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三国群美传 > 第22章 朝廷给的“惊喜”满宠归位。

三国群美传 第22章 朝廷给的“惊喜”满宠归位。

作者:关羽不吹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06:56:47

就在凌云于朔方秣马厉兵,磨砺着手中利剑,准备深入草原以战养战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东汉帝国心脏——洛阳。

那座恢弘而暮气沉沉的皇城之内,一份来自并州边陲的例行公文,经过层层衙署的传递、胥吏的抄录,最终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了尚书台某位郎官的案头。

这份公文,正是并州刺史丁原月前所上,内容关乎“委派流放罪臣蔡邕暂代朔方县令,处置地方,安抚流民”之事。

在帝国每日浩如烟海的文牍中,它本应如同投入深潭的一粒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然而,在这党争倾轧愈演愈烈、各方势力耳目遍布的洛阳城中,任何与“名士”、“边务”相关的消息,都足以牵动某些人敏感的神经。

消息首先如同暗夜中的流萤,悄无声息地飘入了十常侍等宦官集团的核心圈子里。在一处熏香袅袅、陈设奢华的密室内,得知此事的几位中常侍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一阵混合着轻蔑与快意的嗤笑声便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

“蔡伯喈?哈哈哈……可是那个自命清高、屡次上书诋毁咱家的老腐儒?”中常侍张让捏着尖细的嗓音,兰花指轻点,脸上满是戏谑与畅快,“他也有今日!竟被丢到朔方那等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去了?妙哉!真是妙哉!”

另一位宦官接口,语气中充满了恶毒的期待:“朔方……啧啧,咱家可是听说了,那地方早就被匈奴**害得十室九空,城墙塌了大半,连县令都不知是死是逃。”

“让他去,正好!眼不见心不烦!说不定哪天匈奴的狼崽子们心血来潮,再去打打草谷,顺手就替咱们了结了这心腹之患,岂不省心省力?” 在他们看来,将蔡邕这等眼中钉、肉中刺流放到边塞绝地,无异于一石二鸟的借刀杀人之计,是桩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而与蔡邕素有交情、同属清流士大夫阵营的卢植、皇甫嵩等人,在通过各种渠道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则如同被压上了巨石,复杂而沉重。

卢植在自己的书房内,手持那份辗转得来的文书抄本,对着前来探询的皇甫嵩,久久无言。书房简朴,唯有四壁书卷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良久,他才发出一声悠长而痛心的叹息,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伯喈兄……学贯古今,道德文章为世所范,本乃国之栋梁!只因忠言直谏,触怒宵小,竟遭构陷,被流放至朔方此等绝域死地!可悲!可叹!”

他仿佛能透过这冰冷的文字,看到老友在塞外凛冽的风沙中,衣衫褴褛,携着幼女,于断壁残垣间艰难求生的凄惨景象,心中不由一阵绞痛。

皇甫嵩面色凝重如铁,他久在军旅,深知边塞的真实情况,沉声道:“子干兄所言极是。朔方残破已久,胡骑往来如梭,视汉地如无人之境。伯喈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身边仅有稚女相伴,身处如此险地,恐怕……真是凶多吉少啊。”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身为武将却无力庇护友人的无奈与深切的惋惜。

然而,卢植毕竟是性格刚毅、百折不挠的忠直之臣。短暂的哀恸与愤懑之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便重新浮现出坚毅之色。他绝不能坐视挚友就此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甚至悄无声息地死在那苦寒之地。他必须做点什么。

数日后的一次常朝之上,当有官员按例奏报边郡琐事时,卢植看准时机,毅然出班,手持玉笏,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奏道:“陛下,臣近日闻知,前议郎蔡邕,现今于并州朔方郡戴罪效力。朔方地处北疆门户,近年来胡患日益猖獗,郡县治所凋敝不堪,边防松弛,流民失所,实乃心腹之患,亟需得力干臣前往整顿防务,安抚黎庶,以固我大汉边陲。”

他刻意避开了蔡邕蒙冤的细节和宦官集团的迫害,将所有焦点都集中在严峻的边务之上,言辞恳切而又不失分寸:“蔡邕虽因微过遭致流放,然其名望素着于海内,学识堪为世师,更兼其生平忠贞体国之心,天地可鉴。并州刺史丁原量才而用,委其暂代朔方县令之职,亦是权宜之计,可见其知人善任之明。”

“然朔方地广人稀,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仅凭蔡邕一己之力,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恐亦难支撑如此困局。臣恳请陛下,念在北疆安危关乎社稷稳定,念在蔡邕往日于教化亦有些许微功,特降天恩,选派一二干练吏员前往辅佐,并酌情拨付些许钱粮军械,以示朝廷抚恤边民、激励忠良、不忘远人之德意!”

