敌约1.9万,残敌300余逃往承德;我部轻伤12人,无阵亡,火箭弹剩余50发,请求补充弹药。——何大清”
“你再说一遍?”张参谋以为自己看错了,指着“2万精锐”“歼敌1.9万”几个字,声音都提高了几分,“何大清的纵队满编才500人,打垮2万日军?还是配备坦克、装甲车的中路军?”
作战室里的其他人闻声围过来,电报纸在几人手中传阅,每个人的表情都从惊讶变成质疑。负责华北情报的老周摸着下巴的胡茬,语气带着不可置信:“上个月青石峡之战,他500人打坂田一个大队(约800人),还靠了地形伏击和缴获的重武器,这次直接跳级打2万精锐?这不合常理啊!”
“会不会是兵力统计错了?”小李小声猜测,“比如把‘两千’写成‘两万’?毕竟电报传输有时候会有误差。”
张参谋摇头,指着电报纸末尾的标注:“你看这里,他特意写了‘中路军2万精锐,含坦克12辆、装甲车20辆’,连装备数量都写得清清楚楚,不像是笔误。而且歼敌1.9万,这个数字太具体了,要是夸大,不会精确到这个程度。”
正说着,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走了进来,看到众人围着电报纸议论,便走过去拿起看了看。
他的手指在“何大清”三个字上顿了顿,眉头也微微皱起:“这个何大清,之前在热河敌后搞游击,确实打了几次漂亮仗,但500人击溃2万精锐,还是有点悬。日军中路军是华北驻屯军的主力,指挥官是久经沙场的佐滕少将,不是坂田那种草包联队能比的。”
“彭总,会不会是他有了新的外援?”老周问道,“比如联系上了热河当地的其他抗日武装,合起来有几千人?”
“可能性不大。”彭德怀摇了摇头,从案头拿起一份情报,“三天前我们刚收到热河地下党的报告,当地能作战的抗日武装加起来不超过300人,还都是分散的小股力量,不可能短时间内集结,更不可能配合打出这么大规模的伏击战。”
作战室里陷入沉默,只有煤油灯的火苗偶尔跳动。张参谋看着电报纸,又翻出之前何大清的战报对比:“他之前的战报都很务实,青石峡之战写了‘缴获坦克3辆、摩托车12辆’,没有夸大;这次突然冒出‘歼敌1.9万’,最大的疑点是‘无阵亡’——伏击战哪怕有地形优势,面对日军的重炮和坦克,也不可能零阵亡,还只轻伤12人。”
“还有‘火箭弹剩余50发’。”老周突然指着电报纸上的这句话,“我们给他们的补给里,从来没有‘火箭弹’这种装备,他从哪儿弄来的?之前的战报里也没提过缴获火箭炮,这东西可不是随便能捡到的。”
这句话点醒了众人。彭德怀沉思片刻,对张参谋说:“立刻给热河地下党发报,让他们派人去密云峡谷核实战场情况,重点查日军的尸体数量、损毁的装备规模,还有何大清部队是否真的有火箭炮这种重武器。另外,给何大清回电,让他详细说明伏击战的具体过程,比如用什么武器打垮的坦克集群,怎么做到零阵亡的,越详细越好。”
“是!”张参谋立刻转身去拟电报,小李也坐回电报机前,手指再次敲击键盘,“滴滴答答”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带着延安方面审慎的态度,传向热河方向。
彭德怀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心里思绪万千。他希望何大清的战报是真的。
那样北平就多了喘息的时间,华北战场的压力也能大减;但作为指挥官,他必须保持冷静,不能仅凭一份战报就下结论。
500人对2万精锐,这个差距太大了,大到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是否有隐情,或是情报上的偏差。
“等地下党的核实结果和何大清的详细报告吧。”彭德怀对众人说,语气里带着期待,也带着谨慎,“如果这战报是真的,那何大清手里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武器;如果是假的,也得弄清楚原因,不能让虚假战报影响整体部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