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的日子定在了一周后。
省科技厅派出的专家组由三人组成:一位是省农科院植保所的首席专家,头发花白,神情严肃;一位是省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教授,戴着眼镜,气质儒雅;还有一位是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的资深项目经理,穿着干练,眼神锐利。
袁天亲自陪同专家组来到绿源合作社。深秋的田野,晚稻已收,土地裸露着,显得有些萧瑟。
但在合作社的示范大棚区,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番茄、黄瓜、辣椒等作物长势喜人。
评审会就在大棚旁一间简陋的板房里进行。没有鲜花,没有水果,只有几张旧桌椅和老赵用大茶壶泡的热茶。气氛朴素而务实。
专家组组长,那位农科院的首席专家,开门见山:“赵社长,袁县长,我们时间有限。直接看效果。就选你们现在问题最突出的作物和病害,现场演示。”
老赵连忙点头,带着专家和袁天等人来到一个番茄大棚。
他指着一垄明显叶片发黄卷曲的植株:“专家,您看,就这个,黄叶子卷叶子的,就是前阵子闹得最凶的那种病!
用了袁县长推荐的药和法子,现在控制住了,但还有几棵没除干净。”
农科院的专家蹲下身,仔细查看病株,又拔起一棵,观察根系,眉头紧锁:“嗯,典型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传播快,危害大。你们怎么发现的?”
老赵立刻拿出自己的旧手机,点开那个袁天推广的APP,对着病株叶片拍了一张照。
几秒钟后,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诊断结果:“高度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建议:1.立即拔除病株深埋;2.喷洒XX抗病毒制剂 YY杀虫剂(防治粉虱);3.加强田间管理……”
农科院的专家接过手机,仔细看着诊断结果和建议,又对比着手中的病株,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看向那位人工智能教授:“老李,你看这……”
李教授凑过来,看着APP的界面和诊断过程,饶有兴趣:“哦?实时识别?准确率如何?模型训练数据来源是?”
袁天适时介绍道:“李教授,这是我们联合省农大一个团队开发的模型,核心算法基于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迁移学习。
训练数据来源于省农科院、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以及我们前期在林城本地采集的数万张病害图像。
针对TYLCV这种本地高发病害,我们特意进行了强化训练和本地化适配。目前对几种主要病害的田间实时识别准确率,在光照良好条件下能达到92%以上。”他的介绍专业而清晰。
李教授频频点头:“思路正确。本地化适配是关键。92%的田间识别率,对于初期应用来说,相当不错了。”他转向老赵,“实际操作起来,感觉怎么样?农民兄弟能用得惯吗?”
老赵憨厚地笑了:“好用!太好用了!以前得跑老远请技术员,还不一定请得到,来了也不一定认得准。
现在有了这个‘千里眼’,手机一拍,啥病啥虫,咋治咋防,清清楚楚!我们合作社的人,还有周边好些农户,都学会用了!省心!省钱!”
省高投公司的项目经理则更关注实际效益和推广价值:“赵社长,用了这个系统后,你们合作社在病虫害防治上的投入减少了多少?产量损害降低了多少?有没有初步估算?”
老赵早有准备,拿出一份简单但数据清晰的记录:“专家您看,就拿这个番茄大棚来说。往年这个时候,因为认不准病乱打药,光药钱一亩地就得比现在多花一两百块,还不算人工。病害厉害的时候,减产两三成也是常事。
今年用了这个法子,药钱省了差不多三成,最关键的是病害控制得及时,您看这长势,”他指着旁边健康茁壮的植株,“估摸着产量能比往年增一成以上!这还只是眼前看的见的!少打药,果子更安全,卖价也能上去点!”
三位专家一边听,一边翻看着项目申报材料、技术文档,不时低声交流几句。
农科院的专家仔细询问了具体防治措施的执行细节和效果验证;李教授则对技术实现、数据安全和后续升级计划问得很细;高投的项目经理则反复核算着投入产出比、市场推广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高投的项目经理则反复核算着投入产出比、市场推广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整个评审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气氛严谨而高效。没有客套寒暄,全是硬碰硬的专业问题和实际效果检验。
最后,三位专家走到一旁,低声商议了片刻。农科院的专家作为组长,代表专家组给出了评审意见。
他的目光扫过一脸紧张期待的老赵,扫过沉稳自信的袁天,最后落在手中的评审表上,声音洪亮而清晰:
“经过现场考察、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林城县绿源农业合作社申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防控系统’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