卢植这番奏对,说得极有策略。他只字不提平反昭雪,只强调边关实务;不诉个人冤屈,只求朝廷援助。巧妙地将蔡邕的个人生死安危,与整个北疆的防务稳定、乃至朝廷的脸面体统捆绑在了一处,让人难以直接反驳。

龙椅之上,日渐沉湎于享乐的汉灵帝刘宏,对蔡邕其人本无太多恶感,当初的流放更多是迫于张让、赵忠等宦官的不断谗言。

此刻听卢植提及朔方边患,又想到蔡邕的学问名声确实不小,加之近年来北疆匈奴、鲜卑等部确实时有寇边,扰得他不得安宁,心下便有些松动。

他慵懒地抬了抬眼皮,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开口道:“卢爱卿所奏……嗯,亦不无道理。朔方嘛……确是需要些人手打理。诸卿以为,派何人去较为妥当?又当拨付多少粮秣为宜啊?”

殿下的宦官集团首领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张让心下冷笑,本想出言阻挠,但转念一想,派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去那苦寒之地走一遭,既显得朝廷“皇恩浩荡”,顾全了体面,又能顺理成章地安插一个耳目,继续监视蔡邕那老儿的动向,似乎也并无不可。

至于粮秣,随便给点打发一下便是,还能从中克扣些许。于是,他微微颔首,示意同党不必反对。

最终,在这番卢植、皇甫嵩等人出于公义据理力争,与宦官集团基于私利默许(甚至暗中推动,意图安插亲信)的复杂博弈之下,高踞御座之上的汉灵帝做出了决断,下达诏书:

“准卢植所奏。着令谒者台属吏满宠,携粮一千石,即日启程,前往朔方,辅佐蔡邕处理一应县务,抚慰边民,不得有误。钦此。”

满宠,字伯宁,此时尚只是一个出身寒微、在谒者台担任着传递诏令、引见臣工的低级属吏的年轻人。

他虽以执法严苛、不徇私情而在一小部分人中略有声名,但距离历史上那位辅佐曹魏、镇守一方、名动天下的重臣,还相差甚远。

派他去朔方,在满朝衮衮诸公眼中,不过是个无关痛痒、符合各方“敷衍了事”心态的选择。而那区区一千石粮食,对于庞大而奢靡的东汉朝廷而言,更是如同从巨象身上拔下一根毫毛,无人在意。

然而,无论是幸灾乐祸的宦官,还是忧心忡忡的卢植,亦或是高踞九重的皇帝,此刻都绝不会料到,这个看似微不足道、近乎流放性质的任命,以及这点少得可怜的粮食,对于正在朔方那片充满希望与艰险的土地上,如火如荼进行着创业大计的凌云和蔡邕而言,却意味着来自中央朝廷的、某种程度上的正式“承认”,以及一笔虽然微薄却足以雪中送炭的宝贵物资!

退朝之后,卢植回到自己那略显清冷的府邸,虽对只争取到如此有限的援助深感无奈与愧疚,但想到总算为远在边塞的老友争取到了一线生机和一个相对“名正言顺”的地位,心下稍安。

他立刻于灯下铺开绢帛,奋笔疾书,将朝廷决议详细告知蔡邕,并在信中隐晦地提醒他,留意这位即将到来的新任属吏满宠,观其言行,谨慎应对。写罢,立刻唤来心腹家人,令其快马加鞭,务必尽快将这封书信送往朔方。

而此时,远在塞北的朔方城外,凌云已然身披轻甲,与张辽及那两百名经过严酷训练、眼神如同饥饿狼群般的精锐骑兵合兵一处。

他们如同蓄势待发的利剑,已然踏着初春未完全融化的冰雪与冻土,化作一道滚滚铁流,悍然冲出了长城的庇护,身影逐渐消失在北方那苍茫而危险的地平线之下,去践行他们以战养战、主动出击的生存法则。

他们尚且不知,洛阳朝堂之上这场因他们而起的微小波澜,正化作一道即将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涟漪,携带着一位名叫满宠的年轻官吏和一千石救急的粮食,向着朔方,迤逦而来。

命运的齿轮,总在无人察觉的细微之处,再次悄然转动,咬合向未知的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