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的周日午后,天空阴沉沉的,飘着零星的冷雨。
中心十字路口比平时冷清许多,只有稀疏的车辆和行人。
袁天早早到了现场,王德海也带着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小张和两个负责维持秩序的交警来了。小张显然对袁天的方案充满好奇和一丝技术人员的兴奋。
“袁县长,数据都输进去了,按您给的方案设定好了。”小张在路口的信号控制箱前操作着。
“好,准备开始记录!王大队长,麻烦安排人分别记录四个方向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和通行量。”袁天神情专注,手里拿着秒表和记录板。
王德海点点头,指挥两个交警分散到路口不同位置。他自己则站在袁天旁边,双手叉腰,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紧张和怀疑,仿佛在等待一场不知结果的审判。雨丝落在他的大檐帽和肩膀上,他也浑然不觉。
下午两点整,新的信号配时方案启动。红绿灯按照优化后的节奏开始转换。起初几分钟,并未看出明显变化。
王德海紧绷的脸稍微松弛了一点,似乎觉得“不过如此”。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变化开始显现。当某个方向的车流明显增大时,绿灯时间似乎“恰巧”延长了几秒,让排队的车辆得以更顺畅地通过。
而在车流较少的时段,绿灯时间则相应缩短,让其他方向等待的车辆更快获得通行权。整个路口的通行节奏,不再像过去那样机械刻板,似乎多了一丝微妙的、顺应车流变化的“呼吸感”。
一辆原本需要在路口等待两个红灯周期才能通过的小货车,这次只等了一个周期就顺利驶过。司机似乎有些意外,探出头朝路口张望了一下。
几个骑自行车的学生,也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绿灯亮起时轻松穿过马路,避免了在路中央等待的尴尬。
袁天紧盯着秒表,飞快地在记录板上书写着数据。小张则盯着控制箱上的显示屏,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王德海虽然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字,但他几十年站在路口的经验告诉他,路口似乎……真的比平时顺畅了一些?那种令人烦躁的、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明显减少了。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方案切换回原有模式。几乎在恢复的瞬间,那种熟悉的、节奏失调带来的微小阻滞感又悄然出现。虽然车流不大,但对比之下,刚才那一个小时的顺畅感显得格外珍贵。
数据汇总上来。袁天迅速计算着。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车流量条件下,采用新方案的一小时内,四个方向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下降了18%,路口整体通行效率提升了约15%!
“袁县长,这……这数据是真的?”王德海看着记录板上的数字,又看看路口,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他亲自感受了前后的差异,冰冷的数字印证了他的直觉。
“千真万确,王大队长。”袁天指着原始记录,“这就是数据的力量。它不会说谎。”
王德海沉默了,他摘下大檐帽,挠了挠头,再看向袁天时,眼神里那份怀疑和抗拒明显淡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惊奇和佩服的复杂情绪。“袁县长,我老王服了!这玩意儿……还真有点门道!”
袁天拿着这份新鲜出炉、带着现场气息的数据对比报告,再次敲开了赵勇副县长的门。这一次,报告后面附上了王德海和两名现场交警签字确认的原始观测记录。
赵勇看着报告上清晰的数据对比和交警队的签字,脸上那副圆滑的笑容第一次显得有些僵硬。他端起茶缸,喝了一口,似乎在掩饰内心的波动。“效率提升15%?平均等待时间减少18%?”他反复看着那几个关键数字,又抬眼看了看袁天平静而笃定的脸。王德海那个倔驴都签字了,看来是真的有效果。
“嗯……效果……看来是有的。”赵勇放下茶缸,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既然这样,在中心路口先试点一周看看实际效果,也未尝不可。不过,”他立刻强调,“范围就限定在这一个路口!交警大队要全程密切监控,做好预案,一旦发现任何问题,或者老百姓有不良反应,立刻停止,恢复原状!绝对不能引发舆情!明白吗?”他的语气带着惯有的谨慎和免责的意味,但终究是松口了。
“明白,谢谢赵县长支持!”袁天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一周的试点,在紧张而有序的监控中进行。袁天几乎每天早晚高峰都会抽时间去那个路口附近观察。王德海也格外上心,亲自带人值守记录。效果是持续而稳定的。
高峰期的拥堵长龙肉眼可见地缩短了,车辆通过路口的效率显着提升。虽然偶尔也会因为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造成短暂混乱,但整体秩序大大改善。几个常跑这条线的出租车司机甚至私下议论:“咦?这两天中心路口好像顺溜点了?”
一周后,王德海拿着交警大队汇总的详细监测报告,主动找到袁天和赵勇汇报,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赵县长,袁县长,效果确实不错!高峰时段平均通行时间缩短了20%左右!投诉电话一个没有,反而有群众打电话到队里表扬说路好走了!这个方案,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