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秋意彻底染透了胡同。老槐树的叶子落得满地都是,踩上去软乎乎的,像铺了层金色的毯子。“小浩小卖部” ,李秀莲正站在门口扫落叶,手里的竹扫帚 “哗啦哗啦” 响,煤炉上的铝壶冒着白汽,飘出淡淡的煤烟味。
沈浩背着书包刚从学校回来,手里还攥着晓雅托他带的语文作业本 —— 早上晓雅说 “作文没写完,让你帮我带回来改改”,他刚走到胡同口,就看见沈建国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过来,车后座载着个穿蓝色棉袄的女人,车把上还挂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包上印着 “农业合作社” 的旧字样。
“爸,你回来啦!” 沈浩跑过去,刚要帮着拿包,就看见自行车后座的女人身边,还跟着个瘦瘦的女孩,梳着齐耳短发,穿着洗得发白的碎花棉袄,手里紧紧攥着个布娃娃,眼神有点怯生生的 —— 是苏晴!沈浩心里一喜,赶紧喊:“晴姐!你怎么来了?”
苏晴抬头看见沈浩,眼里闪过一丝光亮,小声说:“小浩,我…… 我跟我妈来看看你们。” 沈建国把自行车停稳,帮着苏晴妈妈王阿姨拎下帆布包,对迎上来的李秀莲说:“秀莲,你也知道,苏师傅是我拜把子兄弟,之前在矿上工伤走了,留下她们娘俩在乡下没个依靠,我跟苏嫂子商量了,先让她们暂住咱们家,等以后稳定了再说。”
李秀莲赶紧接过王阿姨手里的包,拉着她往屋里走:“快进屋,外面风大,冻着孩子了。早就该接你们来,之前小浩还天天求我,说要把晴晴接来当妹妹养,我跟你说,咱们家虽小,但多两个人吃饭不叫事。” 她回头对沈浩说:“快去给王阿姨和晴晴倒杯热水,我去厨房热饭,早上蒸的红薯还在锅里呢。”
沈浩赶紧跑进屋里,从碗柜里拿出两个印着 “福” 字的搪瓷碗,倒上刚烧好的热水,递到王阿姨和苏晴手里。他看着苏晴手里的布娃娃,想起小时候三人一起玩的日子 —— 苏晴比他大一岁,小时候总带着他和晓雅在胡同里跳皮筋,苏师傅还总给他们买糖葫芦,说 “三个孩子凑一起,比过年还热闹”。后来苏师傅去世,她们娘俩又因为照顾老人回到了乡下,就很少见面了,没想到现在能再住到一起。
“王阿姨,你们就安心住下,我家有间小偏房,之前放杂物的,我下午就收拾出来,铺上新褥子,保证暖和。” 李秀莲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两个热红薯,递给苏晴和沈浩,“晴晴,你还记得不?小时候你最爱吃我蒸的红薯,说比乡下的甜,今天特意多蒸了几个。”
苏晴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眼眶有点发红:“李阿姨,麻烦你们了,我妈说…… 说以后我帮着看小卖部,还能给你们洗衣做饭,不白吃你们家的饭。” 王阿姨也跟着说:“秀莲,你放心,我们娘俩不偷懒,晴晴懂事,能帮上不少忙,等我找到活干,就搬出去,不麻烦你们太久。”
李秀莲赶紧摆手:“说啥麻烦不麻烦的,苏师傅在的时候,没少帮咱们家 —— 当年小卖部进货,车陷在泥里,还是苏师傅帮着推出来的,这份情咱们得记着。你们就安心住,啥时候想走再走,不想走就一直住,咱们就是一家人。” 沈建国也跟着说:“对,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王阿姨你要是想找活干,我帮你问问厂里,看有没有适合的岗位。”
沈浩吃完红薯,拉着苏晴的手说:“晴姐,我带你去找晓雅,她肯定特别开心!你们以前就一起跳皮筋,现在住得近了,咱们三个又能一起玩了,还能一起写作业,晴姐你比我们大,还能帮我们补功课呢。” 苏晴点点头,把布娃娃抱在怀里,跟着沈浩往外走,脚步比刚才轻快了不少。
晓雅家就在隔壁,沈浩刚敲了敲门,就听见晓雅的声音:“来啦!” 门一开,晓雅看见苏晴,眼睛一下子亮了:“晴姐!你怎么来了?我妈昨天还跟我说,想给你们娘俩寄点棉花,怕你们在乡下冷呢。” 她赶紧拉着苏晴进屋,从书包里掏出个橘子,递给她:“这是我妈昨天买的,可甜了,你尝尝。”
王阿姨跟晓雅妈妈也跟了过来,两个女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聊天,晓雅妈妈说:“王姐,你就听秀莲的,安心住下,咱们胡同里都是老街坊,互相帮衬着,日子肯定能好起来。晴晴要是不嫌弃,就跟晓雅一起睡,我家晓雅的床宽,两个人睡正好。”
沈浩、苏晴和晓雅坐在晓雅的书桌前,晓雅拿出自己的语文辅导书,递给苏晴:“晴姐,你现在上初二了吧?这是我姐以前用的初二辅导书,你要是需要就拿去用,我还记了不少笔记呢。” 苏晴接过辅导书,翻了翻,上面的笔记工工整整,忍不住说:“晓雅,你字写得真好,比我写的好看多了。”
沈浩从兜里掏出颗橘子糖,递给苏晴:“晴姐,你别担心功课,以后放学我和晓雅帮你一起复习,我语文好,晓雅数学好,咱们三个一起努力,你肯定能跟上。对了,我家小卖部现在还卖磁带,你要是喜欢听音乐,我给你拿几盒,刘德华的、周慧敏的都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