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74章 海沟之眼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第74章 海沟之眼

作者:月光下的清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6 11:12:32

她抬手摸了摸额头的电极,指尖能感觉到微弱的电流感,像是有细小的虫子在皮肤下爬。

“而且这种波动让我想起 2022 年那个潜水员描述的‘颅内震动’,只是强度更弱,却更有‘目的性’—— 它像是在‘引导’我的脑电波,而不是随机干扰。”

林晓则盯着隔离舱壁上的反光(舱壁材质是亚克力,有轻微反光),突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茫然:

“我闭着眼能‘看到’几何图案,三角形套着螺旋线,每个螺旋有 7 个拐点,和多面体其中一个面的纹路一模一样。”

她伸出右手,在空中虚画着图案,手指的轨迹与脑海中的图案完全重合,像是在临摹一幅看不见的画。

“图案在缓慢旋转,每分钟转 3 圈,像是在‘展示’什么,而且每次旋转到特定角度(大概 45°),我的视觉皮层就会有轻微的刺痛感,像是图案在‘刻’进我的大脑。”

说着,她突然站起来,动作僵硬得像提线木偶 ——EEG 显示她的运动皮层 β 波异常活跃,达到 35hz,远超正常的 20hz。她走到隔离舱的亚克力板前,用指甲在板上用力刻画 ——

指甲与板材摩擦发出 “吱吱” 的刺耳声,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她的指甲很快被磨破,渗出血珠,红色的痕迹在透明舱壁上格外刺眼,但她像感觉不到疼痛;

依旧机械地画着,刻到螺旋线的拐点时,还会停顿 0.5 秒,仿佛在确认位置,像是被某种力量操控的 “绘图工具”。

“龙王” 陈龙靠在舱壁上,双眼紧闭,眉头拧成一个深深的 “川” 字 —— 他正在使用特种兵的 “感官剥离法”,这是他在深潜救援中练就的技能:

通过集中注意力,逐一 “屏蔽” 无关信号,精准锁定目标信号。他先在脑海中构建 “声音坐标系”:

将舱内空调的嗡鸣(50 分贝,频率 50hz)定位在 “左上 30°”,船体与海水的摩擦声(35 分贝,频率 10hz)定位在 “右下 15°”;

然后在心中 “关闭” 这些方向的听觉,最终在 “正前方 0°” 的位置捕捉到那股 “拉扯感”。

“这感觉和 2019 年深潜救援时很像,” 他对着通话器低声说,声音沙哑,“当时我以为是深海压力导致的错觉,现在才知道,可能是早就感知到了类似的信号。

” 那股 “拉扯感” 像是有低频声波直接作用于内耳前庭,让他产生轻微的眩晕,同时伴随一种诡异的 “熟悉感”—— 仿佛他曾经接触过这种信号,只是记忆被隐藏了。

他用力掐了一把掌心的旧疤(那是 2019 年救援时被潜艇舱门划伤的,长约 3 厘米,疤痕边缘还留着金属刮擦的痕迹),疼痛感让他短暂清醒;

但下一秒,那种 “融入冲动” 又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强烈,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正试图将他的意识从大脑里 “拽” 出去,融入一片冰冷的、深邃的律动中。

赵凯则坐在椅子上,头轻轻晃动,嘴里反复念叨着 “水在动,山在动,光在跟着动”,语速快得像在背诵密码,唾液顺着嘴角流下,他却毫无察觉;

EEG 显示他的颞叶 a 波(8-13hz,与语言功能相关)异常紊乱,说明他的语言中枢受到干扰。他面前的便携式声纹记录仪(型号 SR-800,采样率 48khz;

能记录 20hz-20khz 的声音)正实时记录着周围的声音,屏幕上的声纹图谱显示,除了舱内的环境噪音,还有一条微弱的 17.3 赫兹声纹 ——

与他 2018 年记录的声纹完全一致,频率误差仅 0.1hz。

“频率完全匹配,” 他突然停止念叨,眼神空洞地盯着记录仪屏幕,像是在与某种无形的存在对话,“而且声纹的振幅在增强,从 20db 升到 35db,和装置的共鸣指数同步上升……

它在‘呼应’装置,也在‘呼应’我们的大脑。” 赵凯后来在任务报告里写道:“那不是邀请,是一种不容抗拒的‘吸附’,像黑洞对光的引力;

