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三国群美传 > 第143章 开始接受五原郡(三)

三国群美传 第143章 开始接受五原郡(三)

作者:关羽不吹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06:56:47

十日后,稒阳塞外,那片饱经风霜的荒原之上。

当第一条蹒跚、模糊的人影,如同从大地褶皱中挣扎而出,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时,早已等候在临时设立的接应营寨外、翘首以盼了许久的朔方军民,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沸腾欢呼!

然而,这欢呼并未持续太久。随着那条黑线逐渐靠近、拉长,最终化作望不到尽头的人流,当归来者们那褴褛的衣衫、枯槁的面容、蹒跚的步伐清晰地映入眼帘时。

沸腾的声浪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迅速化作了一片低沉的、压抑不住的啜泣和一声声源自血脉深处、撕心裂肺的呼唤。

归来的队伍,缓慢得令人心焦。他们大多衣不蔽体,仅以破布碎皮勉强遮身,长期的营养不良与过度劳作,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眼神大多空洞而麻木,那是被无尽的苦难和绝望长期侵蚀后的痕迹。

然而,当他们浑浊的目光,越过荒原,终于真真切切地望见那象征着故国疆界、曾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汉家烽燧时,那麻木的眼底,骤然迸发出一丝微弱的、几乎不敢置信的、却又无比灼热的光芒。

他们走得有快有慢,身强力壮些的,搀扶着步履维艰的老人;瘦弱的母亲,用尽最后力气紧抱着怀中同样瘦小的婴孩;许多人只是凭着本能,相互依靠着,向前挪动。

这支队伍拖得极长,沉默而缓慢地移动着,像一道流淌了太久、已然混合了血泪与希望的河流,终于找到了归海的路径,执着地、义无反顾地汇向那魂牵梦萦的家的方向。

“爹——!娘——!不孝儿……不孝儿回来了啊!!”

一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中年汉子,在看清营寨前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汉家衣冠后,精神仿佛瞬间崩溃,猛地扑倒在地,用尽全身的力气,将额头重重磕在冰冷而亲切的故土上,发出野兽般的嚎啕大哭,仿佛要将十几年的屈辱与思念尽数倾泻。

“小妹!是小妹吗?!你……你还认得我吗?我是你大哥啊!当年你被掳走时,才这么高……”

一个身着朔方军制式皮甲、面容黝黑的军士,再也抑制不住,红着眼眶冲上前去,一把抓住一个正茫然四顾、神色惶恐的妇人的手臂,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语句,急切地在她脸上寻找着记忆中的痕迹。

“娘亲……我……我回来了……”一个看起来三十许,却鬓角已见霜色的女子,踉跄着奔到一位被家人搀扶着的、白发苍苍的老妪面前,“噗通”一声跪倒。

那老妪浑浊的双眼死死盯着她,枯瘦如柴的手颤抖着,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女儿那粗糙不堪、布满风霜的脸颊,嘴唇剧烈地哆嗦着,张了又张,却硬是发不出一点声音。

唯有那剧烈起伏的胸膛和滚滚而下的浑浊泪水,无声地诉说着这跨越了十几年光阴、恍如隔世的生死离别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酸楚。

现场认亲的场景,远比任何人事先预想的都要更加心酸残酷。无情的时光流逝与非人的苦难折磨,早已改变了太多人的容颜。

往往需要反复比对记忆中的特征,激动地询问,颤抖地确认,才能从对方那饱经风霜、写满沧桑的眉宇间,艰难地寻找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熟悉的影子。

而一旦确认,压抑了数年、十数年的恐惧、委屈、刻骨的思念,便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所有的堤防,化作抱头痛哭,化作仰天嘶吼,化作紧紧相拥、恨不能将对方揉进自己骨血里的无声誓言。

有人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哭晕过去,被人七手八脚地抬去救治;有人找到亲人后,只是死死拉着对方的手,一遍遍重复着“回来了,回来了”;

能够幸运地在朔方直接找到失散亲人的,终究只是这庞大队伍中的极少数。

更多的归来者,他们的家园早已在连年的战火与劫掠中化为一片焦土,亲人或死于屠刀,或流散四方,生死未卜。

他们的哭声里,除了劫后余生的喜悦,更多的,是无家可归、举目无亲的茫然无措,以及对那些永远无法再见的逝去亲人的、无声的祭奠与悲恸。

张昭与一众朔方官吏、维持秩序的兵士们,早已个个红了眼眶,许多铁打的汉子也忍不住别过头去,偷偷拭去眼角的湿润。

但张昭深知此刻职责重大,他强抑着胸腔内翻涌的激动与酸楚,用嘶哑却尽可能清晰的声音,高声指挥着已然准备多时的接收体系。

“快!按预定方案,引导人流!不要乱!按籍贯、按事先划定的区域分批安置!水!先给水!粥棚立刻生火,分发热粥!医官!所有医官立刻上前,重点照看那些体弱昏厥、伤病严重者!快!”

