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下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室,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汉东”建设的专题会议如期举行。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相关厅局的一把手和分管副职。
袁天亲自主持,王海山书记虽然没有到场,但他的意志如同无形的气压,笼罩在整个会场。
袁天没有用花哨的PPT,面前只放着一份提纲和几页关键数据。
他开门见山,再次阐述了“数字汉东”的战略意义,从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到汉东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再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紧迫性,逻辑清晰,视野宏阔。
“……‘数字汉东’,不是建几个数据中心、开发几个APP那么简单!”袁天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它要求我们彻底打破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的共享融合,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
它要求我们颠覆传统思维,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工具,重塑我们的政府治理模式、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对我们现有工作体系、权力格局、甚至思维惯性的全面挑战!”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与会者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听得目光炯炯,摩拳擦掌,他们早已期盼着这场变革。
然而,当袁天的讲话深入到具体层面,要求各部门在限定时间内梳理出数据共享清单和权限、打破信息孤岛;要求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倾斜;要求某些传统审批权限大的部门,简政放权,将流程搬到线上,实现透明化运作,会场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一位头发花白、资历颇深的副省长,轻轻咳嗽了一声,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呷了一口。
他是分管传统工业、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副省长邹宇,在汉东官场深耕数十年,门生故旧遍布各地市,是本土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往,他的意见在省政府内部举足轻重。
“袁天同志的思路,很有前瞻性啊。”邹宇放下茶杯,声音平和,带着长者般的语重心长。
“数字经济,确实是大势所趋,中央也一再强调。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能落伍,要跟着时代步伐嘛。”
他先定了调子,表示支持,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嘛……我们汉东的省情,袁天同志你也清楚。我们的经济根基,还是在实体经济,在制造业,在能源矿产。
这些领域,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牵扯的产业链和就业人口广。
稳住了这些基本盘,社会才能稳定,我们才能有底气去谈更高层次的发展,去搞那些……数字啊,智能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道:“数字经济的投入,动辄数十亿、上百亿,见效周期却存在不确定性。
我觉得,是不是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选择一两个条件好的地方先试点,看看效果再说?
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步子迈得太急,我担心下面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消化不了啊。
到时候,钱投进去了,效果没出来,反而影响了传统产业的稳定,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这番话,听起来四平八稳,充满了“稳妥”、“务实”的考量,处处站在“全省大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
没有一句直接反对,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保守和顾虑,却像一堵无形的墙,试图延缓甚至削弱“数字汉东”推进的力度和速度。
紧接着,财政厅厅长钱沛也面露难色,委婉地补充道:“袁省长,邹省长考虑得很周全。今年省里的财政预算,确实非常紧张。
‘三保’支出是刚性的,压力很大;之前吕……之前一些项目留下的尾巴,也需要资金去处理;再加上各项民生兜底……
能否一下子挤出大量资金,全力支持新兴的数字经济项目,还需要我们……慎重研究,统筹安排。”
其他一些与传统产业关联紧密的部门负责人,如自然资源厅厅长卫无忌、交通厅厅长钱沛(兼任)等人,虽然没直接发言,但眼神交流间,也流露出几分赞同或观望。
袁天面色平静地听着,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他深知,这绝不仅仅是邹宇个人观念保守的问题。
数字经济所倡导的透明、共享、高效,触动的正是传统权力运行模式和既得利益格局的根基!
那些习惯于在信息不对称和审批权限中寻租的部门,那些与旧有资源型经济捆绑过深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正在借邹宇这些“老成持重”者之口,以“稳妥”、“量力而行”为借口,进行着无声的抵制。
吕梁、赵衡虽倒,但他们所代表的那种封闭、粗放、依赖资源、权力寻租的发展模式,其巨大的惯性依然存在,并且渗透在许多干部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阻碍改革的暗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