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年过去,苏晴已经高三,初春的风终于带了点暖意,吹得晓雅书屋门口的香樟树冒出嫩红的芽尖。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玻璃门,在书架上投下斜斜的光,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封面照得发亮。苏晴坐在里间的木桌旁,面前摊着高三理科综合卷,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米白色的针织开衫搭在椅背上,领口别着的银色星星胸针,在光线下闪着细碎的光。
“苏晴姐,歇会儿吧,我妈煮了银耳羹,放凉了就不好喝了。” 晓雅端着个搪瓷碗走过来,碗里的银耳羹飘着几颗莲子,甜香漫开来。她把碗放在苏晴手边,又转身给沈浩递了一杯温水,手指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赶紧缩回去,耳尖悄悄红了 —— 自从上次苏晴帮她写了情书,她看沈浩的眼神就多了点小心翼翼的欢喜,连递水都怕动作太冒失。
沈浩接过水杯,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抬头时正好看见晓雅慌乱的样子,他轻轻笑了笑,把刚整理好的物理笔记推过去:“你昨天问的那道电磁感应题,我标了重点,不懂的地方晚上咱们再讲。” 他的语气很温和,像怕吓着眼前这个心思越来越细腻的姑娘 —— 前世他见多了成年人的复杂,反而更珍惜晓雅这份纯粹的依恋,只想慢慢守护着,不让她受委屈。
苏晴放下笔,端起银耳羹小口啜着。高三的备考压力像块石头压在肩上,每天刷题到深夜,偶尔也会觉得疲惫,可每次来晓雅书屋,看到沈浩认真整理笔记的样子,听到晓雅絮絮叨叨的关心,心里的累就会散大半。她看着碗里的莲子,突然想起上周回家时,母亲咳嗽着帮她熨校服,父亲在旁边叹着气说 “要是家里有个医生就好了”,心里那点模糊的念头,终于慢慢清晰起来。
“沈浩,晓雅,我有件事想跟你们说。” 苏晴放下搪瓷碗,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封面上印着 “京华大学医学院招生简章”,边角被她翻得有点发卷。她的指尖在 “临床医学” 四个字上轻轻划着,语气比平时更郑重:“我想好了,高考要考京华大学医学院,以后当医生。”
晓雅凑过去,看着招生简章上的校徽,眼睛亮了:“京华大学!苏晴姐你好厉害!当医生是不是能帮人看病?就像上次我发烧,你帮我物理降温那样?” 她拉着沈浩的袖口,语气里满是崇拜,“沈浩哥,你听见没?苏晴姐要去北京当医生了!”
沈浩看着苏晴手里的招生简章,心里并不意外 —— 他早就察觉苏晴对医学的关注,上次学校组织体检,她主动帮校医整理表格,还问了很多关于急救的问题。作为经历过前世生老病死的人,他太懂 “当医生” 这三个字背后的重量,也更明白苏晴这份心意的珍贵。他轻声问:“是因为想照顾家人吗?”
苏晴愣了愣,没想到沈浩会这么快猜到。她低下头,指尖捏着招生简章的边角,声音轻了些:“嗯,我妈这两年总咳嗽,冬天尤其厉害,去医院看了好几次都没根治。上次我陪她去拿药,看见有老人因为没及时找到医生耽误了治疗,就突然觉得,要是自己能懂医术就好了 —— 既能照顾家人,也能帮到更多像那样的人。”
夕阳的光落在她的发顶,把碎发染成暖金色。沈浩看着她认真的侧脸,想起前世自己母亲生病时的无助,心里泛起一阵共鸣。他伸手,轻轻拍了拍苏晴的肩,动作比平时更轻柔:“这个目标很好,你肯定能考上。京华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是王牌,你现在的成绩,再稳住半年,没问题。”
苏晴抬头时,正好对上沈浩的目光。他的眼神很亮,带着笃定的信任,像把春天的光都装在了里面。她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赶紧移开视线,假装翻招生简章,耳尖却红得发烫 —— 从小到大,不管她做什么决定,沈浩总是第一个支持她,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比任何鼓励都让她觉得有底气。
“那…… 苏晴姐,你明年就要去北京了吗?” 晓雅突然小声问,语气里带着点不舍。她拉着沈浩的袖口又紧了紧,“那我和沈浩哥明年考上县一中高中部,后年考大学,是不是就能去北京找你了?”
“当然能。” 苏晴笑着揉了揉晓雅的头发,像揉自己的亲妹妹,“我先去北京打基础,熟悉那边的环境,等你们后年考过来,咱们尽量找离得近的住处 —— 最好像现在这样,走路就能到,放学了还能一起吃饭、一起聊学习,继续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
她说这话时,目光悄悄瞟了沈浩一眼,声音里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期待 —— 她想象过无数次北京的生活,每次画面里都有沈浩和晓雅的影子:周末一起去逛京华大学的校园,沈浩帮她搬实验器材,晓雅帮她整理笔记,晚上一起在出租屋里煮面条,暖融融的,像现在的晓雅书屋一样。
“我们肯定能一起去!” 晓雅立刻欢呼起来,拉着沈浩的手晃了晃,“沈浩哥,咱们说好了,后年一起考北京,跟苏晴姐住一起,永远不分开!”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装了星星,完全没注意到自己抓着沈浩的手,比平时更紧了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