在他的连声催促和有效调度下,整个庞大的接收机器开始轰然运转,展现出惊人的效率。

训练有素的兵士们努力维持着秩序,引导着茫然的人群走向指定区域;文吏们则大声呼喊着,迅速设立登记点,为归来者造册记录,尽可能收集信息;

早已架起的大锅内,热气腾腾的粟米粥翻滚着,散发着久违的、令人安心的粮食香气,与干净的饮水一同被迅速分发到一双双颤抖的手中。

一碗滚烫的、算不上多么美味的稀粥下肚,那暖意仿佛才真正驱散了骨髓里的寒意,许多归来者捧着空碗,呆呆地看着周围忙碌的汉家军民,泪水再次涌出——他们才仿佛真正相信,自己确实已经脱离了那片苦海,真真切切地,踏在了大汉的土地上,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高台上,那位一直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身形挺拔的年轻将领——凌云。不知是谁先带头,朝着那个方向,重重地跪了下去,紧接着,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成千上万的归来者匍匐在地,用尽力气,泣不成声地发出他们最真挚的呐喊:

“谢凌将军活命之恩——!”

“凌将军公侯万代——!”

“谢将军……谢将军让我们重回故土啊——!!”

那悲怆而磅礴的声浪,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撼人心魄的力量,直冲冬日苍茫的云霄,深深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凌云见状,快步从高台上走下,亲自上前,用力扶起面前一位激动得几乎站不稳的老者,他的声音沉凝,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清晰地传遍了相对安静下来的前方区域。

“归来便好!此处,便是家!朝廷未曾忘却尔等,我凌云在此立誓,必倾尽全力,为尔等重建家园,让你们能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安居乐业!”

此言一出,更是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瞬间引动了更强烈的反应。哭声、感恩声、叩拜声再次震天动地。

这一幕,被随行的文书以颤抖的笔触详细记录在竹简之上,也被所有在场的朔方军民深深烙印在心底。

凌云“爱民如子、一诺千金”的声望,在这一刻,于无数血泪见证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这份声望与故事,必将随着南来北往的商旅、流民的口耳相传,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并州,乃至更遥远的中原腹地。

几乎与此同时,一封以八百里加急速度送出的、来自晋阳刺史府的捷报,也一路驰骋,将这个消息带往了帝国的中心——洛阳。

数日后的洛阳皇宫,德阳殿内,朝会之上。当大将军何进手持笏板,越众而出,朗声宣读并州刺史丁原呈报的奏疏。

言明朔方郡守凌云,未费朝廷一兵一卒,未耗国库一钱一粮,仅凭外交斡旋与边贸手段,便成功从南匈奴于夫罗部换回被掳汉民三万余人,并已着手北上,收复、治理废弃多年的五原郡,以为安置流民之所时。

整个庄严肃穆的大殿,先是陷入了一片极致的死寂,落针可闻,随即,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哗然之声四起!

三万余人!这几乎是近数十年来,对北方胡虏最大规模、也最成功的一次解救行动!而且,兵不血刃!这简直堪称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安边奇迹!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少年天子刘宏,那常年因纵情声色而显得苍白虚浮的脸上,此刻也难得地泛起了一丝异样的红晕,他微微前倾身体,眼中流露出明显的惊讶与赞许之色。

“哦?凌云……朕想起来了,可是今岁秋日,献上那对光华璀璨、巧夺天工的琉璃杯的朔方凌云?朕,记得他。”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御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似乎想起了那对琉璃杯在阳光下流转的炫目光彩。

何进见状,心中大喜,趁势再次出班,声音愈发洪亮,带着几分扬眉吐气的意味,仿佛这功劳也有他的一份。

“陛下圣明!正是此人!今岁秋日,臣与卢尚书(时任尚书的卢植)察其才略,深知其虽年少,然心怀大志,勇略兼备,更乃海内大儒蔡伯喈先生之亲传高足,文武兼修,实为不可多得之栋梁!

