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莎在鹏城峰会上的举动,在汉东省尤其是省城,引发的震动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
省长胡金茂是在办公室听取秘书紧急汇报时得知这一消息的,他当时正在审阅一份关于“北部经济带”某个重点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
听到“一千五百亿产业基金”和“全球顶级资本与科技企业青睐”这些关键词时,他手中的钢笔“啪”地一声掉在了桌上,溅出的墨汁污染了那份他原本打算严格审批的文件。
他的脸色先是难以置信的错愕,随即迅速转为铁青,最后化为一种混合着震怒与挫败的阴沉。
“一千五百亿……她王小莎真是好大的手笔!”胡金茂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胸口剧烈起伏。
他利用省长职权在财政上对京州卡脖子,自以为捏住了袁天的七寸,却没想到对方根本不屑于在体制内与他纠缠,直接绕开他,从全球资本市场引入了远超省级财政能力的巨额资金!
这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他的脸上,也彻底打破了他试图通过控制资源来遏制袁天的战略。
更让他心惊的是,随着这笔巨资和国际顶尖企业的涌入,“数字科创走廊”的势能已经无可阻挡。
他再想以“风险高”、“效益不确定”等理由来质疑和拖延,只会显得自己目光短浅、阻碍发展,在政治上极其被动。
“立刻……立刻请发改委和财政厅的负责同志过来!”胡金茂强压下翻腾的气血,声音沙哑地对秘书吩咐道,他需要重新评估形势,调整策略。
而在省委副书记慕容田的办公室,气氛则更为微妙。
慕容田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大院中似乎比往日更加匆忙的人流,手中拿着一份刚刚送来的、关于鹏城峰会和王小莎讲话内容的内部简报。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明显的表情,但镜片后的目光却闪烁着复杂难言的光芒。
有惊叹。惊叹于王小莎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资本力量和国际影响力,这远非他所能企及。
有忌惮。忌惮于袁天背后这张王牌的威力,这让他之前所有的打压和算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但更多的,是一种豁然开朗和紧迫感。
“资本的力量……创新的潮流……这才是大势所趋啊。”慕容田低声自语。
他原本就对袁天的“数字科创走廊”构想抱有欣赏,此刻更清晰地认识到,这条“走廊”所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才是汉东乃至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自己力主的“西南生态创新区”,如果不能与这股大势相结合,恐怕真的会沦为边缘化的“盆景”。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迅速清晰起来:必须尽快调整策略,从之前的隐性对抗甚至有限合作,转向更加积极主动的靠拢与融合。
必须让自己的“西南生态创新区”搭上“数字科创走廊”这艘已经起航的巨轮!
他回到办公桌前,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秘书:“安排一下,以省委调研的名义,我近期要去京州,重点考察‘数字科创走廊’的规划建设情况,特别是其在赋能绿色发展方面的可能性。
另外,让我们政策研究室抓紧时间,拿出一份关于‘西南生态创新区’与‘数字科创走廊’协同发展的具体方案,要快,要有深度!”
王小莎带来的资本风暴,不仅冲击着高层,更在汉东的商界和民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在京州,乃至汉东全省,那些原本对“数字科创走廊”持观望态度的本土企业家、金融机构,此刻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之前袁天拜访过的、在城北老工业区艰难求存的“红星”农机配件厂的老厂长,激动地给厂里技术科打电话:“快!把咱们老师傅们那些压箱底的技术绝活都整理出来!
袁市长说的那个‘共享精工车间’,咱们必须参加!有大资本进来了,咱们的好手艺不愁没用武之地!”
多家本地的商业银行行长,纷纷主动联系市金融办和“腾龙”工业园管委会,表示愿意为入驻“走廊”的科技企业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之前的惜贷、慎贷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的反应。在“杨柳”片区,几位在抗灾中深受感动的居民代表,自发组织起来,找到片区改造指挥部,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想要捐给“走廊”建设!
被指挥部工作人员婉言谢绝后,他们激动地说:“我们知道这点钱不算什么,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袁市长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干事的好官,他搞的这个‘走廊’是为了京州更好的未来,我们支持他!”
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戴和支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心资本”,虽然无法用金钱衡量,但其蕴含的能量和赤诚,却远超任何巨额投资。
它让袁天推动的改革和发展,拥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王小莎掀起的资本风暴和随之而来的民心所向的双重冲击下,胡金茂原本看似稳固的阵营,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松动和分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