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闲话清史 > 雍正:勤劳的“背锅侠”

闲话清史 雍正:勤劳的“背锅侠”

作者:夏中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10:03:46

在清朝那一串皇帝名单里,雍正皇帝可算是相当有“个性”的一位,堪称一位勤劳到令人咋舌,却又莫名背了不少锅的主儿。咱们这就一头扎进他那充满传奇色彩,且野史传闻满天飞的一生,好好唠唠这位“背锅侠”的故事。

一、九子夺嫡:“心机boy”的上位之路

雍正,本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子嗣众多,这便无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激烈异常的皇位争夺战,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子夺嫡”。在这场堪比大型宫斗剧的残酷角逐中,起初的胤禛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大阿哥胤禔,仗着自己是长子的身份,满心笃定皇位非他莫属,整日挖空心思琢磨着如何搞垮太子胤礽,好让自己顺利上位。他那点心思就跟写在脸上似的,**裸地展现出来,行事张扬且毫无城府。比如,在康熙面前,他时常有意无意地诋毁太子,言辞间充满了对太子的嫉妒与怨恨,巴不得康熙立刻就把太子之位废黜,转而传给他。结果这般行径被康熙一眼看穿,康熙对他这种不顾手足之情、只为争权夺利的行为极为厌恶,胤禔最终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不仅皇位没捞着,还彻底失了康熙的宠信,落得个被圈禁的悲惨结局。

太子胤礽呢,自幼便被立为太子,本应好好修身养性,为日后登基治国做准备。可这货却仗着太子身份,肆意妄为,胡作非为到了极点。他平日里骄奢淫逸,不仅随意欺凌朝中大臣,甚至还做出强抢民女这种天理难容的恶行。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将自己的形象彻底败坏,让康熙对他失望透顶,最终两度废立,太子胤礽也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而咱们的雍正,表面上看起来就像个闲散王爷,整日里不是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就是参禅礼佛,一副对皇位毫无兴趣的淡泊模样,仿佛世间的功名利禄都与他无关,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佛系青年”。可实际上,他就如同一只隐藏在黑暗深处、老谋深算的狐狸,在众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咪咪地四处拉拢人心,精心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与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位“大神”的关系那叫一个铁。年羹尧此人,手握重兵,在西北边陲那可是说一不二,威风八面,宛如一方称霸的诸侯。他治军极严,麾下将士对他敬畏有加,在战场上更是能征善战,屡立战功。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西北边境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外敌不敢轻易来犯。隆科多则掌控着京城防卫,犹如把京城的大门钥匙紧紧攥在手里。他为人精明强干,在朝中人脉广泛,深得康熙信任,被委以京城卫戍的重任。这两人无疑是雍正争夺皇位的得力助手,有了他们的鼎立支持,雍正就如同拥有了左膀右臂,在夺嫡的道路上底气十足。

野史上关于雍正夺嫡的说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荒诞离奇得让人瞠目结舌。有人绘声绘色地说,雍正在康熙病重弥留之际,买通了负责传诏的太监,篡改了遗诏。声称康熙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子”,结果雍正指使太监巧妙地把“十”字改成了“于”字,就这样,遗诏摇身一变,成了“传位于四子”。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说法简直荒谬至极。且不说清朝的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单纯改动汉字根本无济于事,就说那传诏太监,哪来的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这种关乎天下归属的大事上动手脚,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啊,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啊!可这传闻却传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所见一般,愣是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还有一种说法更是离谱得如同天方夜谭,说雍正在民间游历的时候,结识了一群身怀绝技的江湖高手,这些人各个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杀人于无形之间。雍正与他们意气相投,便组成了一个神秘组织。在夺嫡的关键时刻,这个神秘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暗中出手,帮雍正铲除了不少竞争对手。这听起来就跟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似的,充满了奇幻色彩,但也给这段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

不管野史如何添油加醋地流传,反正最终的结果是,雍正成功登上了皇位。这其中的过程必定是错综复杂,充满了权谋的争斗与人性的算计。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龙御归天,雍正正式登基称帝,开启了属于他的帝王生涯。

二、登基之初:收拾烂摊子的苦日子

雍正刚坐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便惊觉自己接手的并非是一个繁荣昌盛、毫无隐患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看似繁华,实则内里千疮百孔的艰难局面。康熙在位时,虽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辉煌局面,但到了晚年,朝政逐渐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官员贪污**现象犹如滔滔洪水,泛滥成灾,一个个官员就像贪婪无度的硕鼠,肆无忌惮地啃食着国家的粮仓,将国库掏空;土地兼并问题也愈发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豪强手中,普通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雍正深知,若想让大清王朝继续繁荣昌盛,延续祖宗的基业,就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于是,他一上台便雷厉风行地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政策犹如一颗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廷上下掀起了惊涛骇浪。

