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连绵的阴雨终于落下,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省委大院每一栋建筑的窗棂。
雨水冲刷着梧桐树上最后几片顽强的枯叶,也冲刷着这座权力中枢里连日来积郁的沉闷与不安。
然而,这雨水并未带来清新的气息,反而让空气变得更加湿冷黏腻,仿佛将那些无形的紧张、猜忌和算计都胶着在了一起,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王海山到任后的第三天,汉东省委常委会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氛围中召开。
这是新书记主持的第一次正式常委会,议题本是常规的“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但所有与会者都心知肚明,这绝不会是一次寻常的会议。
会议室设在省委一号楼顶层,厚重的隔音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
深红色的长条形会议桌光可鉴人,映照着顶灯冷白的光晕和一张张神色各异的面孔。
王海山端坐主位,依旧是一身深色中山装,风纪扣严丝合缝。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让秘书准备厚厚的讲话稿,面前只放着一个黑色的皮质笔记本和一支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钢笔。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常委,那目光并不刻意凌厉,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穿透力,让每个被他看到的人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内心最隐秘的角落都被照亮。
省长吕梁坐在他左手边第一个位置,面色沉静,甚至比前几天干部大会上还要显得从容几分。
他微微向后靠着椅背,右手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低垂,似乎专注于面前那份省发改委准备的汇报材料。
但熟悉他的人都清楚,这恰恰是他内心高度戒备和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常务副省长袁天坐在吕梁下手,姿态沉稳,目光平和,仿佛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副书记安欣、政法委书记赵衡、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其他常委依次排开,或正襟危坐,或表情严肃,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寂静,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和偶尔纸张翻动的窸窣声。
会议按照既定议程进行。
首先由省发改委主任汇报全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汇报内容四平八稳,数据详实,重点突出了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取得的“稳中有进”的成绩,同时也按惯例提及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和“下行压力”。
汇报过程中,王海山听得非常专注,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两笔,并未打断。
发改委主任汇报完毕,按照惯例,该由分管经济工作的常务副省长袁天进行补充发言,然后是省长吕梁做总结指示。
然而,就在袁天准备开口时,王海山却抬起手,轻轻示意了一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新书记身上。
“发改委的汇报很全面,数据也很详实。”王海山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成绩来之不易,在座各位都付出了辛勤努力。”他先给予了肯定,但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多赞许的意味。
话锋随即一转,他的目光落在了吕梁脸上,又缓缓扫过袁天和其他人:“但是,我们看经济,不能只看宏观数据,更要看微观主体的感受,看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看背后是否存在隐藏的风险和问题。”
他拿起面前的一份薄薄的材料,与其说是文件,不如说更像是一份摘要或者简报。
“我这两天,粗略看了一下近期的部分群众来信和内部简报。”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具体内容!
“其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项目,让我有些困惑,也想借此机会,请各位同志一起分析分析。”
他并没有看材料,而是直接说道:“就是那个号称投资规模巨大、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极点’的——‘北部经济带’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北部经济带”四个字一出,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又凝固了几分。
这是吕梁在主推的重大战略项目,也是其重要的政绩工程之一,投入了巨额财政资金和政策资源,牵动了无数利益关联。
发改委主任的汇报中,对此项目也是大书特书,列为重点项目成就。
吕梁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他抬起头,看向王海山,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极快的不易察觉的厉色。
王海山仿佛没有注意到吕梁的目光,继续用他那平稳的语调说道:“按照汇报,这个项目进展顺利,带动效应显着。
可是,我看到的反映却是,项目存在严重的工程质量隐患,部分路段刚刚通车不久就出现大面积破损;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透明,引发群众多次集体上访;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存在超额支付、违规拨付的情况……
甚至,还有反映说,某些中标单位与项目指挥部领导关系匪浅,这里面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在场某些人的心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