故当时,臣等力排众议,共同举荐其出任朔方太守此等边陲要职。

如今看来,凌云果不负陛下天恩与朝廷厚望,立此安邦定边之奇功,扬我国威于塞外,抚慰民心于倒悬,实乃陛下慧眼识人,朝廷得人之幸也!”

他巧妙地将功劳与天子的“慧眼”和朝廷的“得人”联系起来。

卢植此刻也肃然出列,他作为凌云的举荐者之一,兼之与蔡邕交情深厚,视凌云如同自家子侄辈,此刻更是腰杆挺得笔直,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欣慰与肯定。

“大将军所言,句句属实!陛下,凌云此举,非但活民数万,复我汉土数百里,更难得是消弭了一场可能的兵祸于无形,此举不仅彰显陛下之仁德广布,更能使匈奴畏威怀德,减缓边患。”

“此功,足证其才堪大用,忠心可嘉!老臣以为,朝廷当重赏其功,以彰其绩,亦可使天下边臣知所效仿!”

皇帝刘宏被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心花怒放,尤其是想到那对琉璃杯,更是龙颜大悦,连连点头:“善!大善!凌云忠勇干练,功在社稷,实乃朕之肱骨,国之栋梁!着即……着即由尚书台会同大将军府,议定其功,从优、从重行赏!不可寒了忠臣之心!”

然而,在这片看似众口一词的赞誉声中,以位列三公的太傅袁隗为首的袁氏一党,脸色却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能滴出水来。

他们清晰地记得,就在数月前,正是他们极力反对此项任命,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认为凌云资历浅薄,不过是靠献宝取悦君上的幸进之徒,蔡邕弟子之名亦不过是文墨虚名,于经世济民、镇守边关无益,不堪此等重任。

如今,这记响亮的耳光,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狠,简直是将他们袁氏的脸面按在地上摩擦。

太傅袁隗终于忍不住,手持玉笏,颤巍巍地出列,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酸意、挑剔,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陛下,老臣以为,凌云此举,虽看似有功于民,然其与胡虏交涉,手段不乏权宜诡诈之计,恐非堂堂正正之王道,有损我天朝上国之体统。”

“且,其所费之巨,钱粮从何而来?是否暗通商贾贱业,以国之重器谋私,有损国体纲常?凡此种种,尚需有司详查,厘清根源,方可论功行赏,以免……赏罚失当,滋生后患。”

他此言一出,意图将水搅浑,不等何进、卢植等人出言反驳,侍立在皇帝龙椅之侧,一位素与何进关系亲近、常得何进好处的宦官,便仿佛不经意般地,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子,看似无心实则精准无比地插话道。

“哎呦喂,我的袁老太傅!您这话说的,可就让奴婢有些听不明白了嘞!难道非要咱们大汉的儿郎们抛头颅、洒热血,死伤枕藉,才算得上是堂堂正正?”

“凌太守他兵不血刃,救回了三万子民,收复了咱们丢了几十年的国土,这难道不是天大的仁政和功绩?这功劳,可是实打实的,比某些人举荐的,耗损了国力钱粮无数,却寸功未立、徒劳无功之人,要强上千百倍吧?”

“呵呵,莫非是……当初有些人看走了眼,如今面上挂不住了,心里不痛快,便非要在这鸡蛋里头挑骨头?”

这夹枪带棒、阴阳怪气的一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阵阵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和低笑。

许多官员的目光,在面色铁青的袁隗以及何进、卢植等人身上来回扫视,充满了玩味与审视。

袁隗被一个阉人当众如此讥讽,尤其是话语直指他们袁氏举荐不力之短,顿时气得面红耳赤,胡须乱颤,胸口剧烈起伏,却碍于身份和场合,无法与一宦官当庭争执,只能重重地冷哼一声,拂袖退回了班列之中。

心中对凌云,乃至对何进、卢植以及那阉人的怨怼与忌恨,更是深了一层。

经此朝堂一辩,凌云之名,不仅因其救民复土的不世之功。

更因其背后所牵扯的何进、卢植与袁隗一党的举荐之争,以及袁氏在此事上吃的这个哑巴亏,而真正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耀眼新星,响彻了整个洛阳朝堂,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所有顶级门阀权贵的视野。

他身上那“何进、卢植力荐,蔡邕亲传弟子,献宝幸进却立下奇功,令袁太傅颜面扫地”的复杂标签。

也使其未来的仕途道路,在铺满了鲜花与赞誉的同时,也注定将伴随着更多的机遇与更为险恶诡谲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