摊丁入亩,简单来讲,就是把原本按人头征收的税赋,巧妙地分摊到田赋之中。如此一来,那些没有土地的穷苦老百姓,便无需再缴纳沉重的人头税,他们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这项政策却如同利刃一般,深深触动了那些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原本坐拥大量土地,却只需缴纳极少的赋税,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如今摊丁入亩政策一实行,他们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自然是对雍正恨得咬牙切齿。

火耗归公,这又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举措。以前,地方官在征收赋税的时候,总会以损耗为由,堂而皇之地多征收一部分钱财,这多出来的部分就堂而皇之地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灰色收入。雍正上台后,果断规定,火耗必须统一征收,然后如数上缴国库,再由朝廷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表现,发放养廉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遏制贪污现象,让官员们能够廉洁奉公。可这一举措,无疑是断了那些习惯了中饱私囊的官员们的财路,他们对雍正的怨恨如同熊熊烈火,瞬间被点燃。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更是一项极具震撼力的政策。在以往,当官的和士绅们都享有特权,可以不用服劳役,也无需交税,仿佛他们天生就高人一等。雍正这一政策的出台,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特权,让他们也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服劳役、交赋税。这可把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绅们气得暴跳如雷,他们纷纷跳出来强烈反对,嘴里叫嚷着“有违祖制”“败坏朝纲”之类的话,仿佛雍正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恨不得将雍正生吞活剥了才解恨。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雍正那是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反而更加坚定地推行新政。他心里暗自思忖:“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们这些人,只知道贪图自己的利益,目光短浅得如同井底之蛙,简直不可理喻!”然而,这些新政触动的利益集团实在太多,他们在背后不断地使绊子,这也为雍正后来莫名背锅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三、朝堂风云:整顿吏治的铁腕手段

除了大力推行新政,雍正对吏治的整顿那更是毫不留情,手段强硬得如同钢铁一般。他心里清楚得很,官员队伍要是**透顶,犹如蛀虫侵蚀了大树的根基,那么再好的政策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于是,他精心挑选并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精明强干的钦差大臣,如同猎鹰一般,到全国各地去严查贪官污吏。这些钦差大臣个个身负重任,眼神犀利,紧紧盯着那些官员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贪污受贿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严惩不贷。

有个叫俞鸿图的学政,负责主持科举考试。这可是个人人眼红的肥差,掌管着无数读书人的前途命运。然而,俞鸿图却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动了歪心思,公然收受贿赂,胆大包天地泄露考题。他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想到,雍正派去的人如同神兵天降,将他的罪行查了个水落石出。雍正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气得拍案而起,当即下令将俞鸿图处以腰斩之刑。这腰斩之刑,极其残忍,受刑之人不会马上死去,而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在极度的折磨中慢慢咽气。俞鸿图被腰斩后,剧痛难忍,用手指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终于断了气。这一幕,让人触目惊心,也让其他大臣们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贪污受贿,生怕自己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还有个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黄河,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治理黄河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可这位河道总督却利欲熏心,拿着朝廷拨发的巨额治河专款,中饱私囊,肆意挥霍。结果黄河不仅没治理好,水患反而愈发严重,沿岸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雍正得知此事后,雷霆震怒,直接将他革职查办,还下令抄了他的家。抄家的时候,众人都惊呆了,只见他家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多得让人咋舌。雍正就拿他开刀,将其罪行昭告天下,以此表明自己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让那些心存侥幸的官员们知道,贪污**绝没有好下场。

在雍正的铁腕手段之下,朝廷上下的风气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那些官员们每天上班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丢了乌纱帽,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然而,这样一来,也得罪了不少人。那些被整治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心中对雍正充满了怨恨,如同毒蛇一般,在暗地里到处散播雍正的坏话,说他刻薄寡恩、残忍嗜杀,把雍正描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四、西北战事:与年羹尧的恩怨情仇

在朝堂上忙着整顿吏治、大力推行新政的同时,西北边境也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准噶尔部的噶尔丹虽然早已死去,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野心勃勃地崛起,妄图继承噶尔丹的遗志,时不时地骚扰大清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搞得边境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雍正深知,若不尽快平定西北叛乱,大清的边疆将永无宁日,百姓也将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果断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前去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年羹尧此人,确实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在西北战场上,他威风凛凛,指挥若定,犹如战神下凡。他治军极严,对麾下将士要求苛刻,但同时也赏罚分明,深得将士们的敬畏与爱戴。在战场上,他总能敏锐地洞察敌军的弱点,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战略战术,带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把策妄阿拉布坦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这一战,年羹尧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雍正朝当之无愧的大功臣,雍正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恩宠备至。

