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闲话清史 > 咸丰:倒霉催的“苦命天子”

闲话清史 咸丰:倒霉催的“苦命天子”

作者:夏中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10:03:46

在清朝皇帝的“奇妙画卷”里,咸丰皇帝就像那个被命运之神狠狠捉弄的倒霉蛋,堪称“苦命天子”的典型代表。从登基伊始,他就仿佛被一连串的倒霉事儿盯上了,一路磕磕绊绊,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出令人哭笑不得又满是心酸的“悲剧喜剧”。咱们这就一起走进咸丰的世界,瞧瞧这位倒霉皇帝的坎坷人生。

一、登基:幸运背后的倒霉前奏

咸丰,全名爱新觉罗·奕詝,能登上皇位,看似是幸运的。他爹道光在立储问题上那是纠结得不行,在奕詝和奕欣之间摇摆不定。奕詝的老师杜受田老谋深算,知道自家学生骑射啥的比不过奕欣,就给他出主意。有一次道光带着皇子们去狩猎,奕詝听老师的话,一箭不发。道光问他为啥,奕詝就说:“现在正是春天,万物繁衍,儿臣不忍心杀生,也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竞争。”这一番话,把道光感动得不行,觉得这孩子心地善良,有帝王仁厚之风。再加上奕詝是嫡子,这么着,道光就把皇位传给了他。

可这幸运的背后,其实是倒霉的前奏。咸丰一上位,就发现自己接手的大清,那真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内有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如火如荼,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就等着找个由头扑上来咬一口。这就好比刚坐上一辆破车,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发现车胎没气,发动机也快报废了,周围还一群强盗围着,这日子,别提多糟心了。

野史上还有个说法,说咸丰出生的时候,产房里突然传出一阵怪风,吹得人睁不开眼。风停了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事儿透着一股邪乎劲儿,好像预示着这孩子以后的命运不会太平。虽然这说法有点玄乎,但想想咸丰后来的遭遇,还真让人忍不住瞎琢磨。

二、太平天国:压在心头的巨石

咸丰刚登基不久,太平天国起义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清的土地上炸响了。洪秀全这老兄,带着一帮人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喊着“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口号,一下子就聚集了不少人。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从广西打到湖南、湖北,又顺江而下,直捣南京,还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了和大清对峙的政权。

咸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调集各路大军去围剿。可这清军,被道光那时候的节俭弄得军备废弛,士兵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武器也是老掉牙的,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咸丰派去的将领,要么是酒囊饭袋,要么就是贪生怕死之徒。像那个赛尚阿,领了大军去镇压,结果一路上磨磨蹭蹭,还没怎么打就被太平军打得屁滚尿流。咸丰气得把他革职拿问,可这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啊。

清军和太平军就这么僵持着,打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咸丰在紫禁城里,每天收到的都是前线战败的消息,气得他直拍桌子,大骂手下的将领都是废物。他想不明白,自己堂堂大清,怎么就拿一群“泥腿子”没办法呢?其实啊,这时候的大清,官场**,军队无能,早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太平军正好就像一把手术刀,把大清的烂疮给挑破了。

野史里还有些有趣的说法,说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有神明护体,所以清军才打不过。还有人说太平军里有会妖术的,能呼风唤雨,让清军吃尽了苦头。这些说法虽然荒诞,但也反映出当时老百姓对这场战争的一些奇思妙想,同时也能看出咸丰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无奈和焦虑。

三、英法联军:雪上加霜的噩梦

这边太平天国还没搞定呢,那边英法联军又来凑热闹了。英法这些西方列强,早就对大清这块肥肉垂涎三尺,一直想找个机会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他们的利益。正好,“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给了他们借口,英法联军就这么气势汹汹地打过来了。

咸丰一开始还想硬气一把,派军队去抵抗。可这清军和英法联军一交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人家英法联军那是船坚炮利,武器先进得很,清军的那些土枪土炮,在人家面前就跟玩具似的。英法联军一路打到天津,咸丰吓得够呛,赶紧派人与英法谈判。可这谈判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英法联军根本就不想好好谈,他们就是想逼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捞取更多好处。

眼看法军就要打到北京了,咸丰吓得带着老婆孩子、大臣们一溜烟跑到热河避暑山庄去了,美其名曰“北狩”。这一跑,可把北京城给坑苦了。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一把火烧了圆明园。这圆明园,那可是几代皇帝花了无数银子修建起来的皇家园林,里面的珍宝古玩数不胜数,就这么被英法联军给毁了,真是造孽啊。

