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省报《民生在线》专栏,以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宋哲的署名报道:《小城“改”出新温度——林城民生实事几天后,省报《民生在线》专栏,以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宋哲的署名报道:《小城“改”出新温度——林城民生实事落地见闻》。
文章没有回避之前网络上的质疑,而是巧妙地以此为引子,通过大量扎实的基层走访,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林城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实效:
城北低洼区,困扰居民十几年的“下雨就看海”问题,因为排水管网系统的彻底改造而成为历史,采访中王大妈拉着记者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新建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们下棋、看书、做理疗,其乐融融,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细节;
行政服务中心,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办事群众,听到最多的话是“比以前快多了”、“少跑了好几趟”,一个来办营业执照的小伙子兴奋地说:“真就签了一次字,三天就通知我来拿了!”
文章也提到了城郊村补偿款拖延的问题,但笔锋一转,客观描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在全力梳理权属问题、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加快办理的态度和初步进展。
通篇报道,没有一句直接为袁天个人辩白的话,却用铁一般的事实和群众的真实感受,有力地回击了“不顾民生”的污蔑,更将矛头隐隐指向了那些在“程序”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环节。
报道被省报官网、客户端以及众多正规媒体转载,如同一股清流,迅速冲淡了之前网络谣言的乌烟瘴气。
许多林城本地人看了报道,纷纷在朋友圈转发,留言:
“这才是我们看到的林城!”
“办实事就是硬道理!”
“支持袁书记!”
网络舆情的天平,开始悄然逆转。
然而,就在袁天利用省报报道成功对冲网络负面舆情,并持续以高压态势逼迫各部门推进工作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暗流涌动的博弈瞬间推向了爆炸的边缘。
出事的是城西工业园区的“宏发化工”。这家企业规模不小,是林城的纳税大户之一,更是常务副县长张坤当年亲自引进并一直重点关照的“关系户”。
这天深夜,接近凌晨时分,一阵急促尖锐的警报声撕裂了林城寂静的夜空。
刺鼻的、难以形容的化学异味,如同无形的鬼魅,随着风向,迅速弥漫开来,笼罩了宏发化工厂区以及下风向的城郊结合部几个村落。
结合部几个村落。
最先察觉到不对的是宏发厂区值夜班的工人。控制室刺耳的警报灯疯狂闪烁,显示某个反应釜的压力和温度参数瞬间飙升到危险红线!
当班的车间主任老赵脸都吓白了,一边吼着“快停!紧急停车!”,一边抓起电话向上报告。
几乎与此同时,距离厂区最近的刘家洼村,许多熟睡中的村民被一股强烈的、令人作呕的酸臭气味呛醒。
有人开始剧烈咳嗽,有人感到头晕、恶心、眼睛刺痛。恐慌像野火般蔓延开来。
“漏了!化工厂漏毒气了!”凄厉的喊叫声划破夜空。
县委值班室的电话和县应急管理局的报警电话瞬间被打爆!刺耳的铃声此起彼伏,值班人员抓起电话,里面传来的全是惊恐的呼喊和剧烈的咳嗽声。
消息如同炸雷,第一时间传到了县委书记袁天和县长万里的手机上。
袁天刚躺下不久,看到“宏发化工疑似发生泄漏,下风向刘家洼等村群众出现不适症状”的紧急报告,瞳孔骤然收缩!他猛地从床上坐起,一边迅速穿衣,一边拨通了几个关键电话:
“万里县长,情况紧急,我马上去应急指挥中心!你立刻通知张坤副县长(主管工业、安全)、周正书记(纪委)、卫生局、环保局、公安局、消防大队、属地乡镇一把手,所有相关单位负责人,十五分钟内,指挥中心集合!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周书记,宏发化工出事,张坤是分管领导,也是该厂引进人,你立刻带人,控制宏发化工所有管理层和当班人员,封存一切生产、监控记录!特别注意张坤的反应!”
“环保局刘大有!立刻带上你们最精干的监测队伍和所有设备,以最快速度赶到宏发厂区和刘家洼村!我要实时监测数据!空气、水质,一个都不能漏!同时,立刻联系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请求技术支援!要快!”
袁天的声音斩钉截铁,没有丝毫慌乱,只有冰冷的决断和高效的指令。
他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既是严峻的考验,也可能是一个撕开黑幕的契机!而张坤,此刻必定如热锅上的蚂蚁!
当袁天大步流星地赶到县应急指挥中心时,里面已是灯火通明,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闪烁着事发地点地图、应急响应流程和不断汇入的信息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