可这年羹尧立下战功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飘飘然起来。他自恃功高,渐渐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对雍正也逐渐没了往日的敬畏之心。他在西北俨然成了土皇帝,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一切事务都由他一人说了算。他不仅大肆贪污军饷,中饱私囊,生活更是奢侈得令人咋舌,吃穿用度堪比皇帝。他吃饭非得叫“用膳”,睡觉也非得称“驾崩”,出行的排场比皇帝还大,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完全不把朝廷的规矩和雍正的权威放在眼里,简直就是在公然挑战雍正的底线。

雍正一开始还念在他的赫赫战功上,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次好言相劝,希望他能收敛一点,不要太过张狂。可年羹尧根本就把雍正的话当作耳边风,依旧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悔改之意。雍正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出手收拾他,以维护朝廷的威严和自己的统治。

雍正先是不动声色地一步步削弱年羹尧的权力,找了个借口把他调离了西北这个权力中心,然后又授意大臣们弹劾年羹尧,罗列了他九十二条大罪。这些罪行,条条都是重罪,足以让年羹尧万劫不复。最终,年羹尧被革职查办,从一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瞬间跌落谷底。最后,雍正念及旧情,赐他自尽。年羹尧接到赐死的旨意时,心中悔恨交加,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从一个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到最后落得个自尽的悲惨下场,真是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野史上关于年羹尧的死,更是流传着许多离奇古怪的说法。有人绘声绘色地说,年羹尧掌握了雍正一些见不得人的秘密,雍正为了杀人灭口,才痛下杀手。还有人说年羹尧是被一个神秘的江湖组织暗杀的,因为他曾经在西北得罪过这个组织,这个组织为了报仇,才出手将他除掉。这些说法虽然大多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但却让年羹尧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色彩,也成为了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五、神秘的宫廷生活:谣言满天飞

雍正的宫廷生活,那简直就是野史传闻的“重灾区”,各种离奇古怪的谣言满天飞。首先就得说说他的后妃们,雍正最宠爱的妃子之一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这年妃长得那叫一个倾国倾城,貌若天仙,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温柔贤惠,知书达理,深得雍正的喜爱。平日里,雍正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总会到年妃的宫中,与她共度一段温馨甜蜜的时光。年妃总能以她的温柔体贴,为雍正驱散一天的疲惫。

可野史上却传出一些风言风语,说年羹尧得势的时候,年妃在宫里便趾高气扬,仗着哥哥的权势,目中无人,得罪了不少人。等到年羹尧失势,年妃也受到牵连,被雍正冷落,最终郁郁而死。但事实并非如此,年妃一直深受雍正宠爱,即便年羹尧获罪,雍正对年妃依旧关怀备至,宠爱有加。年妃病重的时候,雍正心急如焚,不仅亲自前往探视,还晋封她为皇贵妃,希望能以此冲喜,让她早日康复。然而,天不遂人愿,年妃最终还是香消玉殒,雍正为此悲痛万分,辍朝五日,以表达对年妃的深切悼念。

还有关于雍正的死因,那更是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色彩,各种离奇的说法让人眼花缭乱。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雍正是被吕四娘刺杀而死。吕四娘的祖父吕留良,因为文字狱被雍正处死。吕四娘为了给祖父报仇雪恨,不惜放弃女儿家的安逸生活,四处寻访名师,苦练武功。经过多年的刻苦修炼,她终于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成为了一名顶尖的武林高手。最后,她凭借着高强的武艺,潜入皇宫,趁着雍正熟睡之际,割下了他的脑袋。所以雍正死的时候,是没有脑袋的,下葬的时候只好给他做了个金头。这说法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充满了奇幻色彩,可在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深信不疑。

另一种说法是,雍正是吃丹药吃死的。雍正晚年的时候,痴迷于炼丹,希望能通过吃丹药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他在宫里养了一批道士,整日里让他们炼制丹药。这些丹药里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铅、汞等。长期服用这些丹药,导致雍正慢性中毒,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毒发身亡。这说法倒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在雍正的宫廷档案里,确实有记载他大量采购炼丹原料的记录。而且,在那个时代,很多帝王都痴迷于炼丹求仙,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统治和生命,雍正也未能免俗。

这些野史传闻,有些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些则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编造出来抹黑雍正的。但不管是真是假,都让雍正的宫廷生活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也让他背负了不少莫名其妙的骂名,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神秘暴君”。

六、文字狱风波:被误解的“文化屠夫”

雍正朝还有一件事儿被后人诟病不已,那就是文字狱。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文字狱如同高悬在文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们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当时,有不少文人因为写了一些被认为是对朝廷不满的文章,而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比如说吕留良,他本是明朝遗民,虽身处清朝,心中却始终眷恋着明朝。明朝覆灭的伤痛,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对清朝统治充满抵触。他以笔为剑,写下许多宣传反清思想的文章,言辞激昂,情感真挚。这些文章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影响极大。雍正察觉到这一情况后,深感其对大清统治构成严重威胁,认为若不加以遏制,恐将引发更大的动荡。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字狱就此兴起。

