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大名着穿梭记 > 第76章 传和平:劝农种新粮

四大名着穿梭记 第76章 传和平:劝农种新粮

作者:穿越空间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2 23:18:29

春分过后,梁山的田野彻底褪去了冬日的枯黄,松软的黑土被春雨浸润得格外肥沃,踩在上面能陷下小半只脚。我揣着 007 留下的 “科学种植手册” 站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背着竹篮往田里走,竹篮里装着去年留存的老麦种,心里满是期待 —— 今天是推广改良麦种的日子,这些从山下商铺用草药换来的新麦种,外壳厚实、颗粒饱满,不仅能抗寒耐旱,产量还比传统麦种高两成。若是能顺利推广,今年秋天,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粮食不够吃而发愁了。

“西西姑娘,你说这新麦种真的能比老麦种多收粮食?” 张婆婆挎着半旧的竹篮走过来,篮子里的老麦种颗颗干瘪,她用手指拨弄着麦种,眼神里满是疑虑,“俺种了四十多年地,还是觉得老麦种靠谱。这新麦种看着是饱满,可万一不适应咱们梁山的土,播下去发不了芽,那可就误了春耕,全年的收成就没指望了。”

我笑着接过她的竹篮,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个油纸袋,里面装着新麦种。打开袋子,金黄饱满的麦种滚落在手心,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张婆婆,您看这新麦种,比老麦种重一倍,外壳还带着一层蜡质,这是 007 姑娘用科学方法培育的,专门针对咱们梁山温差大、春天多风的气候。” 我把新麦种递到她手里,“咱们先试种一小块地,就种在您家老麦田旁边,要是新麦种长得好,明年再大面积种;要是不好,咱们就还种老麦种,一点不耽误您的收成,您看行不?”

旁边的李大爷凑了过来,他接过新麦种放在嘴里咬了咬,麦种发出清脆的 “咔嚓” 声,露出里面雪白的胚乳。“俺觉得西西姑娘说得在理,咱们也该试试新东西。去年跟着西西姑娘学‘秸秆还田’,把玉米秆粉碎了埋在土里,今年地里的土就比以前肥多了,抓一把都能攥出油来。” 他拍了拍手里的新麦种,“这新麦种要是真能多收,咱们以后就能顿顿吃白面馒头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车轮滚动的声音 —— 老周带着后勤队的队员,推着三辆木车走了过来。车上装着十几个陶罐,陶罐里泡着新麦种,还放着一叠手绘的 “种植流程图”。“这陶罐里的新麦种,是俺们按照手册上的方法泡的,” 老周掀开一个陶罐的盖子,里面的麦种吸足了水分,胀得圆滚滚的,“用温水泡了三天,每天换一次水,还加了少量草木灰,能杀死麦种里的虫卵,提高发芽率。村民们要是信得过,就先领一些回去试种,不够了再去营盘拿。”

村民们见状,纷纷围了上来。一开始还有人犹豫,可看到李大爷率先领了两罐新麦种,又拿起流程图仔细看,大家也跟着行动起来。有的村民捧着新麦种反复查看,有的凑在一起研究流程图,原本的疑虑渐渐被期待取代。张婆婆也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一罐泡好的新麦种,放进竹篮里,还特意用布盖好:“俺就信西西姑娘一次,要是真能多收粮食,俺明年就把家里的三亩地都种新麦种!”

接下来的三天,我和老周、李大爷一起,在村里的空地上开辟了一块 “示范田”。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带着工具去田里,手把手教村民们种植新麦种。选种时,要把空壳、虫蛀的麦种挑出来,只留饱满的;浸种时,水温必须控制在三十度左右,时间不能超过三天,不然麦种会烂掉;播种时,行距要保持一尺宽,株距五寸,用小铲子挖两寸深的坑,每个坑里放三粒麦种,这样既能保证通风,又能让麦子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还能避免缺苗。

李逵也主动跑来帮忙。他力气大,却从没种过地,一开始拿着锄头翻地,一锄头下去把土块翻得比拳头还大,撒麦种时更是随手一扬,麦种飞得满地都是,还差点踩坏刚翻好的土。我忍着笑,教他用手均匀撒种,掌心托着麦种,手指轻轻一弹,麦种就能落在指定的位置。李逵学得格外认真,练了半个时辰就掌握了要领,还得意地拍着胸脯说:“俺就说俺学东西快!等秋天收了麦子,俺要亲自给弟兄们做麦饼,里面夹上猪肉,让大家尝尝新麦种的味道!”

林冲和武松也时常抽时间来田里帮忙。林冲负责翻地,他常年练枪,臂力惊人,一锄头下去,土翻得又深又匀,土块还能碎成细粒;武松则带着巡防队的队员,帮村民们搭建灌溉用的水渠。他们用粗壮的树枝做渠堤,用茅草编织成简易的水闸,水闸上还刻着刻度,能精准控制水流大小,避免麦子被淹或者旱死。

“以前总觉得种地是村民们的事,咱们只要守住梁山的安全,不让匪徒来捣乱就行,” 武松擦了擦额头的汗,蹲在田埂上看着刚种好的麦田,感慨道,“现在才明白,守护和平不光要会打仗,还要让村民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只有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和平才踏实,才长久。”

我点点头,指着田里整齐的播种坑:“这就是 007 姑娘在手册里写的‘民生和平’。要是村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就算没有匪徒,日子也过不安稳。咱们推广新麦种,不光是帮村民们提高产量,更是在守护这份用弟兄们的血换来的和平。”

半个月后,示范田里的新麦种顺利发芽了。嫩绿的麦苗从土里钻出来,整齐地排列在田里,比旁边老麦田里的麦苗高了一截,叶子也更绿更厚实。村民们看到后,都惊喜不已,纷纷跑到示范田来请教种植技巧。原本没种新麦种的村民,也主动去营盘领新麦种,打算在自家田里补种。