咸丰在热河听到圆明园被烧的消息,气得吐血。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祖宗,没脸面对列祖列宗。可他又不敢回北京,只能在热河干着急。这时候的咸丰,真是倒霉透顶,内忧外患一起来,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野史上关于圆明园被烧,还有一些说法。有人说这是老天爷对大清的惩罚,因为大清**透顶,所以要降下灾祸。还有人说,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是为了报复咸丰,因为咸丰之前对他们的态度不好。这些说法虽然没什么根据,但也能看出老百姓对这件事的痛心和对咸丰的一些埋怨。

四、内忧外患下的无奈挣扎

在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打击下,咸丰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他也在努力挣扎,试图挽救大清的命运。

在军事上,他重用曾国藩、左宗棠这些汉人将领,让他们组织地方武装去对抗太平军。曾国藩的湘军一开始也吃了不少败仗,曾国藩自己都差点跳河自杀。但这老兄也是个狠人,屡败屡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地,湘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成了太平军的劲敌。左宗棠也是个厉害角色,他带领楚军,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咸丰看着这些汉人将领一点点取得胜利,心里稍微有了点安慰,觉得大清还有救。

在外交上,咸丰虽然害怕英法联军,但也不想就这么轻易地屈服。他一边和英法联军谈判,一边又想联合其他国家来制衡英法。可这时候的大清,在国际上已经没什么地位了,那些国家都想从大清身上捞好处,谁会真心帮他呢?所以咸丰的这些外交努力,基本上都没什么效果。

在经济上,为了筹集军费,咸丰也是想尽了办法。他增加赋税,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还发行纸币,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这经济改革,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让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咸丰就像一个在暴风雨中划船的人,拼命地想要把船划向安全的地方,可风浪太大,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只能在无奈中看着大清这艘破船一点点下沉。

五、热河的最后时光:无奈与绝望

咸丰逃到热河避暑山庄后,就像一只受伤的困兽,整天郁郁寡欢。他知道大清在自己手里已经是摇摇欲坠,心里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在热河,咸丰也没心思处理朝政了,整天就知道喝酒、听戏,麻醉自己。他身边的那些大臣,也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家伙,整天就知道哄他开心,没人真正想着怎么挽救大清的命运。

野史上还说,咸丰在热河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戏子,叫朱莲芬。这朱莲芬长得漂亮,戏又唱得好,咸丰对她那是宠爱有加。可这时候的大清都快没了,咸丰还有心思沉迷女色,真是让人又气又恨。

咸丰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整天这么折腾,很快就不行了。咸丰十一年,咸丰在热河避暑山庄一命呜呼,年仅31岁。他临死前,估计心里也是充满了遗憾和不甘,自己这一辈子,从登基开始就倒霉,到死都没能把大清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咸丰的死,就像给大清敲响了丧钟。他死后,慈禧太后逐渐掌握了大权,大清也在慈禧的折腾下,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咸丰这位倒霉催的“苦命天子”,就这么带着满心的无奈和绝望,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堆让人叹息的故事。

六、奇葩的选妃趣事

咸丰选妃这事儿,也透着一股倒霉劲儿,还闹了不少笑话。选秀女本是为充实后宫、绵延皇室血脉,可到了咸丰这儿,却状况百出。

有一回选秀,一个秀女紧张得不行,轮到她面圣时,腿肚子直打哆嗦。咸丰见她如此胆小,便想逗逗她,问:“你家住哪儿啊?”这秀女一紧张,本想说“京城东郊”,结果说成了“京城东庙”。咸丰一听,乐了,调侃道:“难不成你是从庙里蹦出来的?”周围太监宫女们想笑又不敢笑,憋得满脸通红。这秀女更是吓得直接瘫倒在地,最后被太监们架了出去,无缘后宫。

还有个秀女,长得倒是眉清目秀,可一张嘴说话,嗓音粗得像个男人。咸丰听她说话,皱着眉头问:“你这嗓子,是常年唱戏吗?”秀女吓得赶紧跪地解释,说自己近日受了风寒,嗓子才这般。可咸丰哪能信,直接就把她给淘汰了。

野史里还传,有个秀女被选中后,进宫途中马车突然坏了,等修好车赶到宫里,咸丰早就选完了。管事的太监觉得她可怜,想帮她求求情,可咸丰一听这事儿,不耐烦地说:“连进宫都这般不顺,可见是没福之人,不必了。”就这么着,这秀女还没见到咸丰一面,就被打发回家了。

