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 > 第135章 线膛初现

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 第135章 线膛初现

作者:英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17:48:10

高起潜接掌京营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陈启明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阉党势力深入军权核心,意味着朝局进一步恶化,北方的政治生态将更加黑暗。这也预示着,“逐浪人”组织在南方的发展,将面临更严密的监视和更大的压力。

工坊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假象。

这种紧迫感,促使陈启明将技术突破的日程再次提前。

标准化燧发枪的试制虽然顺利,但其性能提升已接近瓶颈。若要应对未来可能更复杂的局面,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利器。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叠关于膛线的草图。

拉制膛线,是提升火枪射程和精度的关键,也是这个时代尚未完全攻克的技术难题。

其原理并不复杂——在枪管内壁刻划出旋转的凹槽,使弹丸在发射时产生自旋,如同投出的石子被赋予旋转后飞得更稳更远。

但难就难在如何精准、高效、低成本地加工出这细密而均匀的螺旋凹槽。

在京城制造局时,他虽有此设想,但受限于材料、工艺和保守氛围,一直未能付诸实践。

如今,在这座偏安江南的“沈氏工坊”,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逐浪人”的资源支持,他终于可以放手一试。

他将自己的想法与赵德海等几位核心工匠进行了探讨。

工匠们听闻后,既感到新奇,又觉得匪夷所思。

“陈先生,在铁管内壁刻划螺旋凹槽?这…这如何能做到?即使用最细的刻刀,也难以保证深浅一致,更何况是旋转之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锻工疑惑道。

“是啊,先生,即便勉强刻出,铅弹软而易变形,如何能与这凹槽紧密贴合?若间隙过大,漏气严重,威力反而不如滑膛枪。”另一位负责铸造的工匠也提出质疑。

陈启明耐心解释:“诸位所虑极是。此技术之难,正在于此。但我们或可另辟蹊径。”

他拿起一根铁棒,用炭笔在上面画出一道浅浅的螺旋线。

“我们不必在坚硬的成品枪管内刻槽。或许,可以在锻造枪管毛坯时,便预先放入一根带有阳螺旋线的铁芯,通过特定的锻打工艺,让枪管内部直接成型出阴螺旋线。此谓‘模锻法’。”

“或者,”他继续画着,“我们制作一个带有钩刃的、可以旋转拉动的工具,用强大的力量将其从枪管一端拉至另一端,利用钩刃的旋转切削,一次性拉制出膛线。此谓‘拉削法’。”

工匠们听着这闻所未闻的方法,面面相觑,眼中既有困惑,也有一丝被点燃的兴趣。

“模锻法对铁芯和锻打技术要求极高,或许可暂缓。我们先尝试拉削法。”陈启明做出了决断。

说干就干。

他立刻绘制了拉刀的设计图——一个带有坚硬钩刃、尾部可连接拉杆的精密工具。

对材料的选择,他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钩刃必须使用能找到的最坚硬、最耐磨的钢材。

赵德海看着图纸,眉头紧锁:“先生,此物结构精巧,对钢口要求极高,恐怕…需寻上好的‘镔铁’或‘乌兹钢’方可一试。”

“乌兹钢?”陈启明心中一动,那是来自印度、古代称为“大马士革钢”的顶级材料,以极佳的韧性和锋利度着称。“可能弄到?”