你越抵抗,拉扯力越强,仿佛你的意识本就属于那片深海,只是暂时寄存在身体里。” 他还提到,当时他能 “听到” 声纹中隐藏的 “信息”——

不是语言,而是情绪,一种古老的、耐心的、带着 “期待” 的情绪,像是在等待某个时刻的到来。

航行的第二天傍晚 18 时 07 分,舰队抵达目标海域边缘。

这里是南海北部大陆坡的 “东沙断裂带”,水文条件复杂到被海洋学家称为 “海洋迷宫”—— 表层海水(0-200 米)温度 28.3c,盐度 35.1‰,海流速度 0.8 米 \/ 秒;

而南海北部正常海域的表层海流速度仅 0.3-0.5 米 \/ 秒,这里的流速几乎是正常水平的两倍,且海流方向呈 “旋转式”(受东北季风与南海暖流共同影响);

能将声纳信号反射至不同方向,形成 “声纹迷宫”—— 主动声纳的探测距离会从 100 海里缩短至 50 海里,且容易出现 “虚假目标”。

200-1000 米的中层海水,存在一道明显的 “温跃层”—— 厚度约 50 米,温度从 28.3c骤降至 8.5c,盐度从 35.1‰升至 35.5‰;

这种剧烈的温盐变化会形成 “声速跃层”(声速从 1500 米 \/ 秒降至 1450 米 \/ 秒),让声纳信号像遇到镜子一样被反射,无法穿透到更深的海域。

“这就像给深海加了一层‘隔音罩’,” 声纳员小李解释,“我们听不到海底的声音,海底的‘东西’也可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 —— 但这次不一样,它好像早就知道我们来了。”

1000 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进一步骤降至 4.1c(正常深海温度约 2-3c,此处因海底热泉活动略有升高),盐度升至 35.8‰,且存在强烈的 “内波”——

振幅达 5 米,是正常海域的 2.5 倍。这种内波是由于上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形成的,能扭曲声纳信号,让水下探测像 “透过波纹看物体”,出现严重的 “形状失真”。

此前海警 “潜龙 - 11” 号机器人失联,很可能就是被内波推向深海,导致信号中断 —— 内波的流速可达 1 米 \/ 秒,足以将 1 吨重的机器人 “推走” 20 海里。

海底地形更是崎岖到颠覆认知 ——“探索者” 号的多波束声纳(型号 Em710,分辨率 1 米,探测深度 4000 米)初步扫描显示;

这里既有高度超过 2000 米的海底山脉(山顶距海面仅 800 米,比黄山主峰(1864 米)还高 136 米,山体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也有深达 3200 米的海沟(相当于将珠穆朗玛峰(8848 米)倒插入海,仍有 400 米的空隙,海沟底部宽约 5 公里,长 20 公里)。

山脉与海沟之间的峡谷里,分布着大量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玄武岩柱 —— 这些玄武岩柱直径 0.5-1 米,呈规则的六边形,排列方向高度一致;

与冰岛辛格维利尔国家公园的自然玄武岩柱(排列杂乱,边长误差 5%-10%)截然不同。随行的地质学家张教授(从事海底地质研究 30 年,曾参与马里亚纳海沟 “挑战者深渊” 探测);

拿着地质锤敲击声纳图像中的玄武岩柱模拟图,发出 “笃笃” 的声响,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

“自然形成的玄武岩柱,是火山熔岩冷却时因热胀冷缩形成的,六边形的边长误差会超过 5%,但这里的柱体边长均为 0.8 米 ±0.02 米,误差不足 3%;

而且排列间距完全一致,每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都是 10 米,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张教授还发现了更诡异的细节:

他用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声纳捕捉到的玄武岩成分,发现其中含有微量的铱元素(含量 0.5ppm),而正常海底玄武岩的铱元素含量仅 0.01ppm——

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通常存在于陨石或地幔深处,这说明这些玄武岩可能来自特殊的地质环境,甚至非地球来源。

“更奇怪的是,这些柱子的朝向都指向海沟中心,像是在‘指引’方向,” 张教授拿出 2018 年该区域的旧地质图对比,发现当时这些玄武岩柱还不存在,

“短短五年时间,不可能自然形成如此规则的地质结构,这绝对是人为或未知力量改造的结果 —— 就像有人在海底‘搭建’了某种建筑。”

“‘怒江’号保持警戒,开启反潜鱼雷发射舱预热,雷达扫描半径调整为 50 海里,重点监测低空目标;‘青海湖’号后撤 5 海里待命,关闭所有非必要电子设备,仅保留通讯系统;

‘探索者’号释放‘海沟之眼’无人深潜器,执行‘蜂巢’计划。” 陆衍之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清晰响起,没有丝毫犹豫 ——

