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轻轻推开了面前那份厚重的规划草案,从手边一个普通的黑色文件夹里,取出了薄薄几页纸。
这个动作本身,就与周围那些堆积如山的材料形成了鲜明对比。
“刚才,认真聆听了胡省长和慕容书记的高见,深受启发。”
袁天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不卑不亢,“两位领导站得高,看得远,分别从传统产业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为汉东的未来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作为省会京州的负责人,我完全赞同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决心。”
他先肯定了两方的出发点,语气真诚,让人挑不出毛病。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
“不过,我在基层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习惯从更微观、更具体的层面思考问题。
我在想,无论是‘北部经济带’的工业升级,还是‘西南生态创新区’的绿色崛起,它们最终依靠的是什么?是政策?是资金?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过台下,仿佛在向每个人提问。
“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人才,是技术,是数据,是那种能够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动能’。”
袁天的语气依旧平稳,但话语间的力量感却在逐步增强,“汉东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铺摊子’、‘上项目’的层面。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培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他拿起那几页纸。
“这是京州市政府,联合省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历时半年完成的一份初步研究报告。我们称之为——《关于以京州为核心引擎,构建汉东“数字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
“数字科创走廊?”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这个概念,在此前的规划草案中,虽有提及,但远未上升到与“北部经济带”和“西南生态创新区”并列的战略高度。
“是的,数字科创走廊。”袁天肯定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其核心,不是简单的物理通道建设,而是要依托京州现有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向西联动毗邻的科技资源富集区,向东对接沿海的人才资本高地,打造一条贯穿汉东腹地、辐射南北的‘数字血脉’和‘创新神经’!”
他开始阐述构想的具体内容,语速不快,但逻辑极其清晰,数据信手拈来。
“我们初步规划,沿着这条走廊,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共享实验室和概念验证中心。
不是要重复建设园区,而是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
他提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构想——设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全链条政府引导基金;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计划;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在安全保障下的有序开放共享,为企业创新提供“数据燃料”……
“我们可以预见,”袁天的声音逐渐变得有力,“一旦这条‘走廊’打通,它不仅能极大提升京州自身的创新能级,更能像一条强劲的动脉,将技术、人才、资本、数据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部经济带’,助力其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也能精准滴灌到‘西南生态创新区’,为其绿色产业植入‘智慧的芯片’!它不是一个替代方案,而是一个融合剂,一个放大器!能够将北部和西南的发展战略,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真正的全省‘一盘棋’!”
他展示了几张精心绘制的图表,上面用清晰的数据对比,展示了传统基建投入与“数字科创”投入的长期效益差异,以及周边兄弟省份在类似赛道上的激烈竞争态势。
“机遇稍纵即逝!汉东,不能再在内耗中错失转型的时间窗口了!”袁天最后总结道,目光灼灼地看向主席台,尤其是看向陈立春,“这套构想,或许还不完美,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一种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真正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
我恳请省委,能够将‘数字科创走廊’提升到省级战略层面,与北部、西南的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甚至……作为引领汉东未来十年发展的核心引擎来打造!”
袁天的发言,持续了不到十五分钟。没有慷慨激昂的呼喊,没有咄咄逼人的姿态,只有冷静的分析、扎实的数据和极具前瞻性的构想。
但正是这份冷静与扎实,反而具有一种更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会场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袁天这番“另起炉灶”却又直指核心的发言震住了。他巧妙地避开了胡金茂与慕容田的直接冲突,提出了一个看似更具包容性、实则格局更大的第三方方案!
这个方案,不仅契合中央大力倡导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而且巧妙地将他主政的京州,置于了未来汉东发展版图的核心枢纽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