“海上商路或有所流通,但价格极其昂贵,且数量稀少。”赵德海面有难色。

“无妨,先尽力寻找。同时,我们也尝试用现有的精铁,通过特殊的淬火工艺,看看能否达到要求。”陈启明不愿坐等,决定双管齐下。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内分成了两拨人马。

一拨继续生产改进型燧发枪,维持工坊的正常运转。

另一拨核心工匠,则在陈启明的亲自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膛线拉制技术攻关。

他们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拉刀的制作。

尝试用普通精铁打造的拉刀,硬度不够,拉不了几条线,钩刃就磨损报废。

陈启明尝试了多种淬火和回火的配方与工艺,记录下每一次试验的数据,一点点地改善钢材的性能。

与此同时,拉床的设计和制造也在同步进行。

需要制作一个坚固的支架,能稳定地固定枪管,并提供一个足够强大且平稳的拉力来源。

水排的力量被利用起来,通过一套复杂的滑轮组和杠杆机构,将旋转的水力转化为直线的拉力。

这是一个极其繁琐和需要耐心的过程。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拉刀断裂,枪管崩裂,拉力不均导致膛线扭曲…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时间和物料的损失。

工坊内,有时一整天都听不到成功的欢呼,只有沉默的叹息和锉刀打磨的沙沙声。

一些工匠开始流露出怀疑和沮丧的情绪。

就连翘儿,看着陈启明日渐消瘦的脸庞和布满血丝的眼睛,也忍不住劝道:“大人,此事太过艰难,不如暂且搁置,先巩固现有技艺?”

陈启明却异常固执,他摇摇头,声音沙哑却坚定:“不行。此事关乎根本,再难也必须攻克。今日之失败,乃明日成功之基石。”

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经验,修改图纸,调整工艺。

他的这种坚韧和专注,逐渐感染了工匠们。

赵德海看着这位年轻的主事,眼中充满了敬佩。他从未见过对技术如此痴迷、如此不畏艰难的人。

终于,在不知第几十次失败后,转机出现了。

一名工匠在一次偶然的淬火中,误打误撞加入了一种特殊的矿粉,意外地让拉刀的硬度和韧性取得了奇妙的平衡。

用这种新工艺处理的拉刀,虽然依旧会磨损,但寿命大大延长,已经能够勉强完成一次完整的拉削!

陈启明亲自操作。

他将一根打磨光滑的枪管毛坯固定在拉床上,小心翼翼地将新制成的拉刀放入管口。

“开始!”他沉声下令。

水排缓缓转动,通过滑轮组,拉杆开始以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拉刀向管尾移动。

“吱嘎…”

金属摩擦发出刺耳而令人紧张的声音。

所有工匠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

拉刀缓慢而坚定地前进,旋转的钩刃在枪管内壁,刻划下一条肉眼几乎难以分辨的、极其细微的螺旋凹槽。

时间仿佛过得特别慢。

终于,“咔哒”一声轻响,拉刀从枪管另一端被完整地拉了出来!

陈启明立刻拿起一根细长的探针,伸入枪管,仔细感受内壁。

指尖传来清晰而均匀的螺旋触感!

成功了!

第一条膛线,终于被拉制出来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一名年轻工匠忍不住欢呼起来!

工坊内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多日来的压抑和挫败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赵德海激动得老泪纵横,捧着那根看似普通、内里却已乾坤暗藏的枪管,双手颤抖。

陈启明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虽然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拉刀的寿命、拉削的精度和效率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最关键的技术壁垒,已经被突破了!

这证明,他的思路是可行的!

有了膛线,燧发枪的威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他仿佛已经看到,未来装备了线膛枪的部队,在战场上将拥有何等惊人的优势。

然而,喜悦之余,陈启明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他知道,这项技术的成熟和量产,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

而且,线膛枪的出现,必将改变战争形态,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

如何保密?如何应用?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当晚,他坐在书房里,对着那根珍贵的线膛枪管,写下了详细的工艺记录和改进设想。

同时,他也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将这一突破,告知苏慕贤。

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远超普通的燧发枪。它是一张真正的王牌。

过早暴露,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觊觎;但若隐瞒,又似乎有违合作之诚。

他需要权衡利弊,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窗外,月明星稀。

江南的夜色温柔而静谧。

但陈启明知道,在这平静之下,技术的浪潮正在悄然涌动,终将有一天,会掀起改变时代的巨澜。

而他,正是这浪潮的推动者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