“你看这麦苗,比俺家的老麦种高了半寸,叶子摸起来也更嫩,” 张婆婆蹲在田埂上,用手指轻轻抚摸着麦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俺就说西西姑娘不会骗俺!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俺要多蒸些白面馒头,给牺牲的弟兄们也拜拜。”

为了帮村民们更好地管理麦田,我和老周一起,根据 “科学种植手册” 制定了 “麦田管理时间表”。表上详细标注着何时除草、何时施肥、何时灌溉,还用图画标注着杂草和病虫害的样子,方便村民们辨认。我们还组织村民们成立了 “互助小组”,谁家农活忙不过来,或者家里有困难,大家就一起帮忙。这样不仅提高了干活效率,还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村里的王二婶家,情况格外特殊。她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唯一的儿子在终局之战中牺牲了,家里就她一个人。前几天,她家的麦田里长了不少杂草,草比麦苗还高,她拿着小锄头在田里忙活了半天,也没除多少草,坐在田埂上偷偷抹眼泪。互助小组的村民们知道后,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锄头、镰刀来帮忙。大家分工明确,有的除草,有的松土,有的浇水,半天就把三亩麦田打理得干干净净。

王二婶拉着大家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俺这麦子可就毁了。现在有新麦种,还有大家帮忙,俺再也不怕饿肚子了,俺儿子在天上看到,也能放心了。”

初夏时节,新麦种开始抽穗了。金黄的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远远望去,整个田野都被染成了金黄色,还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村民们每天都会去田里看看,有的还会摘下几颗麦穗,搓出麦粒放进嘴里尝尝,甜丝丝的味道让大家对丰收更有信心了。

一天傍晚,我正在示范田查看麦穗的长势,宋江和吴用也走了过来。宋江站在田埂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脸上露出了笑容:“没想到推广新麦种能有这么好的效果。村民们的日子有了盼头,梁山的粮草储备也多了保障,以后就算遇到灾年,咱们也不怕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西西姑娘。”

吴用轻摇羽扇,补充道:“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民心的凝聚。村民们通过种新麦种,感受到了梁山的真心实意,也更信任咱们了。这份民心和信任,比任何武器都更能守护梁山的和平。”

我摇摇头,指着田里正在忙碌的村民和弟兄们:“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老周帮忙准备麦种和农具,李大爷带头试种,给大家做榜样,村民们互相帮助,弟兄们也抽出时间来帮忙。没有大家,就算有再好的新麦种,也推广不开。”

丰收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村民们拿着镰刀,喜气洋洋地走进麦田,开始收割新麦。金色的麦穗被割下来,捆成一束束放在田埂上,整个田野里都回荡着欢声笑语。我和弟兄们也加入了收割的队伍,李逵挥舞着镰刀,割得又快又好,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山歌;林冲则帮着把割好的麦穗捆成束,动作麻利;武松和时迁带着后勤队的队员,推着小车把麦穗运回家。

张婆婆家的三亩新麦田,比去年多收了两石麦子。她特意装了一袋新麦,送到聚义厅,非要让弟兄们尝尝:“这都是托西西姑娘和弟兄们的福,俺才能收这么多麦子。你们一定要尝尝,这新麦磨的面,蒸出来的馒头又香又甜,比老麦种好吃多了!”

宋江接过新麦,笑着说:“谢谢张婆婆!咱们这就让伙房蒸馒头,晚上在聚义厅前摆长桌,邀请村民们一起来吃,庆祝咱们的丰收!”

那天晚上,聚义厅前的空地上摆起了十几张长桌,伙房用新麦磨的面,蒸了满满十笼馒头,还炖了一大锅猪肉,炒了几盘青菜。村民们和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吃着雪白的馒头,喝着温热的米酒,聊着丰收的喜悦,气氛格外热闹。张婆婆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明年俺要把家里的地都种上新麦种,还要教村里的年轻人种。等收了麦子,俺再给你们做麦饼、包包子!”

我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推广新麦种的过程,虽然一开始遇到了村民的疑虑和困难,却也让我看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到了弟兄们对民生的重视。这份通过共同耕耘、互相帮助建立起来的信任与友谊,比战场上的并肩作战更显珍贵,也让梁山和平的根基更加牢固。

回到帐中,我点亮油灯,翻开 007 留下的 “梁山日志”,在最新的一页写下:“今日新麦丰收,村民欢腾,弟兄喜悦。推广改良麦种,不仅收获了满仓粮食,更收获了民心与信任。和平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温暖。此后,当继续传承科学耕种之法,帮助村民改良农具、修建水渠、种植蔬菜,助村民安居乐业。以民生之安定,护梁山之安宁,让和平的种子,在梁山的土地上永远生根、发芽、结果。”

写完这段话,我合上日志,目光望向窗外。远处的麦田里,还能看到村民们在整理收割后的田地,几盏煤油灯的灯光在夜色中闪烁,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我知道,推广新麦种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教村民们种高产的玉米和蔬菜,帮他们改良锄头和镰刀,在村里修建水库解决灌溉问题。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梁山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和平的光芒也会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

第二天清晨,我依旧早早地起床,去田里查看剩余的麦子收割情况。村民们看到我来,都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从家里拿出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塞到我手里:“西西姑娘,快尝尝!这是用新麦蒸的,可香了!” 阳光洒在金色的麦田里,洒在村民们的笑容上,温暖而明亮。我咬了一口馒头,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满是甜蜜。我知道,这份用汗水浇灌的和平,会永远留在梁山,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我们共同守护的最珍贵的财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