吕留良此时虽已离世,但雍正仍下令开棺戮尸,以儆效尤。他的家人和学生也未能幸免,纷纷受到牵连。许多人被无情地处死,头颅落地,鲜血染红了刑场;还有一些人则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疆,在恶劣的环境中饱受折磨,生不如死。整个吕家,瞬间家破人亡,往日的繁荣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凄凉与悲叹。

还有一个叫曾静的人,深受吕留良思想的影响,内心也燃起了反清的火焰。他不仅自己坚信反清理念,还派自己的学生张熙去策反岳钟琪。岳钟琪身为清朝大将,手握重兵,在朝廷中地位举足轻重。曾静认为,若能说服岳钟琪倒戈,反清大业便有了强大助力。张熙领命后,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期望,踏上了策反之路。

岳钟琪见到张熙后,起初佯装答应,与其深入交谈,试图套出更多幕后信息。张熙不知是计,以为岳钟琪真有反意,便将曾静等人的计划和盘托出。岳钟琪得知详情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雍正。雍正得知后,雷霆震怒,一场针对曾静等人的大整治随即展开。曾静、张熙等人被迅速逮捕,遭受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

这些文字狱事件,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它像一把利剑,斩断了那些试图挑战清朝统治权威的思想萌芽,暂时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正因如此,让众多文人对雍正心生恐惧与怨恨。他们觉得雍正此举是对文化的粗暴践踏,是对文人思想的禁锢。在后来的人评价雍正时,常常将他与“文化屠夫”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以残暴手段打压文人,阻碍了文化的自由发展。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维护统治的稳定是皇帝的首要任务,面对反清思想的传播,雍正为了巩固政权,采取这些极端手段,或许也有他的无奈之处。只不过,他因此背负了沉重的骂名,成为了人们眼中冷酷无情的“暴君”。

七、勤勉治国:累死在龙椅上的皇帝

尽管被各种野史传闻抹黑,被众人误解,雍正其实是个极度勤劳的皇帝,堪称帝王中的“工作狂”。每天,当夜幕还未完全褪去,黎明前的黑暗仍笼罩着大地,整个皇宫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时,雍正便已悄然起身。他轻轻披上龙袍,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便快步走向书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他坐在书桌前,桌上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像一座座小山丘。他拿起朱笔,全神贯注地批改起来,时而皱眉深思,时而奋笔疾书。每一份奏章,他都认真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针对奏章中的内容,给出详细且切实可行的意见和指示。他的朱批可不是敷衍了事,随意写几个字应付,而是常常洋洋洒洒,比奏章本身的字数还多。有的时候,为了处理一件复杂的政务,他能在一份奏章上批上千字,从政策的制定背景、实施方法,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都一一阐述得清清楚楚,足见他对朝政的用心程度。

他还设立了军机处,以此加强中央集权。军机处的大臣们每天都要进宫向雍正汇报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雍正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斟酌。大臣们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详细汇报各项事务的进展情况,雍正则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认真倾听,不时提出犀利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在他的严格掌控下,朝廷的决策更加高效,权力也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

在他的治理下,大清的政治逐渐清明,贪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经济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摊丁入亩等政策让百姓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军事上,虽然经历了西北战事,但也通过战争巩固了边疆。可惜的是,他的这些努力,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理解和认可。那些因新政利益受损的权贵,以及被文字狱波及的文人,不断在民间散播对他不利的言论,使得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八、身后之名:历史迷雾中的“背锅侠”

雍正十三年,这位勤劳了一辈子的皇帝,终于因为过度劳累,身体不堪重负,在圆明园驾崩,年仅五十八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宛如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因为推行新政,他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这些人在背后对他咬牙切齿,四处说他坏话;那些荒诞不经的野史传闻,更是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笼罩,让老百姓对他产生了诸多误解;文字狱的实施,虽初衷是维护统治,却让文人对他充满怨恨,将他描绘成“文化屠夫”。他就像一个无奈的“背锅侠”,默默承受着各种骂名,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随着时间的车轮缓缓转动,历史的尘埃逐渐落定,人们对雍正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全面。他推行的新政,尽管在当时遇到了重重阻力,饱受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对大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且深远的作用。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火耗归公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官场贪污之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则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缓解了社会矛盾。他整顿吏治,让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不敢再肆意贪污**,朝廷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他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了大清的统治根基,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雍正就像一个被历史迷雾重重包裹的人物,那些野史传闻如同迷雾中的虚幻幻影,模糊了他真实的面貌。但当我们怀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努力拨开这些迷雾,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他手段或许强硬,行事风格或许不被当时的人接受,但他的出发点始终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一个勤劳的“背锅侠”默默奉献的一生,值得我们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