七、财政困境中的“奇思妙想”

咸丰时期,财政那叫一个捉襟见肘,为了搞到钱,咸丰和他的大臣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堆“奇思妙想”,但大多都成了笑话。

大臣们提议卖官鬻爵,美其名曰“捐纳制度”。只要你有钱,就能买个官当当。一时间,什么阿猫阿狗都来买官。有个土财主,大字不识几个,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个知县。到任之后,连公文都看不懂,断案更是一塌糊涂,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可咸丰为了钱,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咸丰自己还想出个主意,铸造大钱。本来正常的铜钱是一文钱重一钱二分,他让人铸造当十、当百甚至当千的大钱。这些大钱个头大,但实际含铜量根本不够。老百姓又不傻,都不愿意用这些大钱。市场上是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商家要么拒收大钱,要么抬高物价。咸丰这一招不仅没解决财政问题,反而把经济搞得更糟了。

还有,咸丰下令让官员们“捐输”,也就是主动捐款给朝廷。官员们表面上纷纷响应,可实际上捐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小钱。那些贪官污吏,平日里贪污受贿捞了不少钱,这时候却一个个装穷。咸丰想查,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干着急。

八、君臣之间的尴尬互动

咸丰和大臣们之间,也有不少尴尬事儿,充分体现了他这“苦命天子”的无奈。

有一次上朝,咸丰忧心忡忡地说起太平天国的事儿,问大臣们有什么办法。一个大臣站出来,一本正经地说:“陛下,臣以为,只需派遣高僧前往前线,做法诵经,定能驱散太平军的邪气,让他们不战自败。”咸丰一听,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大骂道:“你这是什么荒唐主意?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靠和尚念经来保卫吗?”那大臣吓得赶紧跪地求饶。

还有一回,咸丰问大臣们对英法联军的看法。一个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陛下,英法联军远道而来,必定粮草不足,我们只需坚守城池,耗上几个月,他们自然会退兵。”咸丰听了,无奈地说:“你说得轻巧,可前线传来的消息,他们的粮草充足得很,还不断有援兵赶来,你这计策根本行不通。”大臣们听了,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吭声。

在朝堂上,咸丰经常被大臣们的糊涂主意气得暴跳如雷,可又没办法,这些大臣要么是无能之辈,要么是心怀鬼胎,真正能为他排忧解难的没几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咸丰在治理国家时,身边缺乏得力的助手,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堆烂摊子。

九、倒霉事扎堆的皇家祭祀

皇家祭祀本是庄重严肃的大事,可到了咸丰这儿,却总是状况百出,倒霉事扎堆。

有一次祭天,一切准备就绪,咸丰刚要行礼,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把祭祀用的幡旗都给吹倒了。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把祭祀的场地弄得一片泥泞。咸丰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大臣们也都被浇得东倒西歪。这场祭祀只能草草收场,咸丰心里那个郁闷啊,觉得这是老天爷在惩罚他,连祭祀这么重要的事儿都不让他顺顺利利地完成。

还有一次祭祀祖先,祭品都摆好了,咸丰正要上香,突然发现香竟然点不着。换了好几根香,还是点不着。负责祭祀的官员吓得脸色苍白,赶紧跪地请罪。咸丰气得大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其实啊,可能就是香的质量有问题,但在咸丰看来,这就是倒霉事一桩接着一桩,连祖宗都不保佑他了。

野史里有人说,这是因为咸丰接手的大清罪孽深重,所以连祭祀都不顺利,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虽然这种说法迷信,但也能看出咸丰在位时,各种倒霉事不断,让他的统治充满了无奈和挫败感。

十、身后的混乱与哀叹

咸丰驾崩后,留下的是一个更加混乱的局面。他指定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把顾命八大臣给收拾了,从此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

咸丰本想通过顾命大臣来稳定朝局,可没想到却引发了一场宫廷权力的大洗牌。他的儿子同治皇帝年纪又小,根本无法掌控局面。大清就在慈禧太后的折腾下,继续走向衰落。

民间对咸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倒霉,接手了这么个烂摊子,也确实努力过,只是无力回天。但更多的人还是埋怨他,觉得他能力不足,在位期间没能解决内忧外患,还让大清的局势变得更糟。咸丰这位“苦命天子”,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留下的那些倒霉事儿,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在感叹他命运的同时,也对那个动荡的时代唏嘘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