他知道,此刻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必须尽快探明海底的情况。他的手指在电子海图上圈出一个直径 10 公里的探测区,“‘海沟之眼’先在 500 米、1000 米;

1500 米三个深度层做 30 分钟水文测绘,记录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然后下潜至 2500 米深度,重点监测海沟底部的声学信号和磁场变化。

所有舰船关闭主动声纳,切换为被动监听模式,灵敏度调至最高,任何异常信号立刻上报。”

被吊放至海面的 “海沟之眼”(型号 hUV-720)像一条银色的鱼,悄无声息地潜入水中 —— 它的外形呈流线型,长度 4.5 米,直径 0.8 米;

外壳采用 tc4 钛合金材质(抗拉强度 1100mpa,能承受 600 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 6000 米深海的压强),表面涂有吸波涂层(可减少声纳反射面积,雷达反射截面仅 0.1 平方米);

推进系统是两台静音电动螺旋桨(采用无刷电机,运行时的噪音低于 20 分贝,相当于树叶飘落的声音),不会干扰周围的声环境。

“海沟之眼” 的 “装备” 堪称豪华:4K 高清微光摄像头(索尼 Imx586 传感器,在 0.001 勒克斯的漆黑环境下,仍能输出 30fps 的清晰视频;

动态范围 120db,可捕捉深海生物的细微动作)、多波束声纳(探测范围 120°,分辨率 0.1 米,能绘制高精度 3d 海底地形)、溶解氧传感器(精度 0.01 毫克 \/ 升,响应时间 2 秒);

温度盐度传感器(精度 0.001c\/0.001‰,采用感应式测量,无需接触海水),还有一套应急定位系统 ——

若失联,会释放一个浮标,发出 GpS 信号和甚高频呼救信号,便于回收。

深潜器的续航时间为 48 小时,搭载的锂离子电池(容量 100kwh,能量密度 250wh\/kg)可支持其以 3 节(约 5.5 公里 \/ 小时)的速度航行 120 公里;

数据通过光纤传输(传输速率 1Gbps,延迟小于 100ms),确保实时性。为应对复杂海况,它还配备了自动避障系统 —— 通过声纳检测前方障碍物,若距离小于 10 米,会自动调整航向,避免碰撞。

15 分钟后,第一组数据传回指挥室,屏幕上的曲线让所有人脸色凝重:该海域水深范围 1523 米至 3017 米,海底沉积物以黏土为主(含少量硅质软泥,来自上层海水的浮游生物残骸);

但生物活动迹象极度稀少 —— 声纳仅检测到少量太平洋磷虾(密度不足 0.1 只 \/ 立方米,远低于正常深海的 5-8 只 \/ 立方米);

且磷虾的运动速度仅 0.2 米 \/ 秒,是正常速度的一半,像是受某种因素影响变得迟缓;未发现任何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乌贼)的声纹或踪迹;

连通常聚集在海底热泉口的管虫(正常密度 100 只 \/ 平方米,以热泉口的化学物质为食)都不见踪影,仿佛这片海域的生物被 “刻意清空”。

更异常的是,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仅 1.2 毫克 \/ 升,比正常深海(2-3 毫克 \/ 升)低 40%,且溶解氧的分布呈 “环形”——

海沟中心的溶解氧含量最低(0.8 毫克 \/ 升),向外逐渐升高,形成一个直径 5 公里的 “缺氧圈”。“正常的缺氧区是由于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形成的,通常呈不规则形状,”

海洋生物学家王工解释,“这种环形缺氧圈,更像是有某种‘东西’在海沟中心持续消耗氧气,而且消耗速度很快;

按这个缺氧程度,周围的海水需要 10 年才能补充过来,但这里的缺氧圈显然是近期形成的。”

深潜器传回的 4K 影像中,还能清晰看到海底黏土表面有规则的 “划痕”;

宽度约 2 厘米,深度 0.5 厘米,呈平行排列,延伸方向指向海沟中心,像是某种生物或机械在海底 “行走” 留下的痕迹。

划痕边缘没有任何泥沙堆积(正常情况下,海底划痕会在几小时内被海流带来的泥沙覆盖),说明是近期形成的,可能就在几小时前。

影像还显示,海沟边缘的玄武岩柱上,有一些细小的孔洞(直径 1-2 毫米),孔洞内有微弱的蓝光渗出 ——

与屏蔽箱里的荧光波长一致,像是玄武岩柱在 “发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